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課文《<孟子>兩章》)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4分)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ā 。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ā 。
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 |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問:“何以戰(zhàn)?”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4.文中體現(xiàn)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屆浙江省長興實驗初級中學(xué)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課文《<孟子>兩章》)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4分)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ā 。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 |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問:“何以戰(zhàn)?”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浙江省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課文《<孟子>兩章》)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4分)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ā 。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 |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問:“何以戰(zhàn)?”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4.文中體現(xiàn)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湖北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湖北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