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3
用原文填空。
(l)____________,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之則生,
(3)本文運(yùn)用比喻論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遼寧省東港市石佛中學(xué)九年級(jí)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2分)
①故不為茍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 | B.苛政猛于虎也 |
C.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 D.管夷吾舉于士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遼寧省東港市九年級(jí)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2分)
①故不為茍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舉于士
3.翻譯文中畫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儒家認(rèn)為“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huì)環(huán)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想想選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diǎn)相近,并寫下來。(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歟?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4分)
⑴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⑵萬鐘于我何加焉( )
⑶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 ⑷此之謂失其本心( )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xiàng)是( )(2分)
A、舍魚而取熊掌也 B、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C、向?yàn)樯硭?u>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3、下列關(guān)于本文的說法,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2分)
A、選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軻,字子輿,春秋時(shí)期儒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B、《孟子》是語錄體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如選文《魚我所欲也》等文章。
C、選文主要運(yùn)用分析推理的論證方法,從反面立論,再從正反兩方面運(yùn)用舉例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diǎn)。
D、“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shè)喻,其目的是引出中心論點(diǎn)“舍生取義”,同時(shí)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guān)系。
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譯:
⑵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素質(zhì)教育新學(xué)案初中六冊(cè) 題型:048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在橫線上應(yīng)填入的原文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論證過程可分為幾個(gè)層次?請(qǐng)用“‖”在原文上劃分層次。
3.“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聯(lián)系上文來看,是指________,它跟下文中提到的________前后呼應(yīng),反映了孟子關(guān)于________的主張。
4.這段文字從論證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論證方法。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這句的譯文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A.如果使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辦法有什么不能用呢?
B.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C.如果使人喜愛的不可能超過生命,那么凡是據(jù)此得以生存的東西什么不可以用呢?
D.如果使得人們想得到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辦法,什么不能做呢?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
百度致信 - 練習(xí)冊(cè)列表 - 試題列表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平臺(tái)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bào)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bào)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bào)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bào)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電話:027-86699610 舉報(bào)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