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下面句子組成前后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

①清風拂過,細紗在空中蕩開,又滑下來。

②這雨絲,是溪頭的越女剛剛從碧水中拎起的那縷柔柔細細的紗。

③然后悄悄撒向扁舟,撒向村落,撒向群山。

④她伸展開手臂,輕輕地把細紗掛向云端。

⑤春雨如絲。

依次填入的序號是:                                             

3、⑤②④①③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把下面句子組成前后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

①清風拂過,細紗在空中蕩開,又滑下來。

②這雨絲,是溪頭的越女剛剛從碧水中拎起的那縷柔柔細細的紗。

③然后悄悄撒向扁舟,撒向村落,撒向群山。

④她伸展開手臂,輕輕地把細紗掛向云端。

⑤春雨如絲。

依次填入的序號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記憶·理解·運用

  記憶、理解和運用是學習過程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記憶,無疑是學習掌握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習是為了求知,求知當然需要記憶。我國封建時代的私塾里的學生就講究背誦。但是,記憶并不是學習的目的。只讀書和背誦,最后的結果是圖書館搬家。有個故事,講一個秀才去趕考,坐在船上看書,看完一頁撕一頁,然后扔到河里。書看完了,也撕完了。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只看一遍就記住了,還留著書有什么用。( 。┎⒉灰欢āK赡苡涀×藭旧系闹R,但記住一種知識與真正掌握一種知識是根本不同的。

  理解是學習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習過程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在讀書和記憶階段是未曾發(fā)生的。當人們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學習新知識時,就碰到了舊知識和新知識的矛盾和融合。理解的過程不僅知識量增加,而且還因新知識對舊知識的改造、融合、同化而形成了知識結構的變化,從而使我們的知識水平進到更高的階段。

  人們的理解力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豐富程度有很大關系。有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往往有較強的理解力。

  運用是學習的第三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的實踐階段。運用既是理解過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同時又是對理解過程中所取得的知識是否真正掌握的檢驗。

  ①學習過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彼此遞進,互相聯(lián)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②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又最難達到,同時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③一開始學習的時候,人們往往只重視讀和說而忽視了理解。④為什么有些讀書很多的人,在工作中容易產(chǎn)生教條主義的毛病呢?⑤這當然不能歸結為書讀得多,而在于理解的差。

  把學習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只是理論的抽象。實際上,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是互相滲透的。表現(xiàn)為,在讀書階段就有理解參與其中,而在理解中也就加深了記憶。所謂理解性記憶就是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不斷互相作用的綜合產(chǎn)物。古人有很多論述,講了記憶、理解二者互相依賴的辯證關系。而運用過程不僅要以前兩個階段為基礎,而又是鞏固三個環(huán)節(jié)成果的最好方法。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

(1)第二段用“圖書館搬家”作比喻,指的是學習時________(答案不超過12個字)

(2)下列句子插入第二段括號內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P>

[  ]

A.這位秀才是不是記住了他所學的東西呢?

B.這位秀才是不是掌握了他所學的東西呢?

C.這位秀才已經(jīng)記住了他所學的東西。

D.這位秀才已經(jīng)掌握了他所學的東西。

(3)第六段中說“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又最難達到”。通觀第三、第四段,參照對“最難達到”的原因的歸納,分點概述(可稍加改造和組織)“很重要的意義”在文中所指的內容________(答案不超過12個字)。

“最難達到”的原因為:a.碰到舊知識和新知識的矛盾和融合。b.與人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豐富程度有很大關系!昂苤匾囊饬x”在文中所指的內容是

(4)第六段由五句話組成,第一層應劃分在哪里?用“/”在下列句子的序號中標出。

①②③④⑤

(5)第七段說“古人有很多論述,講了記憶、理解二者互相依賴的辯證關系”。下列摘引的古人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說明“二者互相依賴的辯證關系”的幾項是

[  ]

A.熟讀而精思。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E.學然后知不足。

F.溫故而知新。

(6)下列對第七段中“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實際含義及作用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說明運用要以記憶、理解為基礎;總結全文,引出論點。

B.強調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以事喻理,生動形象。

C.說明運用要以記憶、理解為基礎;以事喻理,生動形象。

D.強調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總結全文,引出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羊肉泡饃的聯(lián)想
①在西安的時候,我?guī)б晃话拇罄麃喌呐笥讶コ匝蛉馀蒺x,進得店,坐下,幾個白生生的饃就端上來,說時遲那時快,老外已經(jīng)捉住一個饃,咬將下去,我趕緊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
②只好停下來。無論在路上如何心急火燎地緊趕慢趕,從高速公路來,坐噴氣式飛機來,但進了羊肉泡饃店,你就必須按照古老的時間,慢下來,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饃才越吃得到位。先是要去把手洗干凈,然后坐下來,品口茶,再細細地把饃掰碎,約莫一刻鐘,才由伙計把掰好的碎饃收去,有時十幾分鐘,再端回,這才是吃的時候。
③如果急著吃,把饃掰得大塊大塊的,還是吃不穩(wěn),也勉強吃吧,后來發(fā)現(xiàn)再熱的羊肉湯也泡不軟,咬到核心,還是夾生。所以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要漫不經(jīng)心地掰,把饃一點點掰到花生米大小,要東張西望,百無聊賴,可以想點自己的心事。中國的思想就是在這種時候出現(xiàn)的。掰饃的時候,嗑瓜子的時候,如廁的時候,對著梅花發(fā)呆的時候,而不是羅丹大師雕塑的那個“思想者”一本正經(jīng)的架勢。莫去想火車開車的時間,也莫去擔心停在外面的私家汽車,要像茶葉一樣慢慢往茶杯底沉下去,要慢到看見從窗子里投進來的日影如何探著貓須,從涼菜碟爬到了茶杯蓋附近。
④這時候你的饃就掰好了,適才一個硬饃,現(xiàn)在蓬松松的成了一大碗,面團像棉花一樣一朵朵開放著。身上的汗也涼了,心也靜了,富貴或者貧賤也成浮云了,外面等著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凈了。于是伙計躬身上來,把你的饃端走,留給你一個牌,誰掰的饃就是誰掰的饃,決不會混為一談,端下去是你的那碗,端回來還是你的那碗。
⑤都說羊肉泡饃了得,其實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有數(shù)。一個老西安掰的饃與外地人掰的饃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掛著遲到要扣工資的白領與無所事事、吃飽了饃要去碑林看刻著黃庭堅手跡的那塊石頭的老李掰的饃有天壤之別?诟械膶哟瓮耆煌,都說好吃,但體驗的絕不是同一個標準的好。
⑥羊肉泡饃與麥當勞賣的饃不同,麥當勞的饃都是一樣的,計算好了的,配方、火候、時間長短。放在紐約的馬嘴里與北京的牛嘴里并沒有什么不同。掰饃的耐心還在于,有人肚子小,只掰一個就夠了,你肚子大,要掰兩個。人家的都掰好了,端走又端回來,并且呼哧呼哧,酣暢淋漓起來了,你要視而不見,目中無人,繼續(xù)掰你的,還要更慢些,讓那個埋頭猛喝的忽然覺得他的速度有辱斯文。
⑦比快容易,比慢就難了。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店,什么都不做,就做一塊錢一個的饃。太慢了,四代人下來,就做了個饃。我以為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找去,不過是在一條臟亂差的小街上,夾在肉夾饃店和炒貨店之間的一條黑乎乎的縫,門口支著爐子,而且過了中午12點就不賣了。西安有一個出租汽車司機,吃這家的饃已經(jīng)吃了40年,還要吃下去。
⑧終于,我們掰好的饃被伙計端進去了,他們在后面搞什么,你不必操心,那是一個家族的秘方,味道、信用、尊嚴、什么什么的少許和靈感。少頃,再端回來,已經(jīng)是熱騰騰、黏糊糊,攤著羊肉、紅椒什么的一碗。就提起筷子要動手,慢著,先剝個蒜,再兌點醋,然后呢,想怎么整怎么整。但還是要慢些,燙得很,要慢慢品味,味道是沁出來的,不是一嘴咬出來的。
⑨我把從長安傳到西安的羊肉泡饃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慢的儀式”,此類的儀式組成了昔日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基礎。在中國,生活的意義就是現(xiàn)在、此時此地,羊肉泡饃的儀式就是體驗感受人生的過程。當你掰著饃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nóng)民在收獲、勞動,意識到你的手和身體,意識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稱,你重新意識到糧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為吃到嘴是這么慢,這么費力,你會珍惜和敬畏。
⑩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遠方。麥當勞的吃法,是為了讓你趕路,饃的意思卻是,這就是生活的味道。今日西方那些前衛(wèi)的智慧已經(jīng)有了要慢下來的意思。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寫道:“跑步的人與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時間。”“慢生活”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思想,是很多人曾經(jīng)認為應該拋棄的文化。
[鏈接]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它的特點是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選自《讀者》2013第20期,作者于堅)
【小題1】請你根據(jù)文中前后的有關介紹簡要敘述吃羊肉泡饃的全過程。(3分)
【小題2】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語言。(4分)
(1)李白的《送友人》中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薄案≡啤敝傅氖翘炜罩须S風飄浮的一朵白云,象征了友人的任意西東;文中第④段中加點的“浮云”又是什么意思?(2分)
(2)第⑧段中畫線句中的“沁”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妙處?(2分)
【小題3】有人認為第⑦段與上下文銜接不夠嚴密,而且內容關聯(lián)不大,可以刪去,你的意見是什么?請說說理由。(3分)
【小題4】在以“數(shù)字”和“速度”為衡量發(fā)展指標的今天,對于第⑩段作者所提的“慢生活”這種傳統(tǒng)思想,你是怎么理解它的現(xiàn)實意義的?(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四川安岳縣初中學業(yè)水平暨高中階段招生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羊肉泡饃的聯(lián)想

在西安的時候,我?guī)б晃话拇罄麃喌呐笥讶コ匝蛉馀蒺x,進得店,坐下,幾個白生生的饃就端上來,說時遲那時快,老外已經(jīng)捉住一個饃,咬將下去,我趕緊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

好停下來。無論在路上如何心急火燎地緊趕慢趕,從高速公路來,坐噴氣式飛機來,但進了羊肉泡饃店,你就必須按照古老的時間,慢下來,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饃才越吃得到位。先是要去把手洗干凈,然后坐下來,品口茶,再細細地把饃掰碎,約莫一刻鐘,才由伙計把掰好的碎饃收去,有時十幾分鐘,再端回,這才是吃的時候。

③如果急著吃,把饃掰得大塊大塊的,還是吃不穩(wěn),也勉強吃吧,后來發(fā)現(xiàn)再熱的羊肉湯也泡不軟,咬到核心,還是夾生。所以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要漫不經(jīng)心地掰,把饃一點點掰到花生米大小,要東張西望,百無聊賴,可以想點自己的心事。中國的思想就是在這種時候出現(xiàn)的。掰饃的時候,嗑瓜子的時候,如廁的時候,對著梅花發(fā)呆的時候,而不是羅丹大師雕塑的那個“思想者”一本正經(jīng)的架勢。莫去想火車開車的時間,也莫去擔心停在外面的私家汽車,要像茶葉一樣慢慢往茶杯底沉下去,要慢到看見從窗子里投進來的日影如何探著貓須,從涼菜碟爬到了茶杯蓋附近。

時候你的饃就掰好了,適才一個硬饃,現(xiàn)在蓬松松的成了一大碗,面團像棉花一樣一朵朵開放著。身上的汗也涼了,心也靜了,富貴或者貧賤也成浮云了,外面等著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凈了。于是伙計躬身上來,把你的饃端走,留給你一個牌,誰掰的饃就是誰掰的饃,決不會混為一談,端下去是你的那碗,端回來還是你的那碗。

⑤都說羊肉泡饃了得,其實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有數(shù)。一個老西安掰的饃與外地人掰的饃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掛著遲到要扣工資的白領與無所事事、吃飽了饃要去碑林看刻著黃庭堅手跡的那塊石頭的老李掰的饃有天壤之別?诟械膶哟瓮耆煌颊f好吃,但體驗的絕不是同一個標準的好。

⑥羊肉泡饃與麥當勞賣的饃不同,麥當勞的饃都是一樣的,計算好了的,配方、火候、時間長短。放在紐約的馬嘴里與北京的牛嘴里并沒有什么不同。掰饃的耐心還在于,有人肚子小,只掰一個就夠了,你肚子大,要掰兩個。人家的都掰好了,端走又端回來,并且呼哧呼哧,酣暢淋漓起來了,你要視而不見,目中無人,繼續(xù)掰你的,還要更慢些,讓那個埋頭猛喝的忽然覺得他的速度有辱斯文。

快容易,比慢就難了。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店,什么都不做,就做一塊錢一個的饃。太慢了,四代人下來,就做了個饃。我以為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找去,不過是在一條臟亂差的小街上,夾在肉夾饃店和炒貨店之間的一條黑乎乎的縫,門口支著爐子,而且過了中午12點就不賣了。西安有一個出租汽車司機,吃這家的饃已經(jīng)吃了40年,還要吃下去。

于,我們掰好的饃被伙計端進去了,他們在后面搞什么,你不必操心,那是一個家族的秘方,味道、信用、尊嚴、什么什么的少許和靈感。少頃,再端回來,已經(jīng)是熱騰騰、黏糊糊,攤著羊肉、紅椒什么的一碗。就提起筷子要動手,慢著,先剝個蒜,再兌點醋,然后呢,想怎么整怎么整。但還是要慢些,燙得很,要慢慢品味,味道是出來的,不是一嘴咬出來的。

我把從長安傳到西安的羊肉泡饃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慢的儀式”,此類的儀式組成了昔日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基礎。在中國,生活的意義就是現(xiàn)在、此時此地,羊肉泡饃的儀式就是體驗感受人生的過程。當你掰著饃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nóng)民在收獲、勞動,意識到你的手和身體,意識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稱,你重新意識到糧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為吃到嘴是這么慢,這么費力,你會珍惜和敬畏。

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遠方。麥當勞的吃法,是為了讓你趕路,饃的意思卻是,這就是生活的味道。今日西方那些前衛(wèi)的智慧已經(jīng)有了要慢下來的意思。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寫道:“跑步的人與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時間!薄奥睢逼鋵嵤俏覀冏约旱膫鹘y(tǒng)思想,是很多人曾經(jīng)認為應該拋棄的文化。

[鏈接]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它的特點是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選自《讀者》2013第20期,作者于堅)

1.請你根據(jù)文中前后的有關介紹簡要敘述吃羊肉泡饃的過程。(3分)

2.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語言。(4分)

(1)李白的《送友人》中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薄案≡啤敝傅氖翘炜罩须S風飄浮的一朵白云,象征了友人的任意西東;文中第段中加點的“浮云”又是什么意思?(2分)

(2)中畫線句中的“沁”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妙處?(2分)

3.有人認為第段與上下文銜接不夠嚴密,而且內容關聯(lián)不大,可以刪去,你的意見是什么?請說說理由。(3分)

4.以“數(shù)字”和“速度”為衡量發(fā)展指標的今天,對于作者所提的“慢生活”這種傳統(tǒng)思想,你是怎么理解它的現(xiàn)實意義的?(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羊肉泡饃的聯(lián)想
①在西安的時候,我?guī)б晃话拇罄麃喌呐笥讶コ匝蛉馀蒺x,進得店,坐下,幾個白生生的饃就端上來,說時遲那時快,老外已經(jīng)捉住一個饃,咬將下去,我趕緊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
②只好停下來。無論在路上如何心急火燎地緊趕慢趕,從高速公路來,坐噴氣式飛機來,但進了羊肉泡饃店,你就必須按照古老的時間,慢下來,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饃才越吃得到位。先是要去把手洗干凈,然后坐下來,品口茶,再細細地把饃掰碎,約莫一刻鐘,才由伙計把掰好的碎饃收去,有時十幾分鐘,再端回,這才是吃的時候。
③如果急著吃,把饃掰得大塊大塊的,還是吃不穩(wěn),也勉強吃吧,后來發(fā)現(xiàn)再熱的羊肉湯也泡不軟,咬到核心,還是夾生。所以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要漫不經(jīng)心地掰,把饃一點點掰到花生米大小,要東張西望,百無聊賴,可以想點自己的心事。中國的思想就是在這種時候出現(xiàn)的。掰饃的時候,嗑瓜子的時候,如廁的時候,對著梅花發(fā)呆的時候,而不是羅丹大師雕塑的那個“思想者”一本正經(jīng)的架勢。莫去想火車開車的時間,也莫去擔心停在外面的私家汽車,要像茶葉一樣慢慢往茶杯底沉下去,要慢到看見從窗子里投進來的日影如何探著貓須,從涼菜碟爬到了茶杯蓋附近。
④這時候你的饃就掰好了,適才一個硬饃,現(xiàn)在蓬松松的成了一大碗,面團像棉花一樣一朵朵開放著。身上的汗也涼了,心也靜了,富貴或者貧賤也成浮云了,外面等著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凈了。于是伙計躬身上來,把你的饃端走,留給你一個牌,誰掰的饃就是誰掰的饃,決不會混為一談,端下去是你的那碗,端回來還是你的那碗。
⑤都說羊肉泡饃了得,其實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有數(shù)。一個老西安掰的饃與外地人掰的饃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掛著遲到要扣工資的白領與無所事事、吃飽了饃要去碑林看刻著黃庭堅手跡的那塊石頭的老李掰的饃有天壤之別?诟械膶哟瓮耆煌,都說好吃,但體驗的絕不是同一個標準的好。
⑥羊肉泡饃與麥當勞賣的饃不同,麥當勞的饃都是一樣的,計算好了的,配方、火候、時間長短。放在紐約的馬嘴里與北京的牛嘴里并沒有什么不同。掰饃的耐心還在于,有人肚子小,只掰一個就夠了,你肚子大,要掰兩個。人家的都掰好了,端走又端回來,并且呼哧呼哧,酣暢淋漓起來了,你要視而不見,目中無人,繼續(xù)掰你的,還要更慢些,讓那個埋頭猛喝的忽然覺得他的速度有辱斯文。
⑦比快容易,比慢就難了。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店,什么都不做,就做一塊錢一個的饃。太慢了,四代人下來,就做了個饃。我以為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找去,不過是在一條臟亂差的小街上,夾在肉夾饃店和炒貨店之間的一條黑乎乎的縫,門口支著爐子,而且過了中午12點就不賣了。西安有一個出租汽車司機,吃這家的饃已經(jīng)吃了40年,還要吃下去。
⑧終于,我們掰好的饃被伙計端進去了,他們在后面搞什么,你不必操心,那是一個家族的秘方,味道、信用、尊嚴、什么什么的少許和靈感。少頃,再端回來,已經(jīng)是熱騰騰、黏糊糊,攤著羊肉、紅椒什么的一碗。就提起筷子要動手,慢著,先剝個蒜,再兌點醋,然后呢,想怎么整怎么整。但還是要慢些,燙得很,要慢慢品味,味道是沁出來的,不是一嘴咬出來的。
⑨我把從長安傳到西安的羊肉泡饃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慢的儀式”,此類的儀式組成了昔日中國社會日常生活的基礎。在中國,生活的意義就是現(xiàn)在、此時此地,羊肉泡饃的儀式就是體驗感受人生的過程。當你掰著饃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nóng)民在收獲、勞動,意識到你的手和身體,意識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稱,你重新意識到糧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為吃到嘴是這么慢,這么費力,你會珍惜和敬畏。
⑩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遠方。麥當勞的吃法,是為了讓你趕路,饃的意思卻是,這就是生活的味道。今日西方那些前衛(wèi)的智慧已經(jīng)有了要慢下來的意思。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寫道:“跑步的人與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時間。”“慢生活”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思想,是很多人曾經(jīng)認為應該拋棄的文化。
[鏈接]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它的特點是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選自《讀者》2013第20期,作者于堅)
小題1:請你根據(jù)文中前后的有關介紹簡要敘述吃羊肉泡饃的全過程。(3分)
小題2: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語言。(4分)
(1)李白的《送友人》中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指的是天空中隨風飄浮的一朵白云,象征了友人的任意西東;文中第④段中加點的“浮云”又是什么意思?(2分)
(2)第⑧段中畫線句中的“沁”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妙處?(2分)
小題3:有人認為第⑦段與上下文銜接不夠嚴密,而且內容關聯(lián)不大,可以刪去,你的意見是什么?請說說理由。(3分)
小題4:在以“數(shù)字”和“速度”為衡量發(fā)展指標的今天,對于第⑩段作者所提的“慢生活”這種傳統(tǒng)思想,你是怎么理解它的現(xiàn)實意義的?(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文學類文本閱讀(17分)
回家去問媽媽
(1)那一年游敦煌回來,興奮地同媽媽談起戈壁的黃沙和祁連的雪峰。說到在絲綢之路上僻遠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
(2)安西!多么遙遠的地方!我在那里體驗到莫名其妙的感動。除了我,咱們家誰也沒有到過那里!我得意地大叫。
(3)一直安靜聽我說話的媽媽,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歲的時候,我就懷抱著你,走過安西。 我大吃一驚,從未聽媽媽談過這段往事。?
(4)媽媽說你生在新疆,長在北京。難道你是飛來的不成?以前我一說起帶你趕路的事情,你就嫌煩。說知道啦,別再羅嗦。我說,我以為你是坐火車來的,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5)媽媽依舊淡淡地說,那時候哪有火車?從星星峽經(jīng)柳園到蘭州,我每天抱著你,天不亮就爬上裝貨卡車的大廂板,在戈壁灘上顛呀顛,半夜才到有人煙的地方。你臟得像個泥巴娃娃,幾盆水也洗不出本色……?
(6)我靜靜地傾聽媽媽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時曾帶給母親那樣的艱難,才知道發(fā)生在安西的感動源遠流長。
(7)我突然意識到,在我和最親近的母親之間,潛伏著無數(shù)盲點。
(8)我們總覺得已經(jīng)成人,母親只是一間古老的舊房。她給我們的童年以遮避,但不會再提供新的風景。我們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尋找自我的價值。全神貫注地傾聽上司的評論,字斟句酌地印證眾人的口碑,反復咀嚼朋友隨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會為戀人一顰一笑的涵意徹夜思索……我們極其在意世人對我們的看法,因為世界上最困難的事莫過于認識自己。我們恰恰忘了,當我們環(huán)視整個世界的時候,有一雙微微瞇起的眼睛,始終在背后凝視著我們。
(9)那是媽媽的眼睛啊!?
(10)我們幼年的頑皮,我們成長的艱辛,我們與生俱來的弱點,我們異于常人的秉賦……我們從小到大最詳盡的檔案,我們失敗與成功每一次的記錄,都貯存在母親寧靜的眼中。?
(11)她是世界上第一個認識我們的人。我們何時長第一顆牙?我們何時說第一句話?我們何時跌倒了不再哭泣?我們何時驕傲地昂起了頭顱?往事像長久不曾加洗的舊底片,雖然暗淡卻清晰地存放在母親的腦海中,期待著我們將它放大。?
(12)所有的媽媽都那么樂意向我們提起我們小時的事情,她們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輕。我們是她們制造的精品,她們像手藝精湛的老藝人,不厭其煩地描繪打磨我們的每一個過程。
(13)于是我們不客氣地對媽媽說:老提那些過去的事,煩不煩呀?別說了,好不好?!
(14)從此,母親就真的噤了聲,不再提起往事。有時候,她會像拋上岸的魚,突然張開嘴,急速地扇動著氣流……她想起了什么,但她終于什么也沒有說,干燥地合上了嘴唇。我們熟悉了她的這種姿勢,以為是一種默契。?
(15)為什么怕聽母親講過去的事情?是不愿承認我們曾經(jīng)弱小?是不愿承載親人過多的恩澤?我們在人海茫茫世事紛繁中無暇多想,總以為母親會永遠陪伴在身邊,總以為將來會有某一天讓她將一切講完。?
(16)在一個猝不及防的剎那,冰冷的鐵門在我們身后戛然落下。溫暖的目光折斷了翅膀,掩埋在黑暗的那一邊。
(17)我們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遠遠沒有長大。
(18)我們像一本沒有結尾的書,每一個符號都是母親用血書寫。我們還未曾讀懂,著者已撒手離去。從此我們面對書中的無數(shù)懸念和秘密,無以破譯。
(19)我們像一部手工制造的儀器,處處纏繞著歷史的線路。母親走了,那唯一的圖紙丟了。從此我們不得不在暗夜中孤獨地拆卸自己,焦灼地摸索著組合我們性格的規(guī)律。
(20)當那個我們快樂時、她比我們更歡喜,我們憂郁時、她比我們更苦悶的人,頭也不回地遠去的時候,我們大夢初醒。
(21)損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復原,破壞了的古跡再不會重生。我們曾經(jīng)滿世界地尋找真誠,當我們明白最晶瑩的真誠就在我們身后時,猛回頭,它已永遠熄滅。
(22)我們流落世間,成為飄零的紅葉。
(23)趁老樹虬蚺的枝丫還郁郁蔥蔥時,讓我們趕快跑回家,去問媽媽。
(24)問她對你充滿艱辛的誕育,問她獨自經(jīng)受的苦難。問清你幼小時的模樣,問清她對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靜靜地偎依在她的身旁,聽她像一個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介紹風霜雨雪中每一穗玉米的收成。
(25)一定要趕快啊!生命給我們的允諾并不慷慨,兩代人命運的云梯銜接處,時間只是窄窄的臺階。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距父母還能明晰地談論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
(26)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chuàng)造的喜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深刻洞察塵封的記憶;給眾人一個機會,讓他全面搜集關于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故事。
小題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引發(fā)了作者的哪些感悟?(5分)
小題2:讀完全文后,你認為作者要我們回家去問媽媽什么?為什么要回家去問媽媽?(4分)
小題3:“損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復原,破壞了的古跡再不會重生”這句話采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有什么含義?(4分)
小題4:聯(lián)系上下文具體說說“趁老樹虬蚺的枝丫還郁郁蔥蔥時,讓我們趕快跑回家,去問媽媽!痹谖闹兴鸬淖饔。(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