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語文 > 題目詳情

11、在下面句子的空白處恰當地填入讀音為“cuì”的同音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出類拔(   )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秉著一顆火熱而純(   )的忠義之心,為蜀漢鞠躬盡(   ),奉獻了畢生的智慧。(   )柏森森,守候在武侯祠前,記載著千百年來人們不盡的追念。                                             

11、萃  粹  瘁   翠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在下面句子的空白處恰當地填入讀音為“cuì”的同音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出類拔(   )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秉著一顆火熱而純(   )的忠義之心,為蜀漢鞠躬盡(   ),奉獻了畢生的智慧。(   )柏森森,守候在武侯祠前,記載著千百年來人們不盡的追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在下面句子的空白處恰當地填入讀音為“cuì”的同音字。(4分)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出類拔(   )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秉著一顆火熱而純(    )的忠義之心,為蜀漢鞠躬盡(    ),奉獻了畢生的智慧。(    )柏森森,守侯在武侯祠前,記載著千百年來人們不盡的追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4-18。(共11分)

神秘的人體“天網”

①常言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說,在人類社會中,一些壞人在作惡以后,自以為能僥幸逃脫,但最終還是鬼使神差地被緝拿歸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個天網,使得壞人終究得伏法認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沒有天網?這暫且不論。科學家發(fā)現,人類社會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天網,在人體里竟然真的存在!

 �、谇安痪�,德國科學家在觀察人體免疫系統對付細菌的過程中意外發(fā)現,在那些被人體滅菌勇士白血球殺死的細菌周圍,經常會看到一些絲狀體物質。起初,他們以為這是顯微鏡的鏡片不干凈導致的觀察錯覺。但后來他們發(fā)現,這些絲狀物總是在細菌進入人體后,很快就出現在細菌周圍。它們相互纏繞,構成了網。這些網就像蜘蛛網那樣,能夠迅速把細菌橫七豎八地粘在上面,從而將細菌擒拿。隨后,這些網就密切配合人體白細胞里的其他物質,把被擒拿的細菌毒殺或者吞吃掉。

  ③更為奇特的是,這種由絲狀體物質構成的網還能對人體內健康的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實驗發(fā)現,在對付病毒的戰(zhàn)斗中,有一種細胞分泌出來的蛋白酶在同細菌作戰(zhàn)的時候,有時候會傷及無辜,給人體健康細胞造成傷害。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傷害事件的發(fā)生,這個網憑借自身的粘性,主動把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幫助它們認準來犯之敵,同時避免誤傷健康細胞。最讓人感動的是,這些由絲狀體物質編成的網,在發(fā)揮完殺敵和護體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転榱烁闱宄梭w免疫系統內部發(fā)生的這一神奇現象,德國科學家把目光鎖定在了一種叫做中性粒細胞的身上,因為“天網”總是出現在它們周圍。中性粒細胞已是人體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員: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約有白血球5000~10000個,這其中,中性粒細胞就占了55%~70%。他們也知道,中性粒細胞具有追蹤病菌和吞噬、毒殺病菌的能力,是人體內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細胞究竟與“天網”有沒有關系,還是個未知數。  在電子顯微鏡下,德國科學家對一群中性粒細胞進行了追蹤觀察,結果發(fā)現,中性粒細胞在有細菌的環(huán)境里,會馬上被喚醒并向細菌圍攏。當它們靠近細菌后,先前沒有出現的“天網”不久便悄然出現了,但在沒有細菌出現的環(huán)境里,則只有中性粒細胞在自由活動,唯獨不見“天網”的蹤影。

 �、菘茖W家通過細致觀察和辨認,最后揭開了謎底。原來,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細胞在發(fā)現細菌入侵的敵情后,會馬上奔赴疆場,與細菌拼殺。這些投入到疆場的中性粒細胞注定要成為烈士,因為它們就像是過河的小卒,從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們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這些投入疆場的勇士,在與細菌拼殺到筋疲力盡的時候,便自行“剖腹”解體,從體內拋出絲狀體物質。眾多勇士的絲狀體物質纏繞在一起,就構成了細菌難逃的“天網”。讓人驚訝的是,構成“天網”的絲狀體物質,恰恰就是隱藏在中性粒細胞內部的DNA!

 �、奕梭w內由DNA編織的“天網”被發(fā)現后,這種奇特現象立即觸發(fā)了許多醫(yī)學家的聯想和靈感。他們發(fā)現,過去許多非常難解的醫(yī)學迷案,現在看來可能與人體“天網”有關。例如醫(yī)學上有一種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癥,它的特點是人體肺部的分泌物過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斷氣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總是有數量極大的DNA。長久以來,醫(yī)學專家只知道這種疾病肯定和基因有關,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內幕總是弄不清楚。現在,他們才明白,這很可能是中性粒細胞在肺部拋出的“天網”過密、過多導致的。

⑦科學家認為,人體“天網”的發(fā)現,為人類研究自身免疫系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現在只是一個開端,因為人體“天網”本身還有許多謎題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號會促使中性粒細胞拋出它們“天網”的;細胞內的DNA又是通過什么路徑被釋放出來的;當它們把細菌一網打盡之后,又是怎樣神秘消失的……等等。盡管如此,科學家堅信,這個驚人發(fā)現,定能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   (選自《知識窗》)

1..“那么,‘天網’究竟是中性粒細胞拋出的呢,還是細菌拋出的呢?‘天網’到底是由什么物質編織的呢?”這是一個過渡段,它是從選文中摘錄的,請問應將它放回選文哪兩段之間?(2分)

應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間。

2..閱讀選文第⑤段,在A、B、C、、D四處填寫恰當內容,用簡明的語言準確概括出人體“天網”的形成過程。(每空不超過6個字)(2分)

中性粒細胞:   A     →與細菌拼殺→  B           C       D   →構成”天網”

3..選文第④段中畫線部分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選文第⑥段“他們發(fā)現,過去許多非常難解的醫(yī)學迷案,現在看來可能與人體‘天網’有關”一句中,加點詞語“可能”有什么表達作用?(3分)

答:                                               

5..選出下列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選文開頭引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一成語,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說明對象——“人體天網”。

B.在有細菌出現的環(huán)境里,不見“天網”活動的蹤影,只有中性粒細胞在自由活動。

C.人體“天網”的發(fā)現,為人類自身免疫系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但到止前為止,有關人體“天網”的許多問題尚待科學去研究。

D.選文彩邏輯順序,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可見劉禹錫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以上這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小題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小題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小題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4-18。(共11分)
神秘的人體“天網”
①常言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說,在人類社會中,一些壞人在作惡以后,自以為能僥幸逃脫,但最終還是鬼使神差地被緝拿歸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個天網,使得壞人終究得伏法認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沒有天網?這暫且不論�?茖W家發(fā)現,人類社會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天網,在人體里竟然真的存在!
 �、谇安痪�,德國科學家在觀察人體免疫系統對付細菌的過程中意外發(fā)現,在那些被人體滅菌勇士白血球殺死的細菌周圍,經常會看到一些絲狀體物質。起初,他們以為這是顯微鏡的鏡片不干凈導致的觀察錯覺。但后來他們發(fā)現,這些絲狀物總是在細菌進入人體后,很快就出現在細菌周圍。它們相互纏繞,構成了網。這些網就像蜘蛛網那樣,能夠迅速把細菌橫七豎八地粘在上面,從而將細菌擒拿。隨后,這些網就密切配合人體白細胞里的其他物質,把被擒拿的細菌毒殺或者吞吃掉。
 �、鄹鼮槠嫣氐氖�,這種由絲狀體物質構成的網還能對人體內健康的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實驗發(fā)現,在對付病毒的戰(zhàn)斗中,有一種細胞分泌出來的蛋白酶在同細菌作戰(zhàn)的時候,有時候會傷及無辜,給人體健康細胞造成傷害。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傷害事件的發(fā)生,這個網憑借自身的粘性,主動把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幫助它們認準來犯之敵,同時避免誤傷健康細胞。最讓人感動的是,這些由絲狀體物質編成的網,在發(fā)揮完殺敵和護體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転榱烁闱宄梭w免疫系統內部發(fā)生的這一神奇現象,德國科學家把目光鎖定在了一種叫做中性粒細胞的身上,因為“天網”總是出現在它們周圍。中性粒細胞已是人體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員: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約有白血球5000~10000個,這其中,中性粒細胞就占了55%~70%。他們也知道,中性粒細胞具有追蹤病菌和吞噬、毒殺病菌的能力,是人體內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細胞究竟與“天網”有沒有關系,還是個未知數。  在電子顯微鏡下,德國科學家對一群中性粒細胞進行了追蹤觀察,結果發(fā)現,中性粒細胞在有細菌的環(huán)境里,會馬上被喚醒并向細菌圍攏。當它們靠近細菌后,先前沒有出現的“天網”不久便悄然出現了,但在沒有細菌出現的環(huán)境里,則只有中性粒細胞在自由活動,唯獨不見“天網”的蹤影。
  ⑤科學家通過細致觀察和辨認,最后揭開了謎底。原來,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細胞在發(fā)現細菌入侵的敵情后,會馬上奔赴疆場,與細菌拼殺。這些投入到疆場的中性粒細胞注定要成為烈士,因為它們就像是過河的小卒,從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們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這些投入疆場的勇士,在與細菌拼殺到筋疲力盡的時候,便自行“剖腹”解體,從體內拋出絲狀體物質。眾多勇士的絲狀體物質纏繞在一起,就構成了細菌難逃的“天網”。讓人驚訝的是,構成“天網”的絲狀體物質,恰恰就是隱藏在中性粒細胞內部的DNA!
 �、奕梭w內由DNA編織的“天網”被發(fā)現后,這種奇特現象立即觸發(fā)了許多醫(yī)學家的聯想和靈感。他們發(fā)現,過去許多非常難解的醫(yī)學迷案,現在看來可能與人體“天網”有關。例如醫(yī)學上有一種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癥,它的特點是人體肺部的分泌物過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斷氣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總是有數量極大的DNA。長久以來,醫(yī)學專家只知道這種疾病肯定和基因有關,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內幕總是弄不清楚�,F在,他們才明白,這很可能是中性粒細胞在肺部拋出的“天網”過密、過多導致的。
⑦科學家認為,人體“天網”的發(fā)現,為人類研究自身免疫系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現在只是一個開端,因為人體“天網”本身還有許多謎題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號會促使中性粒細胞拋出它們“天網”的;細胞內的DNA又是通過什么路徑被釋放出來的;當它們把細菌一網打盡之后,又是怎樣神秘消失的……等等。盡管如此,科學家堅信,這個驚人發(fā)現,定能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   (選自《知識窗》)
【小題1】.“那么,‘天網’究竟是中性粒細胞拋出的呢,還是細菌拋出的呢?‘天網’到底是由什么物質編織的呢?”這是一個過渡段,它是從選文中摘錄的,請問應將它放回選文哪兩段之間?(2分)
應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間。
【小題2】.閱讀選文第⑤段,在A、B、C、、D四處填寫恰當內容,用簡明的語言準確概括出人體“天網”的形成過程。(每空不超過6個字)(2分)
中性粒細胞:   A     →與細菌拼殺→  B            C       D   →構成”天網”
【小題3】.選文第④段中畫線部分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題4】.選文第⑥段“他們發(fā)現,過去許多非常難解的醫(yī)學迷案,現在看來可能與人體‘天網’有關”一句中,加點詞語“可能”有什么表達作用?(3分)
答:                                               
【小題5】.選出下列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選文開頭引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一成語,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說明對象——“人體天網”。
B.在有細菌出現的環(huán)境里,不見“天網”活動的蹤影,只有中性粒細胞在自由活動。
C.人體“天網”的發(fā)現,為人類自身免疫系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但到止前為止,有關人體“天網”的許多問題尚待科學去研究。
D.選文彩邏輯順序,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溫州育英實驗學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小題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小題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小題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云南建水縣建民中學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共10分)
人體的色彩科學  
安小寶
①色彩具有令人驚訝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實驗:將同樣重量的兩份東西分裝于兩個盒子,再將一個盒子用白紙包封,另一個用紅紙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會覺得       
②戴爾教授在14年前首先發(fā)現色彩有“重量”。他經過多種復雜的實驗后得出結論,各種顏色在人的大腦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還將顏色按“重量”從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順序:紅、藍、綠、橙、黃、白。
③色彩學還告訴我們,顏色不僅具有“重量”,而且還有“味道”。這是因為我們不僅能用眼睛看清顏色,而且還能用其他器官分辨它們。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某一具體波長的能,我們的神經末梢,即感覺器官可以接收這種能。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許多盲人也能分辨顏色。
④根據這一發(fā)現,科學家們認為,人的皮膚吸收其喜愛的顏色,而拒絕其討厭的顏色。例如,室內的顏色就左右著人體的狀態(tài)。如果在一間沒有窗戶、墻紙及家具都是紅色的房間度過兩個小時就會感覺像過了4小時;而在全藍色的房間則會感覺僅過了1個小時。而且,人的體溫也會因室內顏色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從紅色房間移到藍色房間,人的體溫就會          �!�
⑤更為奇異的是,專家們發(fā)現:顏色可促進人體分泌荷爾蒙,而分泌荷爾蒙的多寡,能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緒。如黃、橙、紅等色有使人振奮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和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進入興奮狀態(tài);而藍色、紫色、綠色等則有使人平心靜氣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環(huán)境產生活躍的氣氛,刺激和增進生產活力;而后者則能使人鎮(zhèn)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種復雜精細的工作。
【小題1】選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                                       
專家們發(fā)現顏色具有                                        特性。(2分)
【小題2】聯系上下文,給第①④段空線處填上恰當的內容。(2分)
                                        
【小題3】第3段中加點的“許多”一詞能否刪掉?為什么?(2分)
答:                                                 
                            
【小題4】第④段中加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直接說明了什么內容?(2分)
答:                                         
【小題5】在舉重比賽中,為了使舉重運動員發(fā)揮更好水平,你認為比賽場地的地毯應是什么顏色?杠鈴應是什么顏色?這有什么好處?(2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云南建水縣建民中學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共10分)

人體的色彩科學  

安小寶

①色彩具有令人驚訝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實驗:將同樣重量的兩份東西分裝于兩個盒子,再將一個盒子用白紙包封,另一個用紅紙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會覺得       。

②戴爾教授在14年前首先發(fā)現色彩有“重量”。他經過多種復雜的實驗后得出結論,各種顏色在人的大腦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還將顏色按“重量”從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順序:紅、藍、綠、橙、黃、白。

③色彩學還告訴我們,顏色不僅具有“重量”,而且還有“味道”。這是因為我們不僅能用眼睛看清顏色,而且還能用其他器官分辨它們。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某一具體波長的能,我們的神經末梢,即感覺器官可以接收這種能。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許多盲人也能分辨顏色。

④根據這一發(fā)現,科學家們認為,人的皮膚吸收其喜愛的顏色,而拒絕其討厭的顏色。例如,室內的顏色就左右著人體的狀態(tài)。如果在一間沒有窗戶、墻紙及家具都是紅色的房間度過兩個小時就會感覺像過了4小時;而在全藍色的房間則會感覺僅過了1個小時。而且,人的體溫也會因室內顏色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從紅色房間移到藍色房間,人的體溫就會          �!�

⑤更為奇異的是,專家們發(fā)現:顏色可促進人體分泌荷爾蒙,而分泌荷爾蒙的多寡,能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緒。如黃、橙、紅等色有使人振奮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和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進入興奮狀態(tài);而藍色、紫色、綠色等則有使人平心靜氣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環(huán)境產生活躍的氣氛,刺激和增進生產活力;而后者則能使人鎮(zhèn)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種復雜精細的工作。

1.選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                                       

專家們發(fā)現顏色具有                                        特性。(2分)

2.聯系上下文,給第①④段空線處填上恰當的內容。(2分)

                                        

3.第3段中加點的“許多”一詞能否刪掉?為什么?(2分)

答:                                                 

                            

4.第④段中加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直接說明了什么內容?(2分)

答:                                         

5.在舉重比賽中,為了使舉重運動員發(fā)揮更好水平,你認為比賽場地的地毯應是什么顏色?杠鈴應是什么顏色?這有什么好處?(2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溫州育英實驗學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