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不能通其意 B.雖有千里之能 駢死于槽櫪之間 C.吾欲之南海 蜀之鄙有二僧 D.西蜀之去南海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16分)
【甲】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乙】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①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dāng)?shù)株,修竹千余竿。青蘿為墻援②,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③。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④也。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⑤,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如后云。
微之⑥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⑦塵念,此際暫生。 (選自白居易《與元微之書》⑧)
【注釋】①東西二林:指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②墻援:籬笆墻。③動彌旬日:常常滿十天。④泰:安適。⑤憂望:掛念,盼望。⑥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時間短暫。⑧此信寫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間被貶江州(今九江市)時期。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4分)
⑴窺谷忘反( ) ⑵流水周于舍下( )
⑶不能殫記( ) ⑷信手把筆( )
2.選出下列劃線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3分)
A.盡在其中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B.飛泉落于檐間 余將告于蒞事者 (《捕蛇者說》)
C.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 以幽陰深邃奇 (《于園》)
D.封題之時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哉(《陳涉世家》)
3.翻譯兩篇文章中的畫線句子。(6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分)
(2)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dāng)?shù)株,修竹千余竿。
(2分)
(3)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暫生。
(2分)
4.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問題。(3分)
(1)甲、乙兩文最能概括所描寫的山水之景共同特點的一個字是 。(1分)
(2)甲、乙兩文都是情景交融的山水小品文,都表達(dá)了作者對美好山水的熱愛之情。除此以外,甲文還表達(dá)了 情感;乙文還表達(dá)了 的情感。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每小題3分,共9分)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對下面語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凄神寒骨凄:凄涼 |
B.隸而從者隸:跟隨 |
C.如鳴佩環(huán)鳴:發(fā)出的聲音 |
D.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 |
B.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久居 |
C.以其境過清先帝不以臣卑鄙 |
D.乃記之而去�! ∷级粚W(xué)則殆 |
3.下面對本文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把地處幽僻的小石潭作為描寫對象,意在借荒遠(yuǎn)之景,寓貶謫之怨,傾抑郁之情。 |
B.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 |
C.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鳴佩環(huán)的水聲、參差披拂的枝頭蔓、空游無依的魚兒、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樹環(huán)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繪就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
D.本文語言凝練。寫卷石的形態(tài)各異,僅用了“坻”“嶼”“嵁”“巖”四字刻畫;寫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寫環(huán)境的清新和心緒的煩躁,僅用了“過清”二字加以揭示。 |
4.將文言材料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qiáng)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選自《隆中對》)
【乙】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選自《出師表》)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2分)
(1)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
(2)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夙夜:
2.下列句子中加劃線的詞語用法不同的兩項是(2分)………………………( )
A.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B. 北定中原 北通巫峽
C. 還于舊都 曹操比于袁紹
D. 則名微而眾寡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計”的內(nèi)容?【乙】段中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老臣心”?(3分)
5.有人認(rèn)為后主劉禪愚鈍無能,先帝劉備駕崩后執(zhí)掌蜀漢軍政大權(quán)的諸葛亮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應(yīng)該取而代之。讀完【甲】【乙】兩文后請談?wù)勀愕目捶ā#?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6分)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齊桓公問管仲①曰:“王者何貴?”曰:“貴天�!被腹龆曁�。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②之則安,輔之則強(qiáng),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選自劉向《說苑》)
【注釋】:①管仲:齊桓公的賢相,名夷吾,輔佐桓公成霸業(yè)。②與:親附,擁護(hù)愛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又何間焉 ( ▲ ) (2)小惠未徧 ( ▲ )
(3)忠之屬也 ( ▲ ) (4)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 ▲ )
2.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B.桓公仰而視天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C.乃入見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D.戰(zhàn)則請從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3.翻譯文中劃線句子。(6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2分)
▲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分)
▲
(3)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qiáng),非之則危,背之則亡。(2分)
▲
4.【甲】【乙】兩文段表達(dá)了相近的思想觀點。請結(jié)合兩段選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3分)
▲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A.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 B.因擊沛公于坐 |
C.令將軍與臣有卻 |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A.沛公軍霸上 | B.項伯殺人,臣活之。 |
C.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素善留侯張良。 |
A.沛公(劉邦)親自到鴻門,是真心誠意與項羽和解,并擁戴項羽為王。 |
B.項羽為人善良,寬容大度,所以不計前嫌,接受了劉邦道歉,與之和解。 |
C.范增有才智謀略,深知劉邦有稱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項羽除掉劉邦。 |
D.項伯為人仗義,勇于主持公道,他在危急關(guān)頭挺身而出,保護(hù)了劉邦。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A.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B.北定中原北通巫峽 |
C.還于舊都曹操比于袁紹 |
D.則名微而眾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A.君人者,以百姓為天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B.桓公仰而視天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
C.乃入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
D.戰(zhàn)則請從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中學(xué)九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16分)
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①以實言之�!比撼冀苑Q:“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zhèn)�,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jìn)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②,無代無之,朕踐阼③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zé)④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①率意:任意。②顯戮:公開殺戮。③踐阼(zuò):登上王位。
④黜責(zé):貶謫責(zé)罰。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4分)
⑴朕未嘗黜責(zé)一人 ( �。� ⑵自不諭其故 ( �。�
⑶不肖者則憐之 ( ) ⑷自古皆貴中華( �。�
【小題2】下列劃線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正直之士比肩于朝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說》) |
B.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不以物喜(《岳陽樓記》) |
C.人主往往進(jìn)賢則欲置諸懷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記》) |
D.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 雖乘奔御風(fēng)(《三峽》)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七年級下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
【甲】
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乙】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猓€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字的意思。(4分)
(1)家人發(fā)篋視之 ( )
(2)未成,棄去 ( )
(3)逢老媼方磨鐵杵 ( )
(4)欲作針 ( )
【小題2】下列選項中“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 |
B.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以幽陰深邃奇 |
C.跪而拾之以歸普又以其人奏 |
D.遂以名樓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