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guān)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戰(zhàn)國時思想家孟子的一篇文章。文章共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例子。 B.《干將莫邪》選自干寶的《世說新語》。這個故事講了干將子赤為父報仇的過程,情節(jié)曲折而富有神話色彩。 C.《勞山道士》選自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用王生的遭遇告誡人們要想學知識,必須要能吃苦。 D.《觀刈麥》是一首敘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廣西柳州市九年級第二次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諸經(jīng)、《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mào)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zhàn)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磿缱酉闹叭罩觥毕嘟x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曾國藩)
1.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譬之富家居積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B.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C.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線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譬之兵家戰(zhàn)爭(打比方)
B.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提出)
C.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無”)
D.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憂患)
3.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乙兩文從不同的角度談學習問題。甲文通過講述幼時的求學情況和成年后求師的情況,意在表現(xiàn)作者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乙文則談?wù)摰氖菍W習方法問題。。
B.(甲)文作者在老師面前“立侍”,“俯身傾聽”,“色恭禮至”,這些內(nèi)容寫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態(tài)度。
C.(乙)文“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一句告訴我們要想讀到更多的書,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錢,不要怕花時間、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為說明看與讀的關(guān)系,曾國藩連用了三個比喻,他強調(diào)看書,可以獲得更多的益處,可以擴大知識面;而讀書,則可以積累知識,減少知識的遺忘。
4.翻譯句子:(6分)
(1)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2)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
5.根據(jù)乙文內(nèi)容寫出“看書”、“讀書”中“看”和“讀”的具體意思:(2分)
看書:
讀書: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譬之富家居積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
B.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
C.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D.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A.譬之兵家戰(zhàn)爭(打比方) |
B.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提出) |
C.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無”) |
D.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憂患) |
A.甲乙兩文從不同的角度談學習問題。甲文通過講述幼時的求學情況和成年后求師的情況,意在表現(xiàn)作者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乙文則談?wù)摰氖菍W習方法問題。。 |
B.(甲)文作者在老師面前“立侍”,“俯身傾聽”,“色恭禮至”,這些內(nèi)容寫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態(tài)度。 |
C.(乙)文“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一句告訴我們要想讀到更多的書,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錢,不要怕花時間、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
D.(乙)文中,為說明看與讀的關(guān)系,曾國藩連用了三個比喻,他強調(diào)看書,可以獲得更多的益處,可以擴大知識面;而讀書,則可以積累知識,減少知識的遺忘。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廣西柳州市九年級第二次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凑�,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諸經(jīng)、《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mào)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zhàn)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曾國藩)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譬之富家居積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
B.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
C.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D.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A.譬之兵家戰(zhàn)爭(打比方) |
B.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提出) |
C.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無”) |
D.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憂患) |
A.甲乙兩文從不同的角度談學習問題。甲文通過講述幼時的求學情況和成年后求師的情況,意在表現(xiàn)作者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乙文則談?wù)摰氖菍W習方法問題。。 |
B.(甲)文作者在老師面前“立侍”,“俯身傾聽”,“色恭禮至”,這些內(nèi)容寫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態(tài)度。 |
C.(乙)文“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一句告訴我們要想讀到更多的書,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錢,不要怕花時間、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
D.(乙)文中,為說明看與讀的關(guān)系,曾國藩連用了三個比喻,他強調(diào)看書,可以獲得更多的益處,可以擴大知識面;而讀書,則可以積累知識,減少知識的遺忘。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恒亡
C.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nèi)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jié)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管夷吾舉于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恒亡 |
C.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 |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jié)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南開中學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恒亡 |
C.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 |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jié)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