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詞義,判斷下面括號里的詞語是否正確。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A、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百密一疏) B、形容很大很笨的東西。(龐然大物) C、比喻美酒。(仙露瓊漿) D、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謹小慎微) E、忍不住笑。(忍俊不禁)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初中語文同步·單元練習冊 初一·二學期(第2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賻浊陙�,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②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yǎng)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jié)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1.用“||”在原文上將第①段劃分為三個層次。
2.第①段中有三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將第①段中“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嗎?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畫“T”,錯誤的畫“F”。
(1)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在一個句子里說。
( )
(2)能。因為這三句句式相似,說的都是物候現象,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
(3)不能。因為前兩句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面一句說的是夏天的物候現象。
( �。�
4.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用簡練的語言給“物候學”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答:物候學是________。
5.物候學記錄一些物候現象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賻浊陙�,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谶@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yǎng)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jié)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1)用“||”在原文上將第①段劃分為三個層次。
(2)第①段中有三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將第①段中“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嗎?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畫“T”,錯誤的畫“F”。
①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在一個句子里說。
( �。�
②能。因為這三句句式相似,說的都是物候現象,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
③不能。因為前兩句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面一句說的是夏天的物候現象。
( �。�
(4)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用簡練的語言給“物候學”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答:物候學是________。
(5)物候學記錄一些物候現象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08年四川省梅州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題目。
清 水程習武
葉天士醒來的時候,雞還沒有叫,夜還沉沉的。葉天士走到院子里,如水的夜風立刻就浸滿了身。他仰面而望,夜空遼遠,繁星shuò shuò( �。ā 。厣系幕倦[約入目,該紅的還紅,該青的還青。這一方天,這一方地,這一方天地的一切都將要離開他了,一聲長長的嘆息就在夜霧里慢慢飄散開。
三年了,葉天士做壽春縣令已經三年了,天明他就要離任而去了。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有多少讓他懷念的事情啊。他想起了他剛到壽春時的一件事:上任的第一天,壽春德高望重的先賢趙穎聽說他為官清正,便從園中摘下新瓜一枚送他。他不愿接受,可又不能推卻,怕冷了先賢的一片心,他就收下了那枚瓜。人們聽說新縣令喜歡吃瓜,便紛紛來送瓜給他。推開門,人們看見堂上供著一枚瓜,兩邊各寫字幅:先達心,不能負;民之瓜,不敢食。見此情狀,送瓜者紛紛嘆息而去。想到這兒,葉天士笑了。仰面看看,星漸漸稀去,有雞在遠處叫。
妻還是那樣嗎?怕是鬢邊又添了幾莖銀絲,眼角又爬上了幾道皺紋。兒該有十來歲了吧?坐在學堂該是詩云子曰不絕于口了,見了面怕是要“笑問客從何處來”了。葉天土家在關中,距壽春數千里之遙,三年中是沒有機會見到妻兒的。他上任的時候,妻兒要跟著。他說,又不是你們去做官,哪有你們去的道理。妻說,誰做官妻兒不跟著?他說,我葉天士做官就不讓妻兒跟著。給他送行的時候,妻和兒都眼淚汪汪。
東邊的天泛灰白色的時候,將要離任的壽春縣令葉天士想起了那頭�!麃韷鄞焊叭螘r騎的牛。遙遙數千里,悠悠騎牛而下,一路風塵是多了點,可心里舒坦。到了壽春,那頭白色的母牛已經瘦成一架骨頭了。
葉天士喊起了衙役。衙役說,老爺怎么走這么早,天還沒亮呢。葉天士說,走早點好,別擾了百姓。衙役說,老爺的屬下準備給老爺餞行呢。葉天士說,那更得早點走。衙役說,我去喊轎夫。葉天士說,我身無他物,坐轎干什么?我騎牛來,還騎牛走。葉天士就叫衙役去牽牛,那頭牛寄養(yǎng)在附近百姓家里。
牛牽來了,依然雪一樣白,卻比來時肥了許多。葉天士看見牛后邊還跟了大大小小三頭牛,一臉驚詫,說,怎么變成了四頭?衙役說,一年生一頭,三年生了三頭。葉天士拍了拍母牛,回頭吩咐衙役把那三頭牛送回去,牛是在壽春所生,理應留在壽春。
東邊的天白起來,騎著牛離任的壽春縣令葉天士走出了縣城,走上了官道。走上官道之后葉天士愣住了,他看見黑壓壓的人站滿官道。葉天士下了牛,朝百姓深深一揖。一老漢捧著一個杯子走到葉天士面前,葉天士一看,正是德高望重的先達趙穎。趙穎說,大人清廉如水,我們不敢以壺漿相污,請飲了這杯清水吧,它是壽春百姓的心。葉天士恭恭敬敬接過杯,然后慢慢傾灑在腳下的黃土上,說,這是壽春的水,我不能帶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壽春的土地吧。葉天士說完,就騎上牛走了,把紛紛亂亂的嗚咽之聲留在了身后。
�。�1)根據拼音和前面的詞語判斷,括號里應該填入的恰當的詞語是______。
�。�2)說說標題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中生動地表現了葉天士的清廉,選出其中的四件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改為“三年”為什么不好?
(5)第二段記敘先賢和百姓送瓜,后文如何照應這一情節(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篇小說有什么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jì()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1. 根據拼音,寫出相應漢字,填在括號里。
2. 帶△的“這樣”具體是指下文中________、________兩件事。
3. 帶○的“也”字表示作者把在南京和東京的所見放在一起類比,意思是________。
4. 解釋下列詞語的語境義。
無非____________實在____________
5.作者用“輕云”比喻櫻花爛熳的美景,暗示著此時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清國留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對此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缺不了”說明_______________,“成群結隊”寫出_______________。
7. 判斷下列兩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
8.對清國留學生辮子的描寫是屬于________描寫。
9.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兩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這兩段文字沒有寫到藤野先生,是否與中心內容無關,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06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從小,熱愛山,熱愛水,熱愛大自然那渺無邊際、不可捉摸的神氣與旖旎。
童年時,在故鄉(xiāng)的鄉(xiāng)間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過,使我迷惑過,使我喜悅而又使我迷戀。至今,那山仍清 xī_____地yíng ______繞于我的腦際。那山并不高,遍布著松樹,高大的直入云□(霄 宵),矮小的只有半人高。泥土是紅色的,土質松而軟,沒有雜草,沒有荊棘,只有遍地□(撒 撤)布著一顆顆的松果。而我穿suō____于松林間,奔跑著,呼喊著,收集著那些松果,竟日留連,樂此不疲。玩累了,我會選擇一棵巨大的松樹,倚著它坐下來。讓那如傘般的松枝遮蔽著我。閉上眼睛,我靜靜地聽那風吹過松林發(fā)出的簌簌聲響,¬huàn____想著它在訴說些什么。我一直是個愛做夢的孩子,我就在那兒制造著、醞釀著、堆積著我最初的、童□(雅 稚)的夢。長長久久地聽著那山的□(傾 頃)訴,山的呼喚。
這座童年時期影響著我的山,始終活在我的心中。
(節(jié)選自瓊瑤《山的呼喚》,略在改動)
1、根據拼音寫漢字。
(1)清xī____ (2)yíng____繞
(3)穿suō_____ (4)¬huàn____想
2、結合語境,選擇恰當的字填寫在方框里。
(1)云□(霄 宵) (2)□(撒 撤)布
(3)童□(雅 稚) (4)□(傾 頃)訴
3、給下面加點字選擇恰當的義項,將義項序號填在括號里。
(1)渺無邊際( ) (2)腦際( )
【際】①靠邊的或分界的地方。②里邊;中間。③彼此之間。④時候。
(3)迷惑( ) (4)迷戀( )
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②使看不清;使陶醉。
③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④因對某人或某一事物發(fā)生特殊愛好而沉醉。
4、做讀書文摘卡。請先在“讀書文摘卡”上填寫選文的篇名和作者,再將文中8個加點詞語抄寫在卡上。要求寫正確、端正、整潔;不涂改。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初中語文課外練習(開明版)初二(六冊) 題型:048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記得在小學里讀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師兄,在一篇作文的開頭寫下這么兩句:“鸚鵡能言,不離于禽;猩猩能言,不離于獸�!蔽覀兛戳硕挤浅E宸:髞碇肋@兩句話是有來歷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過了若干年,才知道這兩句話都有問題。鸚鵡能學人說話,可只是作為現成的公式來說,不會加以變化(所以我們管人云亦云的說話叫“鸚鵡學舌”)。只有人們的說話是以具體情況(包括外界情況和本人意圖)出發(fā),情況一變,話也跟著變,至于猩猩,根據西方學者拿黑猩猩做試驗的結果,它們能學會極其有限的一點符號語言;可是學不會把它變成有聲語言。人類語言之所以能夠“隨機應變”,在于一方面能夠把語音分析成若干因素(當然是不自覺的),又把這些音素組合成音節(jié),再把音節(jié)連綴起來,——音素數目有限,各種語言一般都只有幾十個音素,可是組成音節(jié)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組成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就能有幾十萬、幾百萬。另一方面,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言,然后綜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任何其他動物辦不到的。
1.解釋下列詞語。
人云亦云:
意念:
2.文中多次使用括號,請試著說說它們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鸚鵡能言,不離于禽;猩猩能言,不離于獸”,這句話有什么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采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并簡要分析他們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類語言的“隨機應變”表現在:(用浪線在原文上畫出)
6.人類語言的特點是___________
7.判斷下列復句類型,如果是二重復句,畫出層次并標明層次間的關系。
①鸚鵡能言,不離于禽;猩猩能言,不離于獸。
②鸚鵡能學人說話,可只是作為現成的公式來說,不會加以變化。
8.畫線句子中的“它們”和“它”分別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湖北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