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著:根據(jù)下面歇后語,選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填空。 _________上梁山——官逼民反 A、林沖 B、宋江 C、武松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題網(wǎng)九年級上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讀下面的短文,回答下題。
話說海淀、俟艜r,海淀有大片水草叢生的淺湖水淀,故稱“海淀”。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海淀地區(qū)已有人類居住和活動。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漢族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是北方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戰(zhàn)略要地。金時,海淀成為出中都正北門,經(jīng)居庸關、八達嶺通往蒙古高原的第一站,距城20里,是商旅歇息的理想地點,因此“海淀”被改寫作“海店”。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東北郊興建大都,原來從中都北上的大道也就隨之東移。因此元朝以后,“海店”就失去了它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這一名稱也就隨之消失,而以水鄉(xiāng)見稱的“海淀”一名卻流傳了下來。
、诤5硪粠簇S沛,湖網(wǎng)密布,加上西山回環(huán)如屏,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到了明朝,游人眾多,都下文人更是吟詠歌唱,流連忘返,像“搶君匹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還”就反映了當時的景象。海淀的秀美風光一經(jīng)文人墨客的渲染,引得達官貴人也紛紛而至,修筑私家園林之風一時間興盛起來。
③從清康熙中期起,朝廷開始在海淀大興土木,歷時百余年,終于建成了以“三山五園”[注]為代表的大型皇家園林群體,成為除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務中心。海淀鎮(zhèn)也隨著“三山五園”的興建而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京西重鎮(zhèn)。
、苓@時的海淀,園林密布,園內湖光粼粼,樹影婆娑;園外水蕩甚多,蕩中風荷搖曳,田中稻花飄香,一派江南風光,“忽來野興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畫圖。幾曲波光連太浪,千枝燈影散蓬壺”,是清人詠太湖前身景色的詩句;而乾隆皇帝的“萬泉十里水云鄉(xiāng),蘭若閑尋趁曉涼。兩岸綠楊蟬嘒(hu@)嘒,輕舟滿領稻風香”,則描繪了當時巴溝附近的水鄉(xiāng)美景。
⑤底蘊深厚的園林藝術和文化遺跡解說著海淀的歷史文明,記載著海淀的文化沉淀:封建帝王和達官顯貴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御苑、宅府、壇廟;文人墨客在這里賦詩屬文,著名的《紅樓夢》就是在西山漫山紅葉的陪伴下來到世間的。近現(xiàn)代,許多名人也在海淀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如李大釗、朱自清、齊白石等。1949年3月,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毛澤東等領導人在雙清別墅籌建了新生的共和國。
、藿▏螅5碇饾u成為著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區(qū),區(qū)內高校林立,匯集了全國最著名最具權威性的科研院所,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智力庫”。改革開放后,因得天獨厚的文化科技資源優(yōu)勢,高科技在海淀中關村率先發(fā)展起來。1999年,國務院批復成立“中關村科技園區(qū)”,2000年,占地面積51.44公頃的高科技商務中心區(qū)——“中關村西區(qū)”建設破土動工!爸嘘P村科技園區(qū)”的規(guī)劃和“中關村西區(qū)”的開發(fā),引來了當今世界的高新技術和博雅之士,為這塊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新的生命元素。
、呱鷳B(tài)環(huán)境建設關系著社會長遠發(fā)展的全局,雖然昔日海淀“水光瀲滟”的江南風光已不復存在,但構建“綠色家園”是海淀人永遠的追求。作為北京市政府“綠樹、清水、藍天”重點工程之一的海淀“萬柳工程”,已經(jīng)開始動工。這一工程的順利完成,必將大大有利于“中關村西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近年來,海淀區(qū)已改建綠地56萬多平方米,栽植草坪37萬多平方米,新種樹木30多萬株,建成了萬泉文化公園等近70個綠化精品項目。走近今日海淀,地綠、水清、天藍已不再是夢想。
、嗲嗌叫闼杏撕5碡S厚的歷史文化;政策機遇,開創(chuàng)了海淀嶄新的發(fā)展空間。未來的海淀,將是一個更加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新海淀。
。圩ⅲ萑轿鍒@:一般指暢春園、圓明園和萬壽山所在的清漪園(后改稱頤和園)、玉泉山所在的靜明園、香山所在的靜宜園。
1.選文第①段主要說明了________;對明清直至建國前夕海淀水鄉(xiāng)美景、園林發(fā)展和文化遺跡進行介紹的是第________段到第________段。
2.選文第④段連續(xù)引用了兩首古詩,卻并不給人重復之感,為什么?請結合本段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3.從選文第⑥段看,改革開放后,海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其主要表現(xiàn)有哪些?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作答。
4.選文第⑦段運用了一系列的數(shù)字,是為了說明________。
5.如果你所在的班級要開展一次“走進海淀”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請你根據(jù)上面所提供的信息,或你平時的觀察、思考,從不同角度為這次活動設計兩個調查或研究的專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杭州市初三開學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題目。(30分)
鼎湖山聽泉
①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②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嬌兒之態(tài),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副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fā)悅耳。悵惘間,忽聞云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⑤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xiàn)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可容1100升,頗為引人注目。古剎當年的盛況,于此可見一斑。
⑥ 晚飯后,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仓,兩棵高大的古樹,枝繁葉茂,綠陰如蓋 ,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其實,菩提本身并沒有什么高貴之處,將其置于鼎湖山萬木叢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jù)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線上,鼎湖山是現(xiàn)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已辟為自然保護區(qū),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tài)觀測站。當?shù)氐耐靖嬖V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qū)帶來潛在的威脅。
⑧ 入夜,山中萬籟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fā)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 、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⑨這一夜,只覺泉鳴不絕于耳,不知是夢,是醒?
⑩ 夢也罷。醒也罷。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
1.閱讀全文請概括作者的行蹤順序。(3分)
2.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請賞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
3.“作者是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到鼎湖山游覽的?在聽到這泠泠淙淙的泉水聲時,他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
4.聯(lián)系全文看,? 作者說“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說說這“別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題目。(30分)
鼎湖山聽泉
①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②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嬌兒之態(tài),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副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fā)悅耳。悵惘間,忽聞云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⑤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xiàn)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可容1100升,頗為引人注目。古剎當年的盛況,于此可見一斑。
⑥ 晚飯后,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仓校瑑煽酶叽蟮墓艠,枝繁葉茂,綠陰如蓋 ,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其實,菩提本身并沒有什么高貴之處,將其置于鼎湖山萬木叢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jù)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線上,鼎湖山是現(xiàn)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已辟為自然保護區(qū),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tài)觀測站。當?shù)氐耐靖嬖V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qū)帶來潛在的威脅。
⑧ 入夜,山中萬籟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fā)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 、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⑨這一夜,只覺泉鳴不絕于耳,不知是夢,是醒?
⑩ 夢也罷。醒也罷。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
【小題1】閱讀全文請概括作者的行蹤順序。(3分)
【小題2】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請賞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
【小題3】“作者是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到鼎湖山游覽的?在聽到這泠泠淙淙的泉水聲時,他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
【小題4】聯(lián)系全文看, 作者說“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說說這“別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初中語文一課一練(開明版)初二(三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巍巍中山陵劉敘杰
①在浩蕩的大江之濱,在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之間,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東郊鐘山南麓的中山陵園,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鐘山的本源出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它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稱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000米,南北寬度僅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在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頁巖相互襯映的藍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以后,曾到鐘山來打獵,看到周圍的風景優(yōu)美,地勢也很開闊,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根據(jù)他生前的愿望,決定將陵園建筑在南京的鐘山南麓。
、哿陥@的設計是通過方案競賽入選的,對送選的四十余份圖紙,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當時有許多中外建筑師參加,但入選的前三名都是中國建筑師。首獎是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由于他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huán)境、地形的結合,并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xiàn)陵園莊嚴氣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動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運來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園用地面積4.6萬畝,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經(jīng)費按當時的幣值計算,共達400余萬元。
、芰陥@的總體依南北中軸線,布置在鐘山南麓的緩坡上,東、西距靈谷寺與明孝陵各約1000米(其間有道路相連)。這樣就將三區(qū)著名的名勝聯(lián)為一體,從而擴大了東郊風景區(qū)的游覽范圍和內容,在區(qū)域規(guī)劃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6000米,兩旁栽種著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后,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蔭大道。道外的丘崗坡坨之上,密植著眾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覆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的氣氛之中。
⑤陵園的總平面布局,大致可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在總圖上表現(xiàn)如鐘下的懸索)。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臺、祭堂、墓室等(在總圖上表現(xiàn)為鐘的本體)。
、蘖昴沟娜肟谖挥谧钅隙耍瑯酥臼且蛔g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為過去守陵衛(wèi)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藍琉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金光大字。
、哐觊T后石階即至碑亭,亭內在龜?shù)狭?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嘧员ぴ俦保貏荻溉桓呔,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萬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寬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內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著中山先生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徑約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圓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臥像,周圍有環(huán)形走道及石欄以供瞻仰。室頂為半球形穹窿,對外不開窗,用電氣照明及機械通風。中山先生的靈柩在1929年奉安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環(huán)形圍墻,外鋪草地,并植以梅、玉蘭等花木。
(11)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qū)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著整齊、寧靜、肅穆的景象。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①陵墓( 。陟`柩( 。弁兀( 。
④遠眺( )⑤纖細( 。奚邃( 。
⑦機械( 。嗄麓( )⑨橫匾( 。
⑩鐫刻( 。
2.為文中畫□處選擇恰當?shù)囊唤M詞語。(1分)
[ ]
A.甲稱道 乙肅穆 丙奇妙
B.甲稱贊 乙肅穆 丙奇特
C.甲稱頌 乙肅靜 丙奇妙
D.甲贊頌 乙肅靜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紹了鐘山怎樣的地勢及環(huán)境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4.說說第②段畫線句子“南北寬度僅3000米中加粗詞語“僅”的表達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園在設計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寫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紹的中山陵的結構布局,并指出這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寫了大平臺上所見景色,這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選出為全文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課外練習第16冊八年級下學期用 北京課改版 題型:048
閱讀理解
鼎湖山聽泉 謝大光、俳啋吨氂,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途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進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谶M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
、凵饺鲖蓛褐畱B(tài),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唯亭內一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④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fā)悅耳。悵惘間,忽聞云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葭娐晛碜园肷缴系膽c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xiàn)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二米,可容一千一百升,頗為引人注目的古剎當年的盛況,于此可見一斑。
、尥盹埡,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仓袃煽酶叽蟮墓艠,枝繁葉茂,綠蔭如蓋,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圣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
⑦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jù)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線上,鼎湖山是現(xiàn)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現(xiàn)已辟為自然保護區(qū),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tài)觀測站。當?shù)氐耐靖嬖V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qū)帶來潛在的威脅。
、嗳胍,山中萬籟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fā)出不相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徇@一夜,只覺泉鳴不絕于耳,不知是夢,是醒?
⑩夢也罷,醒也罷。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
1.本文以什么為線索?
2.泉水的形態(tài)多姿多彩,鼎湖山的泉水有哪些形態(tài)?
3.文中把泉聲比做“交響樂”,你覺得這曲交響樂有什么特點?
4.第②段用常繞膝下的愛女來比喻美妙的泉水,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第③段寫到補山亭內的楹聯(lián)“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有什么含義?
6.第④段“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中“推”字用得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7.文章最后為什么說“不知是夢,是醒”?
8.文章題為“聽泉”,可全文卻寫了鼎湖山景色、濃碧的樹木、慶云寺等,是否脫離了題目?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9.文章第⑦段中說“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云寺,卻由于引來大批旅游者,反給自然保護區(qū)帶來潛在的威脅”,在旅游業(yè)發(fā)達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請簡要分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