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1)自九年前《赤兔之死》獲得高考作文滿分后,文言作文幾乎年年都有。其極致是去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對此,社會反響熱烈,媒體更視這兩個考生為“古文字達人”、“古文奇才”。
(2)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時代的激蕩與影響。這種以再度回歸傳統(tǒng)作自己身份標別的文化選擇,無疑給這些高中生癡迷古文提供了難得的機緣;叵氘斈,新文學運動風頭正健的時候,如林紓等人堅持純正的古文,以為制器可求日新,而為文不能躁進,這樣平實的論說居然還遭到譏諷,真讓人不能不重生感嘆:有時候,縱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定抗得過時勢。所幸今天,已經(jīng)走出盲從迷思的中國人知道了,鸚鵡巧舌,終非真聲,所謂現(xiàn)代化絕不是傳統(tǒng)的中國走向現(xiàn)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間,一種從來秉承的傳統(tǒng)才是我們自身發(fā)展的基始,而我們的任何發(fā)展最終都不過是對這種傳統(tǒng)的再度確認和回歸。以這樣的認知來看文言文,顯然就不僅僅是之乎者也、駢四儷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進傳統(tǒng)的重要憑依,甚至就是這種傳統(tǒng)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包括“新古文運動”在內的古詩文在民間和網(wǎng)絡上全面復興。人們重拾對文言的興趣,印證著又一波時勢造就的必然。對于這樣的時運勢轉,我們有大欣喜。
(3)不過話說回來,與當下的國學熱一樣,這一波文言熱也存在不少問題。我們知道,作為與白話文相對的語體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體式要求,有一整套關于起承轉合、過接繳結的義法要求,它講究意旨綰湊,筆法周匝,其虛字實字的調用與間架局勢的布排無不極見巧難,而文章主旨的呈現(xiàn)與氣調脈絡的貫穿更有重重的講究。但今人對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會,以為翻一部《古文觀止》讀幾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縱筆橫肆,結果寫出的東西與近現(xiàn)代人明顯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豈止有真鼎與偽觚之判。
。4)以今年那篇用極僻字的滿分作文為例,能用文言論說當代環(huán)保話題,非出宿構,又不跑題,誠然不易。但對照其后來發(fā)布的譯文,他對所用字詞的理解顯然多有錯誤,更遠談不到適切。如“每嚙毚臑”一句中的“毚”字,《廣雅》釋為“獪”,通常用來限飾兔子而不及他物,更不單用,今徑解作“兔”并用來修飾“臑”,明顯不通。又如“睇眄”一詞相對常見,狀人斜視顧盼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啟》有“紅顏宜笑,睇眄流光”,泛用作極目遠望講,是望文生義。末句“親房”一詞,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雙親,更是不明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誤。再說句,全文句式單一僵直,大體以四字句為主,整句與散句的轉接承仰比較生硬。其間“坐銀杏樹下,觀兒童嬉于樹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簡如此,更不知是何句法?最后說意,不能不說,選用文言并沒有給作文帶來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別的效果,相反,字句與意思并不密合熨貼。末段陳說個人理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抾其落桃,投于苙”,將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豬圈,是何意象?此意象與天人相得的和諧生態(tài)又有何關系?諸如此類,殊為費解。
。5)我們根本無意對一個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們在意的是,在基本沒做或根本不能做過細識讀,并不知自來的傳統(tǒng),強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況下,就將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與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這種方式很能凸顯文言文在今日的荒敗與貧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據(jù)劉釗先生講,其實雜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處。然而許多人雖不知不識,卻一味夸揚。我們只能說,當一種東西實在太過稀缺,擁有它一點點就會被人無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僅僅是以這樣的哄抬作為對這份稀缺的交代,他們真有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嗎?待一轉身,這份稀缺是不是依舊會被遠遠地排斥在他真實的生活之外?這都是有得一問的。對文言文也好,進而對國學乃至一切傳統(tǒng)文化,哄抬和爆炒絕不是尊重,與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視的態(tài)度親近它體會它,這比關注高考滿分作文,然后作者刻意求奇、讀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6)當然,平視和親近不等于褻玩。不久前,弘曄傳媒推出無厘頭版的古文今譯圖書《別笑,一本正經(jīng)的文言文》,書中的翻譯自無大錯,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講幾句,你爸當年出來混,半道上就給掛了”來翻譯《出師表》,以“你丫看不見嗎”來翻譯《將進酒》之“君不見”,如此將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語版,就有些過了。所以,當此疑信互出,哄抬與解構兼雜的新一波的古文熱,我們的心情真很復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ā段膮R讀書周報》2010年8月6日汪涌豪《文言文的當代際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