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傳統(tǒng)的禮貌用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你的文章,我已經(jīng)看了,對其中不妥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驚聞學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拙作奉上,自己總覺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賜教。 D、請留步,足下就此告別。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湖南省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句子中,傳統(tǒng)的禮貌用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 你的文章,我已經(jīng)看了,對其中不妥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 驚聞學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 拙作奉上,自己總覺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賜教。
D 請留步,足下就此告別。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8 月考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下列句子中,傳統(tǒng)的禮貌用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 你的文章,我已經(jīng)看了,對其中不妥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 驚聞學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 拙作奉上,自己總覺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賜教。
D 請留步,足下就此告別。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湖南省瀏陽一中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句子中,傳統(tǒng)的禮貌用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 你的文章,我已經(jīng)看了,對其中不妥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 驚聞學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 拙作奉上,自己總覺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賜教。
D 請留步,足下就此告別。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8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5分)
漫說姓名文化
⑴ 當我們熱熱鬧鬧地討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我以為,其實遺忘了最大的一筆遺產(chǎn),這就是姓名文化。漢族的姓名文化經(jīng)數(shù)千年積累演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文化系統(tǒng),蘊涵著豐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資源、歷史積淀、社會符號、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養(yǎng)成果?上,姓名文化這一遺產(chǎn)已經(jīng)明顯衰落,到了必須搶救并且難以傳承的地步。 我們的姓氏盡管依然保存,但是姓氏文化原本代表的鄉(xiāng)土情懷和根源歸屬卻多被斬斷。
⑵根的意識曾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根的文字載體就是綿延不斷的譜牒,根的終極意義是宗親歸屬感。從前,譜牒和宗親的廣博關(guān)懷可以讓人千里之外也互為依托;現(xiàn)在,宗親仍可以令個人與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現(xiàn)代社會內(nèi),尋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這宗親早已不是血緣之親,而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橫向聯(lián)系。
⑶在根的延續(xù)中,我們擁有了一代代祖先的遷徙史,擁有了祖先的業(yè)績或名望,與之相聯(lián)的是那個歲月的社會風情、時代風云,于是,厚重的歷史感自然落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閱讀、想象自己的祖先那一次次艱難經(jīng)歷,讓我們與文化與祖國與民族的歷史密不可分。
⑷在姓氏文化濃濃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們知道了主人姓氏的歸屬;遠遠看見“隴右名望”,我們也明白了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⑸可是,當祠堂大多毀滅無存,剩余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原有意義;當匾額一掃而空,只剩下殘片斷字遺留在博物館里;當譜牒遺棄一凈,三代以上不知為何物時,姓氏文化就不再是文化,只不過是個人稱謂的前綴而已。
⑹ 姓氏文化若與名字相比,還算幸運,畢竟所有的姓氏延續(xù)至今?墒敲衷缫褵o所謂文化,僅僅是一個個再簡單不過的符號罷了,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積雷同,已成定局。
⑺我們的人名文化歷史也很悠久,包涵更為豐富。從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來的“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打破禁忌,好以賤丑隱疾為名,再到西漢以后尊崇圣潔文雅為風尚;從新莽禁用雙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時代形成的以輩次命名,再到清乾隆欽定孔子后裔輩次用字三十個,非但組成了綿延不絕的人名歷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轉(zhuǎn)變中顯示了我國歷代官風民俗、文學禮儀。人名文化還包括字、號,還有學名、小名、諢名,互補互襯,傳遞出長輩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⑻人名文化的衰敗以至斷裂,首先是由于蜂擁趨附。這種趨附中間毫無文化意義可尋,趨的是一時的政治風云,附的是暫且的社會大潮。時過境遷,趨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樣的時代政治符號,簡單得只剩有口號和追風的標記,不見任何情趣與素養(yǎng)。另外,則是因為人名文化傳承載體的喪失。過去很多目不識丁的人,許多沒有讀書經(jīng)歷的農(nóng)民,卻可以起一個非常有文化內(nèi)涵的名字,這是因為他們的鄰里和同族中總有一兩位識文斷字的人,可能是過去的秀才,或許是私塾先生。他們的歷史文化涵養(yǎng)和代代相傳的人名文化知識,讓他們負起了傳承之責。然而,這樣的人早已作古。那個時代,即使許多鄉(xiāng)土情調(diào)濃郁的名字,也帶有山野特色,不像后來,連山鄉(xiāng)漁村也和各地一樣,都是跟風趕潮的產(chǎn)物。
⑼人名不再成為文化,在于大量的名字簡單直白。如果少數(shù)名字簡單直白,也不妨看作名稱原始意義的回歸,甚至算作一類風格。可是,當簡單直白的名字以千萬百萬計,不但失去了文化,就連最直接的區(qū)別功能也蕩然無存。有人以為現(xiàn)在人口眾多,重名難免,可是,過去那些名字,比如元濟、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實秋、語堂、云五、右任,怎么可能高度重復(fù)?那時,即便有幾個重名,相遇也是一種驚喜;現(xiàn)在遭逢重名,大概只覺得在批量復(fù)制的符號堆里又添了一個同類而已。
⑽人名不再成為文化,還在于起名不講究,甚至非常草率。過去名字是文化,那是因為許多名字通倫理,講蘊藉,有出處,求承載。名字伴隨人的一生,特別是漢字,聲形義并茂,因而名字有可能影響終生的志趣和品貌。當一個人自己的名字隨隨便便時,也就不會對名字有多少文化認識;當大多數(shù)人對名字無所謂時,名字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載體。
⑾姓名文化,作為最大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必須是一種活的傳承,而這傳承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如何傳承我們的姓名文化,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思考并且擔當。
1.除了姓名文化,請你再舉兩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分)
⑴ ; ⑵ 。
2.文章中“根”的含義是 。(3分)
3.第 ⑼段中列舉了眾多不可能“高度重復(fù)”的名字,可印證第 ⑺段“ ”這句話。(2分)
4.姓名文化這一遺產(chǎn)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4分)
⑴ ; ⑵ ;
⑶ ; ⑷ 。
5.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姓名文化與長城、故宮等均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國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國。
B.為避免詞語的重復(fù),作者或用“姓氏文化”或用“人名文化”,其實兩者意義相同。
C.自商代直至清代,人們在取名字時,始終嚴格遵循著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的各種禁忌入名。
D.過去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能起很有文化內(nèi)涵的名字,主要靠有文化的秀才或私塾先生。
E.人名承載著長輩們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情趣,鄉(xiāng)土情調(diào),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恭敬”連用,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古時候,這兩個字卻各有側(cè)重,“敬”是內(nèi)心修養(yǎng),“恭”則是這種修養(yǎng)的外在反映或者顯現(xiàn)。
先說“敬”。在儒學看來,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為個體,人在出生之后,就會受到各種后天欲望、情緒的干擾,從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響、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證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保住個性且使之與集體意識一致呢?這就必須要持“敬”。朱熹曾說“主一無適之謂敬”,他所說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體事或物,而是具有豐富儒學內(nèi)涵的哲學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為純真的人之天性。而“無適”并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持守專注,不起別念?梢钥闯,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將全副心思用到對“道”的體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禮》中“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這兩句話解釋“敬”:拿一只空杯子,也應(yīng)該像拿一杯盛滿開水的杯子那樣;走進空無一人的房間里,也要像走進有人的房間里一樣。不能因為沒有開水,就掉以輕心,馬馬虎虎;也不能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生輕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則,杯子會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會因邪念而虧損!熬础痹谌粘嵱卯斨,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說“恭”。所謂“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現(xiàn),F(xiàn)代心理學已經(jīng)揭示出,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必然會有相應(yīng)的表情或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敬”的內(nèi)養(yǎng),也無一例外地會表現(xiàn)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莊肅穆的樣子。宋明以來,道學家們往往方巾葛袍,嚴于治家待人,不茍言笑,“坐如尸,立如齋”,透出來一股僵腐之氣,所謂“道貌岸然”,指的就是這種形象。在儒學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下培養(yǎng)出來的道學家,也有著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和言行舉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脫俗的必然產(chǎn)物,事實上它不僅扼殺了個性,而且也從根本上與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違背!暗烂舶度弧,恰好是儒學走向僵化的標簽。
宋儒忽然從先秦經(jīng)典里找到一個“敬”來解釋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響。儒士們持敬的態(tài)度,跟僧侶日常的修為做早晚功課很是類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專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幾分類似。一般所謂“入定”指思緒不起,使慧心呈現(xiàn);而持敬也是專心于一處,不作他想,以便內(nèi)養(yǎng)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儒佛融合的問題。不過,敬到底還有儒學色彩,因為敬時精神守持一處或?qū)W⒛澄,而“定”則打斷了與現(xiàn)實生活的一切束縛,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無”,這也許可以說是儒佛二教價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結(jié)果吧。
雖然“恭敬”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很濃的封建色彩,甚至給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為內(nèi)修的一種手段,恭敬要求個體以溫和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卻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時候,盛氣凌人總是給人留下壞印象,而且也損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溫厚和順給人親切感,這一點,卻是必須記住的。
(選自《傳統(tǒng)文化導(dǎo)論》)
1.下列對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敬”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保持純真的天性,不起別念,其實就是理學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來儒學標準,強調(diào)人們要時刻端莊肅穆,不茍言笑;但難免趨向極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現(xiàn),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其實就是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們精神守持一處,或?qū)W⒛澄,從而實現(xiàn)個性舒展且與集體意識的統(tǒng)一。
2.從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主一無適之謂敬”,說明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種欲望的影響和蒙蔽。
B.“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說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損。
C.“儼然人望而畏之”,說明道學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規(guī)范行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緒不起,慧心呈現(xiàn),但后來被儒家借用,用來說明專心致志的益處。
3.下列不屬于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恭”與“敬”雖然在古代各有側(cè)重,有所區(qū)別,但是今天已經(jīng)連用,表達相同的含義。
B.作者認為,宋朝時候“敬”的含義與先秦時代并不完全一致,這反映了儒學在時代變遷中的新發(fā)展。
C.作者認為,“恭敬”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雖然具有很濃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
D.作者認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準確意義,就會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掉以輕心,生出輕慢之心。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恭敬”連用,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古時候,這兩個字卻各有側(cè)重,“敬”是內(nèi)心修養(yǎng),“恭”則是這種修養(yǎng)的外在反映或者顯現(xiàn)。
先說“敬”。在儒學看來,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為個體,人在出生之后,就會受到各種后天欲望、情緒的干擾,從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響、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證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保住個性且使之與集體意識一致呢?這就必須要持“敬”。朱熹曾說“主一無適之謂敬”,他所說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體事或物,而是具有豐富儒學內(nèi)涵的哲學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為純真的人之天性。而“無適”并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持守專注,不起別念?梢钥闯觯祆渌斫獾摹熬础本褪菍⑷毙乃加玫綄Α暗馈钡捏w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禮》中“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這兩句話解釋“敬”:拿一只空杯子,也應(yīng)該像拿一杯盛滿開水的杯子那樣;走進空無一人的房間里,也要像走進有人的房間里一樣。不能因為沒有開水,就掉以輕心,馬馬虎虎;也不能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生輕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則,杯子會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會因邪念而虧損!熬础痹谌粘嵱卯斨校渥饔靡彩侨绱酥!
再說“恭”。所謂“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現(xiàn),F(xiàn)代心理學已經(jīng)揭示出,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必然會有相應(yīng)的表情或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熬础钡膬(nèi)養(yǎng),也無一例外地會表現(xiàn)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莊肅穆的樣子。宋明以來,道學家們往往方巾葛袍,嚴于治家待人,不茍言笑,“坐如尸,立如齋”,透出來一股僵腐之氣,所謂“道貌岸然”,指的就是這種形象。在儒學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下培養(yǎng)出來的道學家,也有著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和言行舉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脫俗的必然產(chǎn)物,事實上它不僅扼殺了個性,而且也從根本上與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違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學走向僵化的標簽。
宋儒忽然從先秦經(jīng)典里找到一個“敬”來解釋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響。儒士們持敬的態(tài)度,跟僧侶日常的修為做早晚功課很是類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專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幾分類似。一般所謂“入定”指思緒不起,使慧心呈現(xiàn);而持敬也是專心于一處,不作他想,以便內(nèi)養(yǎng)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儒佛融合的問題。不過,敬到底還有儒學色彩,因為敬時精神守持一處或?qū)W⒛澄,而“定”則打斷了與現(xiàn)實生活的一切束縛,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無”,這也許可以說是儒佛二教價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結(jié)果吧。
雖然“恭敬”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很濃的封建色彩,甚至給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為內(nèi)修的一種手段,恭敬要求個體以溫和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卻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時候,盛氣凌人總是給人留下壞印象,而且也損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溫厚和順給人親切感,這一點,卻是必須記住的。
(選自《傳統(tǒng)文化導(dǎo)論》)
1.下列對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敬”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保持純真的天性,不起別念,其實就是理學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來儒學標準,強調(diào)人們要時刻端莊肅穆,不茍言笑;但難免趨向極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現(xiàn),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其實就是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們精神守持一處,或?qū)W⒛澄,從而實現(xiàn)個性舒展且與集體意識的統(tǒng)一。
2.從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主一無適之謂敬”,說明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種欲望的影響和蒙蔽。
B.“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說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損。
C.“儼然人望而畏之”,說明道學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規(guī)范行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緒不起,慧心呈現(xiàn),但后來被儒家借用,用來說明專心致志的益處。
3.下列不屬于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恭”與“敬”雖然在古代各有側(cè)重,有所區(qū)別,但是今天已經(jīng)連用,表達相同的含義。
B.作者認為,宋朝時候“敬”的含義與先秦時代并不完全一致,這反映了儒學在時代變遷中的新發(fā)展。
C.作者認為,“恭敬”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雖然具有很濃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
D.作者認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準確意義,就會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掉以輕心,生出輕慢之心。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