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對下列加粗的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我固當
視而暮撫
③早以蕃
④其欲密
⑤非有能碩茂之也
⑥非有能而蕃之也
其膚以驗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以離矣
⑨鳴鼓而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加粗的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
我固當
視而暮撫
③早以蕃
④其欲密
⑤非有能碩茂之也
⑥非有能而蕃之也
其膚以驗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以離矣
⑨鳴鼓而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安徽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給問題。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
  圖緯:指圖讖和緯書,都是一些符命占驗類的書。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致思:用盡心思
B.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C.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
D.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圖身:圖謀進取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入京師,觀太學——君我降,與君為兄弟
B.精思傅會,十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雖才高世,而無驕尚之情——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鄰國也
D.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且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3.下列語句中,屬于表現(xiàn)張衡的“科學才能”的一組是(     )
①遂通五經,貫六藝
②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③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
④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⑤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⑥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
⑦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A. ①②⑦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⑦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張衡才高于世,善于屬文,后因為文學才能出眾,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張衡不慕權貴,總是得不到升遷,在離開太史令職位五年后,就回到了原籍。
C.候風地動儀全部用精銅制成,半徑為八尺,蓋子中部隆起,像個大酒樽。
D.在任河間相期間,張衡從嚴執(zhí)法,政治清明,可三年后就自己請求辭職回鄉(xiāng)。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突破重點線·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題。

人情似紙(節(jié)選)

劉心武

 、俨灰m(xù)上一個“薄”字。不是那意思。

 、诎言S多復雜的事物歸結為一個簡單的意思的時代已經過去。

 、鄣x開了簡單的歸結,許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對復雜。其實,從來都復雜。難道以前不復雜嗎?也許,從前無論如何不如今天這般復雜。

  ④提心吊膽的說真話那陣,說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膽便可傾吐真話這陣,卻什么都懶得說。

 、菸以侥情g小屋子去看他。其實根本不是一間小屋子。只有門,沒有窗,甚至沒有透氣孔,因此人進去以后更必須把門敞開著。那是個儲藏室?臻g極狹小。氣息極窒悶。但我們交流得很暢快。至少在我這方面是這樣想。有的話還得壓低嗓門。眼波的流動中了有許多的情誼。但現(xiàn)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間,許多的門許多的窗,門緊閑著,窗半開著,“硬件”好,“軟件”更棒,我卻不去邁那門檻。他也不來語法我邁那門檻。似乎也并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彌散了。

 、迵(jù)說人情似紙的“紙”現(xiàn)在不是“秀才人情紙半張”的那“紙”,而是趙公元帥筆下的那“紙”,即通貨。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轉化,值得歡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會的物質繁榮據(jù)說必須付出精神淪喪的代價。又據(jù)說落伍者看來是精神淪喪,而先鋒眼中卻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鋒們猶未能指出舊精神瓦解后應誕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鋒中的先鋒則說只需瓦解無需重構:“鳳凰涅槃是可笑的,鳳凰只應焚毀,何必重生?”

  ⑦我卻仍愿抓住一點自認為是永恒的東西,哪怕只有游絲般微弱。那永恒的東西里就有人情,似紙的人情。紙很薄,卻可以寫情書,寫詩,寫溫情的句子,寫必要的問候,當然還可以畫畫兒,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順細碎的波浪旋轉著漂向遠方。

 、嘁郧暗臅r代,人情或許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紛至沓來的信息和事務碾扁熨平的時代,人情隨之也輕薄寡淡了,人更多的地依靠內心的支撐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類進步而人情在萎縮,真的么?

  ⑨也許是因為現(xiàn)在“移情”的條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飼食的貓、鳥、移向需要澆水剪枝施肥換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郵票,移向書報,總之可以更徹底地從活生生的人面前移開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則是坐到電視機前剝食著花生米不分節(jié)目好賴地一直看到屏幕上現(xiàn)出“再見”的字樣。

 、獾闹腥圆幻鈺r時逸出一絲兩絲一縷幾縷一片幾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溝通欲望,化為思念,化為莫可名狀的思緒,最后就拽過一張紙來,想在上面寫一些情,一些別人可能并不需要的字、詞、句和標點符號……人情確確實實就是一張紙。

1.本文開篇說“不要續(xù)上一個‘薄’字。不是那意思”,根據(jù)你對全文的理解,說說作者對“人情似紙”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40字)

2.第6自然段中的兩個加粗的“據(jù)說”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5個字)

3.第8自然段中“人類進步而人情在萎縮,真的么?”一句,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這觀點在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中的表述分別是(用原文的句了回答)

①在第6自然段中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7自然段中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兩項

[  ]

A.“把許多復雜的事物歸結為一個簡單的意思的時代已經過去”,是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一個“薄”字來概括“人情似紙”這句話。

B.第5自然段用實例說明人們物質生活越提高,情感越淡薄,表達了作者的惋惜與豁達。

C.第9自然段從諸多層面上揭示出現(xiàn)代人的物質及精神的巨大變化。從而說明如今的人情是不同從前的人情的。

D.第10自然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呼應文題。

E.第4自然段是說,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人們需要溝通過,而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就不大需要溝通了,其實這正是一種進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茍合。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諫正,庶致天下于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惫柰普\進善,每存規(guī)益,帝益任之。
  它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日:“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 非邪?”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钡坂得榔溲。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shù)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钡勰粦M,遂罷。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曰:“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賢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有一日之長!钡鄯Q善。(選自《新唐書》)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諫正/正:正確
B.伎不進,數(shù)被讓/讓:責備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憐憫
D.濟繁治劇,眾務必舉/舉:辦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君臣同德,海內安/于其身也,恥師焉,惑矣
B.其善善而惡惡也/臣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以其華山之陽名之也
D.陛下矜性命,引置樞密/后世謬傳而莫能名者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王珪( )
①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
②珪推誠納善,每存規(guī)益
③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
④彥博懼,謝罪,珪不謝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
⑥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珪為人正直。任諫議大夫之職以來,無論是引喻規(guī)勸,還是直言相諫,抑或是犯顏廷爭,他都以誠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賞識與器重。
B.王珪發(fā)現(xiàn)太宗有納廬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惡不分而致滅亡的史實作類比,勸諫太宗吸取教訓,采納善言,知惡而去之,終使太宗心悅誠服。
C.王珪與溫彥博替祖孝孫辯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懼地直言,自己因報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盡忠職守才這樣做,過錯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評論朝中大臣之才時,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們,而自己的長處就是能、疾惡好善”,表現(xiàn)他謹慎謙虛的品格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自謂孰與諸子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先斷句,再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馮驥才
  我們必須正視: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們的悠久歷史養(yǎng)育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是那些最馳名、最響亮、最惹眼、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zhèn)、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國家名錄的各類各種文化遺產等,都在被濃妝艷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于市。
  那些在“城改”中殘剩無多的歷史街區(qū),忽然被“聰明的人”發(fā)現(xiàn),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游資源。已經拆掉的無法復原,沒拆的雖然不再拆了,但也難逃厄運,全被開發(fā)成商業(yè)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yè)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稱做“最后的精神家園”的古村古鎮(zhèn),也在被借名“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后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游客的天堂”;在這天堂里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游講的傳說不少是為吸引游人而編造的偽民間故事。至于各種名人故居,大都是找來一些與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文房四寶、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好歹布置個模樣。沒人拿名人的人當回事,只拿名人的名當回事。還有那種原本安慰心靈的寺廟,不少處竟成了世俗的鬧市。至于各種文化遺產,更是這種熱熱鬧鬧重新“打造”的對象。其中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本土氣質和獨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沒人管也沒人問。
  有人說旅游原本就是走馬觀花的快餐文化,用不著太認真。那么,就再看看我們影視中的歷史文化吧。
  我們的歷史名人只要跑到銀幕和熒屏上,不論明君重臣,還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動不動大打出手,甚至背劍上房。他們好像都活在時光隧道里。雖然身著古裝,發(fā)型和配飾卻讓他們像時尚名模;沒有確切的朝代與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禮俗全是胡編亂造,有個老樣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在這里只是借用了一下歷史的名義,一個空袋子,任什么亂七八糟、炫人耳目的東西都往里邊塞。
  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再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這便是當今國人眼中的歷史文化。
  經過這樣粗鄙化的打造,在人們眼里,古村古鎮(zhèn)無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過是名人在世時住過的幾間屋子,廟宇都是燒香叩頭卻不知靈驗不靈驗的地方,歷史上的人物全有幾招花拳繡腿,全離不開男歡女愛,全不正經。沒有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們不是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掛在嘴邊嗎?如今國人從哪里能夠感知這種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個的博物館嗎?
  文化不精不深,怎么可能“做大做強”?真正強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詩宋詞、維也納的音樂、俄羅斯文學和美國電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xiàn),社會文明程度才能整體地提高。
  問題是當下這種鄙俗化的潮流,以粗制濫造、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的形式,正在使我們的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一邊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我相信,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如果我們不再深愛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實亡?到底是什么動機與力量使這種潮流正在變本加厲?我想應當用一句話戳穿,即以文化謀利。為了賺錢發(fā)財,為了GDP,GDP成為衡量政績的尺度——這也是問題的關鍵與癥結之一。
  任何事物進入市場,就不免受到市場規(guī)律的制約,不免受商業(yè)利益驅使依照消費需求調整自己。但調整應當是科學地調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壞自己去換取經濟利益,就像自然資源的開發(fā)不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更具特殊性。因為文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與全民素質,不能為了暢銷、票房和收視率的成倍增長,為了市場人氣的攀升,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和“瘋狂的GDP”,而放棄文化固有的精神準則,即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關的準則。這準則也是文化的尊嚴,這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為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說來,問題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賺錢,而是糟蹋文化來賺錢。還有比這樣賺錢更無知、更野蠻的嗎?當社會文明程度提高時,愈美好的東西愈有市場;當社會文明程度下降時,愈鄙俗的東西愈有市場。為什么我們?yōu)橼A得市場和收視率就去遷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們的文化?
  我們是否聽到我們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這個聲音。(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1.下列表述,不屬于“文化上自我糟!钡默F(xiàn)象的一項是(     )
A.古村古鎮(zhèn),遷走原住民,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游客的天堂”。
B.影視作品中,雖然身著古裝,發(fā)型和配飾卻讓他們像時尚名模;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禮俗全是胡編亂造。
C.古裝戲中,歷史上的人物全有幾招花拳繡腿,全離不開男歡女愛,全不正經,沒有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
D.我們一邊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掛在嘴邊,一邊卻無處感知這種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個的博物館。
2.下列關于“文化上自我糟!彼斐傻挠绊懙慕庹f,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我國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都在經受大力包裝,被弄得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于市。
B.眾多的文化遺產,被重新“打造”以后,其中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本土氣質和獨特的精神都丟失了。
C.庸俗文化一邊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使人們難以真愛中華文化。
D.文化的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被糟蹋的文化一定會反過來糟蹋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中說的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是指目前中華的悠久歷史養(yǎng)育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
B.歷史街區(qū)和古村古鎮(zhèn)被隨意拆除或濫加改造,使得原本完整的純粹的古代文化遺產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
C.針對“有人說旅游原本就是走馬觀花的快餐文化,用不著太認真”這一觀點,作者以影視中的歷史文化被糟蹋的現(xiàn)象為例給予了猛烈的抨擊。
D.文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精神功能。我們不能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和“瘋狂的GDP”,而放棄文化固有的精神準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黃岡重點作業(yè)·高三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7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牡壅僖詾椴┦!吭t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之對,諸生于是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挥闷渥h,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Z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賈生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

  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接受祭祀后的余肉),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時年三十三矣。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下列各句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大中大夫 超遷:超級升遷。

B.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 和洽:和睦融洽。

C.年少初學,專欲擅權 擅權:專權,獨攬權力。

D.賈生自傷為傅無狀 無狀:沒有形狀。

2.選出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組

[  ]

A.以能誦詩書聞于郡中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盡害之

B.悉秦之法

  諸律令所

C.諸老先生不

  諸生于是乃以為不及也

D.乃悉草其事儀法

  賈生因道所以然之狀

3.下列各句加粗的字都有活用,按活用方式分類,選出分類正確的一項

①固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

②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禮樂

③馮敬之屬盡害之,乃賈生

④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⑤賈生傷悼之,乃為賦以自

⑥至夜半,帝乃

⑦愛,而好書,故令賈生

[  ]

A.①⑥⑦/②④/③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③/⑥⑦

D.①③⑥⑦/②④⑤

4.加粗的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諸生于是以為能不及也

  惠王患之,令張儀佯去秦

B.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

  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

C.天下和洽,固當改正朔

  眾人皆醉我獨醒

D.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之對

  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秦所滅

5.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賈誼才干的一組是

①以能誦詩屆書聞于郡中

②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

③趕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④乃悉草具其事儀法

⑤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

⑥具道其所以然之狀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⑥

6.下面對文意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賈誼年少博學,十八歲就以能誦詩屬書在郡中聞名。文帝召他為博士,每次議論問題,老先生們不知道的,他都能談,文帝十分喜歡他。

B.賈誼一心想擅權,紛亂諸事,受到絳、灌、東陽侯、馮敬等人的排擠,他們在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文帝后來也疏遠賈誼,不采納他的意見了。

C.賈誼被貶到長沙做長沙王的太傅,他聽說長沙地勢低下潮濕,認為自己壽命不長,心情很不愉快,在渡湘江時寫了一篇賦憑吊屈原,后來又寫了一篇《服鳥賦》來寬解自己。

D.賈誼在長沙四年多,文帝又征他入京,向他請教鬼神之事,不久拜他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最喜愛的小兒子,喜歡讀書,特以讓賈誼去作傅。后來梁懷王騎馬摔死了,賈誼很傷心,哭泣年余,也死了。只有三十三歲。

7.翻譯下列各句。

(1)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9 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適于南唐,類皆偏據(jù)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道同體。雖一豫一游,亦思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tǒng)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想。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敝邢闹畯V,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lián)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彼内镏h,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fā)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注],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fā)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zhàn)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選自宋濂《閱江樓記》)
  注:臨春、結綺皆為陳后主所建的樓閣,隋兵攻入金陵,焚于火;齊云樓為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樓于吳嘉禾元年建造,在南京落星山。
1.對下列句中劃線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皆偏據(jù)一方  大抵
B.我皇帝定鼎于茲  等到
C.此朕德威服  安撫
D.臣不  敏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上其地雄勝——俟大一統(tǒng)之君
B.與民同游觀樂——見江漢朝宗
C.必悠然動遐想——蠻琛聯(lián)肩入貢
D.蟠繞下——臣不知為何說也
3.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金陵為帝王之州
B.類皆偏據(jù)一方
C.今則南北一家
D.此朕沐風櫛雨、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登上閱江樓,看到長江、漢水滔滔東去,各地的官員紛紛前來述職,城高池深,關隘險固,于是感慨地說:“這是士兵們櫛風沐雨,征戰(zhàn)攻取才得到的!中華土地這樣廣闊,更感到要想辦法來保住它。”
B.作者認為,那臨春樓、結綺樓,不是不華美;齊云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但它們只不過是用來演奏放蕩的樂曲,收藏燕趙的美女。都是腐化的象征,當今帝王也不例外。
C.六朝的時候,常常憑借閱江樓作為防御敵人的天然屏障,F(xiàn)在則已南北一家,把長江看作一條和平的江水,無須用來進行戰(zhàn)爭了。
D.讀書人有登上這座樓而觀賞這長江風景的,應當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樣,浩蕩 宏偉,難以稱說,與神禹開山引水的功業(yè)同樣是無邊無際的。忠于君王、報答皇上的心情就會油然而生。
5.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斷句。
  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馇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
6.翻譯下面的句子。
、匐m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谝蛭锱d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蔣勛說《寒食帖》
①假日無事,便取蘇軾的《寒食帖》來看。這是蘇軾于神宗元豐五年貶到黃州所寫的詩稿。字跡看來顛倒隨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經意;但是,精于書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側頓挫中有嫵媚宛轉,收放自如,化規(guī)矩于無形,是傳世蘇書中最好的一件。
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感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痹娨饪酀,是遭大難后的心灰意冷,書法卻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點像初學書的孩子所為,一洗甜熟靈巧的刻畫之美,而以拙澀的面目出現(xiàn)。飽經生死憂患,四十六歲的蘇軾,忽然從美的刻意堅持中了悟通達了——原來藝術上的刻意經營造作,只是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際上可以一起勘破,了無牽掛;而藝術之美的極境,竟是紛華剝蝕凈盡以后,那毫無偽飾的一個赤裸裸的自己。
③蘇軾一生多次遭遷謫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黃州更苦,遠至瘴蠻的嶺南、海南島。黃州的貶斥,只是這一生流放的詩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對蘇軾而言,卻有著不凡的意義。
④黃州的被貶,肇因于小人的誣陷,發(fā)動文字獄,以蘇軾詩文對朝政、皇帝多所嘲諷,要置他一個“謗訕君上”的死罪。蘇軾自元豐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經過四個多月的囚禁勘問,詩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詰,牽連附會,威嚇詬辱交加,這名滿天下的詩人,自稱“魂驚湯火命如雞”,以為所欠惟有一死。在獄中密托獄卒帶《絕命詩》給兄弟蘇轍,其中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這樣惋惻動人的句子。
⑤這應當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驚懼、貪戀、詬辱、威嚇之后,豁然開朗。貶謫到黃州的蘇軾,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詩文、書法皆完成于此時。初到黃州便寫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蹦歉Χǖ捏@魂,猶帶著不可言說的傷痛,但是,“揀盡寒枝不肯棲”,這生命,在威嚇侮辱之中,猶不可妥協(xié),猶有所堅持,可以懷抱磊落,不肯與世俯仰,隨波逐流。
⑥黃州在大江岸邊,蘇軾有罪被責不能簽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種麥,畜養(yǎng)牛羊,把一片荒地開墾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東坡”。有名的《江城子》寫于此時:“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笔窃讵M小的爭執(zhí)上看到了生命無謂的浪費,而真正人類的文明,如大江東去,何嘗止息?蘇軾聽江聲不斷,原來這里也曾有過戰(zhàn)爭,有過英雄與美人,有過智謀機巧,也有過情愛的繾綣……真是江山如畫啊,這飽歷憂患的蘇東坡,在詬辱之后,沒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沒有做態(tài)的自憐,沒有了不平與牢騷,在歷史的大江之邊,他高聲唱出了驚動千古的歌聲:“大江東去,浪淘盡……”時年四十七歲。
⑦蘇軾的《赤壁賦》也寫在這段時間!肚俺啾谫x》原跡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北徽_陷之后蘇軾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這件文學名著的背景,再讀東坡這幾句委婉含蓄之詞,真是要覺得啼笑皆非!
⑧在黃州這段時間,東坡常說“多難畏事”或“多難畏人”這樣的話。他的“烏臺詩案”不僅個人幾罹死罪,也牽連了家人親友的被搜捕貶謫。他的“多難畏人”,一方面是說小人的誣陷,另一方面,連那深愛的家人親友學生也寧愿遠遠避開,以免連累他人。與李端叔的一封信說得特別好:“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
⑨穿著草鞋,與漁民樵夫混雜,被醉漢推罵,從名滿天下的蘇軾變成無人認識的世間凡夫俗子,東坡的脫胎換骨,正在他的被誣陷、受詬辱之后,可以“自喜漸不為人識”吧。
⑩《寒食帖》寫得平白自在,無一點做態(tài),也正是這紛華去盡,返璞歸真的結果吧。卷后有蘇軾學生黃庭堅的跋,對《寒食帖》贊譽備至。黃庭堅是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僅次于蘇軾的一人,書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對《寒食帖》嘆為觀止,正是黃州的東坡竟可以連美也不堅持,從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來,美的極境不過是“與漁樵雜處”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⑾在擁擠穢雜的市集里,被醉漢推罵而猶能“自喜”,也許“我執(zhí)”太強的藝術家都必須過這一關,才能入于美的堂奧。但是,談何容易呢?
(取材于蔣勛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執(zhí):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指太過執(zhí)著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
【小題1】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蘇軾《絕命詩》《江城子》,請分別說出其作用。(4分)
【小題2】文章第③段說,流放黃州,對蘇軾有著“不凡的意義”。結合文意,概括這意義的主要內容。(4分)
【小題3】文章結尾,作者從蘇軾的經歷中獲得了怎樣的藝術啟示?(4分)
【小題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開篇以偶覽蘇軾《寒食帖》而引發(fā)對其書法的評價,認為字跡粗拙而不經意,但精于書法的人認為是蘇書最好的。
B.《寒食詩》飽含著蘇軾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蒼涼感傷;而其書法則稚拙天真,無甜熟靈巧的刻劃之美。
C.第⑧段“與李端叔信”,一方面說明了蘇軾的處境;同時也說明了蘇軾“從名滿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蛻變。
D.黃庭堅在跋中對《寒食帖》贊譽備至,是因為此時蘇軾的書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E、這篇文藝隨感,作者在娓娓的懷人敘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論文,也議人,又言志,三者結合得巧妙、自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蔣勛說《寒食帖》
①假日無事,便取蘇軾的《寒食帖》來看。這是蘇軾于神宗元豐五年貶到黃州所寫的詩稿。字跡看來顛倒隨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經意;但是,精于書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側頓挫中有嫵媚宛轉,收放自如,化規(guī)矩于無形,是傳世蘇書中最好的一件。
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感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痹娨饪酀,是遭大難后的心灰意冷,書法卻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點像初學書的孩子所為,一洗甜熟靈巧的刻畫之美,而以拙澀的面目出現(xiàn)。飽經生死憂患,四十六歲的蘇軾,忽然從美的刻意堅持中了悟通達了——原來藝術上的刻意經營造作,只是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際上可以一起勘破,了無牽掛;而藝術之美的極境,竟是紛華剝蝕凈盡以后,那毫無偽飾的一個赤裸裸的自己。
③蘇軾一生多次遭遷謫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黃州更苦,遠至瘴蠻的嶺南、海南島。黃州的貶斥,只是這一生流放的詩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對蘇軾而言,卻有著不凡的意義。
④黃州的被貶,肇因于小人的誣陷,發(fā)動文字獄,以蘇軾詩文對朝政、皇帝多所嘲諷,要置他一個“謗訕君上”的死罪。蘇軾自元豐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經過四個多月的囚禁勘問,詩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詰,牽連附會,威嚇詬辱交加,這名滿天下的詩人,自稱“魂驚湯火命如雞”,以為所欠惟有一死。在獄中密托獄卒帶《絕命詩》給兄弟蘇轍,其中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這樣惋惻動人的句子。
⑤這應當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驚懼、貪戀、詬辱、威嚇之后,豁然開朗。貶謫到黃州的蘇軾,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詩文、書法皆完成于此時。初到黃州便寫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蹦歉Χǖ捏@魂,猶帶著不可言說的傷痛,但是,“揀盡寒枝不肯棲”,這生命,在威嚇侮辱之中,猶不可妥協(xié),猶有所堅持,可以懷抱磊落,不肯與世俯仰,隨波逐流。
⑥黃州在大江岸邊,蘇軾有罪被責不能簽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種麥,畜養(yǎng)牛羊,把一片荒地開墾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東坡”。有名的《江城子》寫于此時:“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笔窃讵M小的爭執(zhí)上看到了生命無謂的浪費,而真正人類的文明,如大江東去,何嘗止息?蘇軾聽江聲不斷,原來這里也曾有過戰(zhàn)爭,有過英雄與美人,有過智謀機巧,也有過情愛的繾綣……真是江山如畫啊,這飽歷憂患的蘇東坡,在詬辱之后,沒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沒有做態(tài)的自憐,沒有了不平與牢騷,在歷史的大江之邊,他高聲唱出了驚動千古的歌聲:“大江東去,浪淘盡……”時年四十七歲。
⑦蘇軾的《赤壁賦》也寫在這段時間!肚俺啾谫x》原跡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誣陷之后蘇軾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這件文學名著的背景,再讀東坡這幾句委婉含蓄之詞,真是要覺得啼笑皆非。
⑧在黃州這段時間,東坡常說“多難畏事”或“多難畏人”這樣的話。他的“烏臺詩案”不僅個人幾罹死罪,也牽連了家人親友的被搜捕貶謫。他的“多難畏人”,一方面是說小人的誣陷,另一方面,連那深愛的家人親友學生也寧愿遠遠避開,以免連累他人。與李端叔的一封信說得特別好:“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
⑨穿著草鞋,與漁民樵夫混雜,被醉漢推罵,從名滿天下的蘇軾變成無人認識的世間凡夫俗子,東坡的脫胎換骨,正在他的被誣陷、受詬辱之后,可以“自喜漸不為人識”吧。
⑩《寒食帖》寫得平白自在,無一點做態(tài),也正是這紛華去盡,返璞歸真的結果吧。卷后有蘇軾學生黃庭堅的跋,對《寒食帖》贊譽備至。黃庭堅是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僅次于蘇軾的一人,書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對《寒食帖》嘆為觀止,正是黃州的東坡竟可以連美也不堅持,從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來,美的極境不過是“與漁樵雜處”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⑾在擁擠穢雜的市集里,被醉漢推罵而猶能“自喜”,也許“我執(zhí)”太強的藝術家都必須過這一關,才能入于美的堂奧。但是,談何容易呢?
(取材于蔣勛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執(zhí):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指太過執(zhí)著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
小題1: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蘇軾《絕命詩》《江城子》,請分別說出其作用。(4分)
小題2:文章第③段說,流放黃州,對蘇軾有著“不凡的意義”。結合文意,概括這意義的主要內容。(4分)
小題3:文章結尾,作者從蘇軾的經歷中獲得了怎樣的藝術啟示?(4分)
小題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開篇以偶覽蘇軾《寒食帖》而引發(fā)對其書法的評價,認為字跡粗拙而不經意,但精于書法的人認為是蘇書最好的。
B.《寒食詩》飽含著蘇軾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蒼涼感傷;而其書法則稚拙天真,無甜熟靈巧的刻劃之美。
C.第⑧段“與李端叔信”,一方面說明了蘇軾的處境;同時也說明了蘇軾“從名滿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蛻變。
D.黃庭堅在跋中對《寒食帖》贊譽備至,是因為此時蘇軾的書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E、這篇文藝隨感,作者在娓娓的懷人敘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論文,也議人,又言志,三者結合得巧妙、自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蘇省鹽城中學2010-201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題。

閱江樓記

明·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jù)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tǒng)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想。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敝邢闹畯V,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lián)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將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fā)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fā)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zhàn)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注釋: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

(1)

對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我皇帝定鼎于茲      逮:等到

B.

聲教所暨,罔朔南     間:間隔

C.

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  極:盡頭

D.

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功者    宵旰:勤于政務

(2)

下列句子中全部體現(xiàn)明太祖朱元璋登閱江樓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組是

①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

②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

③風日清美,法駕幸臨

④城池之高深,關阢之嚴固

⑤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

⑥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

[  ]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作者認為,金陵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統(tǒng)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這里的王氣。

B.

作者認為,修建閱江樓不只是用來欣賞長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讓皇帝在這里興發(fā)治國感想的。

C.

作者用臨春閣、結綺閣、齊云樓、落星樓華美高大的樓閣轉瞬之間引發(fā)人的無窮感慨的例子,諷諫朱元璋不可貪圖享樂,要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

D.

作者認為,六朝時國家以長江為天然屏障,所以長江是安定的河流,國家沒有戰(zhàn)事。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