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
      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
      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
      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
      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
      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
      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
      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
      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遼寧省高考真題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上的景色越發(fā)奇麗。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蓮花,像海棠葉,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策……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運用了多個比喻句,寫出漓江兩岸石乳的千姿百態(tài),進而表現了漓江景色的奇麗。

B.我們總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總希望所有的機緣都能在同時出現,總希望整條路上都是和風麗日、鳥語花香。卻沒想到,追求完美的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一種極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個“總希望”領起的排比句強調了“我們”對“完美”的希求,以及對完美難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海灣。

――此句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海、山渾然一體的優(yōu)美意境。

D.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句中用具體而又可感的“骨頭”代替實際存在卻不可觸摸的抽象精神,給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1. A.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撐那托起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搖曳著曙光那溫暖漂亮的筆桿”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筆桿”比成“曙光”,是因為曙光光芒萬丈,給人溫暖的感覺。
  2. B.
    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
    ——“搖籃”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北平有邊際,有依靠,使人感到安適的特點。
  3. C.
    對鹿來說,它是死亡的警告;對松林來說,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戰(zhàn)和流血的預言;對郊狼來說,是即將分得一份殘羹剩飯的允諾;對牧牛人來說,是銀行賬戶透支的威脅;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zhàn)。
    ——運用排比手法,列舉狼嗥對于多種事物的不同意義,表現作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理性思考,表達對人類無視生態(tài)規(guī)律的憤慨之情。
  4. D.
    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的、肉眼看不見的、醫(y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qū)里躡手躡腳,用他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運用擬人手法,體現歐·亨利作品語言的幽默、風趣和俏皮,渲染出悲劇性的喜劇色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一全優(yōu)設計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芋老人傳

周容[注]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別去。

  十余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子不傭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币讯鴭炛笥筮M,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于雨,不擇食矣;今日堂有煉珍,朝分尚食,張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聞實多: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幸獲名成,遂寵妾媵,棄其婦,致郁郁死,是芋視乃婦也。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一燈、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舉,登仕路,聞甲落魄,笑不顧,交以絕,是芋視乃友也。更聞誰氏子,讀書時,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綰黃紆紫,或攬轡褰帷,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輒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于芋焉。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老人知道者!”厚資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于傾蓋不意,作緣相國,奇已!不知相國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視芋之者。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周容:明清之際文學家。明亡后,一度為僧?滴鯐r拒應博學鴻詞科。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老人與相國有舊      謂:以為。

B.

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臼 井:汲井水。

C.

聞甲落,笑不顧,交以絕  落魄:窮困不得志。

D.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曰  謝:感謝。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B.

C.

D.

(3)

以下各項句子中,分別屬于“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和“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現的一組是

[  ]

A.

B.

C.

D.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文章開頭寫書生在饑餓時飽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謝語,也為第二段寫他為相國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筆。

B.

作者由“相國食芋”提煉出“芋視”一詞,不僅以名詞作狀語,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現出行動的特征,而且運用排比修辭方法,形象地表現出行動者對承受者的漠視、忘恩、負義、背叛等復雜態(tài)度,文筆簡潔有力,富有諷刺意味。

C.

芋老人同《論語·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莊子·達生》中的佝僂丈人,以及韓愈筆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筆下的種樹郭橐駝一樣,都是處微賤,操末業(yè),而出言發(fā)語驚世駭俗的人,成為歷代傳記文學中的重要形象。

D.

芋老人列舉了富而棄妻、貴而絕交、為吏而背學、為官而失節(jié)等四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輕到重,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和對賣國士大夫的切齒之恨。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

(2)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是芋視乃學也。

(3)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 語文 題型:013

對下列語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的、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匹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

  “‘文字’這匹未馴的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給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說,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同時也耐人尋味,給人以藝術享受。

B.  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

  這句話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用“直沖下來” “一頭扎進”給靜態(tài)的“萬里長城”以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表達既生動優(yōu)美,新奇鮮活,又簡潔明快,直截了當,激發(fā)了讀者的藝術聯想。

C.  你看那黑土呵,黑得這樣油光光,烏亮亮,真叫人看不夠,愛不夠!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諺,這樣的土地,種上車杠能發(fā)芽,插下扁擔會結瓜。

  語段中引用的民諺運用了夸張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既生動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種出好莊稼的特征,又抒發(fā)了作者對黑土地摯愛的情懷,同時還增強了語言的對稱美。

D.  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莊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那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奔馳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

  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強調語意、強化語勢的作用,又使語言表達跌宕有致,同時也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此外,還使語言富有整齊美和節(jié)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現代文必考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猛虎和薔薇》(余光中)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笨梢哉f這行詩是象征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出許多哲學家無法說清的話;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但同時更表現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怒馬,如飛瀑,其一如夜鶯,如馴羊,如靜池。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種氣質的注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士,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種陽剛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慢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又是何等境界!他如王維以清淡勝,卻寫過“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勝,卻寫過“羅帳昏燈,哽咽夢中語”的詞句。

但是平時為什么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幾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氣質近于陽剛,而后者氣質近于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生原是戰(zhàn)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同時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體貼人微。在人性的國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應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薔薇,猛虎便成了粗漢;非猛虎,薔薇便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的深思!蓖暾娜松鷳摷嬗羞@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二十世紀人一樣的復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1)作者說“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里表現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這兩種本質是什么?

答:                                 

(2)“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边@句話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說“更表現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試從原文中摘錄原話或自己組織語言解釋。

答: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 詩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以象征的寫法,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出許多哲學家無法說清的話,它象征了人性國度里的兩種相對的本質以及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

B. 作者以宋詞為例,說明盡管宋詞有豪放派和婉約派,但豪放派也有為情所困之時,婉約派也有豪情萬丈之舉,以此來說明人是兼有兩種相對的本質的。

C. 人雖然兼有兩種氣質,但由于所占的比例不同,表現出的氣質的強弱也不同。一般說來,氣質強的給人以強烈的感覺,而弱的氣質相對給人的感覺也弱些。

D.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這行詩通過“細嗅”一詞形象地表達了兩者相容、和諧的狀態(tài)。

E. 表現手法上,本文除了大量引用古典詩詞、名言、警句,為文章增色外,還運用了比喻、象征、借代、排比、夸張等多種修辭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教材完全解讀 蘇教版課標版 高中語文 必修1 蘇教版課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與友人論學書

[清]顧炎武

  比往來南北,頗承友朋一日之長,問道于盲。竊嘆夫百余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與仁,夫子所罕言也;性與天道,子貢之所未得聞也。性命之理,著之《易傳》,未嘗數以語人。其答問士也,則曰:“行己有恥”;其為學,則曰:“好古敏求”;其與門弟子言,舉堯舜相傳所謂“危微精一”之說,一切不道,而但曰:“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嗚呼!圣人之以為學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學而上達!顏子之幾乎圣也,猶曰“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學。自曾子而下,篤實無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則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十百人,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門弟子之賢于子貢,祧東魯而直接二帝之心傳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乃至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以伊尹之元圣,堯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駟一介之不視不。徊、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則以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謂忠與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與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謂不忮不求之不足以盡道,而不知終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皭u之于人在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故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雖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區(qū)區(qū)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頗承友朋一日之長 推:尊重

B.

性命之理,著之《易傳》 性命:心性與天命

C.

我以文 博:淵博

D.

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 出處:入仕與歸隱

(2)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現在社會上一般君子的求學態(tài)度的一組是

①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②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十百人

③一皆與之言心言性

④求一貫之方

⑤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

⑥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

[  ]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作者提倡“博學于文”“行己有恥”,號召學者以研究經史為務,以潛修躬行為本,務使有用有守,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B.

古今之人在治學的態(tài)度、方法、目的上,可謂是天壤之別,由此今人治學的虛偽密疏、不務實際也就昭然若揭,但作者并未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C.

古人在處世的態(tài)度上更注重君子的德行節(jié)操,經常談及“去就、辭受、取與”問題,一言一行講究有“恥”。

D.

文章除大量引用儒家經典以說明自己的見解、批評今人不務實的思想以外,給人另一突出印象就是論述嚴密,行文周到,善于運用對比手法論證問題,體現了大學問家作為清代考據學的開山之祖其行文周密、論證充分的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