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B.謇朝誶而夕替。
C.微斯人,吾誰與歸?
D.長余佩之陸離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B.謇朝誶而夕替。
C.微斯人,吾誰與歸?
D.長余佩之陸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P>

[  ]

①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chuàng)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__________的慣例,成了法式。

②粘菌的細胞在每一個生命周期都在做著這樣的事。起初,它們是一個個阿米巴狀細胞在到處游動,吞吃著細菌,彼此疏遠,互不接觸,_______著清一色的保守黨。然后,一陣鈴聲,一些特殊的細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細胞聞聲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狀,互相接觸、融合,構成動作遲緩的小蟲子。

③我們決沒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遠祖有更高的天賦,卻有許多理由使我們懷疑這種想法,試看各種歐洲語言,幾乎都帶有這種早期局限性的_________。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同樣的有雙重意義:三倍和許多。

A.沿用 選舉 痕跡
B.繼承 選舉 指印
C.沿用 粘連 指印
D.繼承 粘連 痕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P>

[  ]

①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chuàng)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__________的慣例,成了法式。

②粘菌的細胞在每一個生命周期都在做著這樣的事。起初,它們是一個個阿米巴狀細胞在到處游動,吞吃著細菌,彼此疏遠,互不接觸,_______著清一色的保守黨。然后,一陣鈴聲,一些特殊的細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細胞聞聲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狀,互相接觸、融合,構成動作遲緩的小蟲子。

③我們決沒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遠祖有更高的天賦,卻有許多理由使我們懷疑這種想法,試看各種歐洲語言,幾乎都帶有這種早期局限性的_________。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同樣的有雙重意義:三倍和許多。

A.沿用 選舉 痕跡
B.繼承 選舉 指印
C.沿用 粘連 指印
D.繼承 粘連 痕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序是置于書籍或文章、圖表前后的說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紹作者其人其事,闡述著作緣由,說明作品內容,分析文章精義或者發(fā)表評論。序的種類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題辭等。
  序的起源很早。劉勰《文心雕龍》云:“故論說辭序,則《易》統(tǒng)其首!鳖佒啤额伿霞矣枴芬舱f:“夫文章者,原出《五經》……序述論議,生于《易》者也!倍藢⑿虻脑搭^追溯到《易》。清代孫梅《四六叢話》繼承二人的觀點,并有所闡發(fā),他說“《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發(fā)揮乎爻象。此則序所由防,序作者之意者也”,認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學者認為序起源于《詩經》之大序,元代徐駿《詩文軌范》、明代吳訥《文章辨體》、郎瑛《七修類稿》都持相同觀點。《昭明文選》“序”體選文也首列《毛詩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對《易》的闡釋,是釋經之作,以之為序過于牽強。而《毛詩序》并非對《詩經·關雎》的字句詞意進行解釋,而是對整篇作品的意義進行引中和生發(fā),是有意識地探索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更符合“序”的文體特點。因此,以序源于《毛詩序》為是。
  漢代,序的寫作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司馬遷《史記》開創(chuàng)了“自序”的體例,序中介紹了自己的生平,并對《史記》的目錄和篇次進行了說明。在《史記》中,司馬遷還在一些“表”、“傳”前撰有小序,以發(fā)表議論,或說明作表、傳的意圖。
  除自己撰寫序文外,序也可應人之請,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晉時,左思《三都賦》成,因人微言輕,無以揚名,于是請當時大名士皇甫謐為之作序;矢χk對《三都賦》大為褒揚,其序一出,豪門士族爭相傳抄《三都賦》,競致洛陽紙貴。此后相因成習,每有文成,必請有名望之人為之作序。序文創(chuàng)作盛行,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文體形式。
  自古以來,序文佳作不斷。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傳世。如韓愈的《荊潭唱和詩序》寓議論于敘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的獨到見解,這一見解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理論。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詩序》、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為前人經典而作的。由于時代距離遙遠,作者之意難于探測,所以好序尤為難得!段捏w明辨》就此現(xiàn)象道:“蓋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為之;故多穿鑿附會,依阿簡略,甚或與經相戾,而鮮有發(fā)明,獨司馬遷以下諸儒,著書自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無誤耳!弊髡邽樽约鹤髌穼懶虻暮锰幨恰凹阂饬巳,無以隔閡”。而他人代為作序,自然隔了一層,即使是同時代的人,相識相知之人作序,要將序文寫得中肯貼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烏能如其腹中所欲言乎?”言簡意賅地比較了自序與他序的優(yōu)劣。更何況,人難兼善,更遑論通才,而求序之書各有專門之學,要準確指出文中精要,殊為難事。(選自《古典文學知識》,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的“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序是放在書籍或文章、圖表前后的說明文字,是我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文體形式。
B.序可以分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題辭等多種類型,其中自序為司馬遷首創(chuàng)。
C.序的作用是介紹作者其人其事、闡述著作緣由、說明作品內容、分析文章精義等。
D.序源于《毛詩序》,漢代獲得很大的發(fā)展,唐宋時期更是佳作迭出,發(fā)展達到頂峰。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序的起源問題上,劉勰、顏之推觀點相同,徐駿、吳訥、郎瑛觀點相同。
B.左思邀請當時的大名士皇甫謐為自己的《三都賦》作序,開創(chuàng)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的《愚溪詩序》、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沒有韓愈的《荊潭唱和詩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為前人經典而作的,因為難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閱讀《史記》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馬遷的生平及《史記》的目錄和篇次。
B.如果他人為《史記》作序,那么肯定不如司馬遷自己寫的序那樣中肯貼切。
C.要了解我國文學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
D.歐陽修提出的“詩窮而后工”的觀點和韓愈在《荊潭唱和詩序》中提出的觀點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高一語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 2002年審查) 人教版 題型:048

課外閱讀

尋求生命的意義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做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經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管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又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

根據(jù)第1自然段的內容,弗蘭克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50字)

(2)

對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的認識,弗蘭克與宗教觀點迥異,請分別加以概述。(均不超過25字)

弗蘭克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教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請另舉一個事例,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不超過7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不超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項是(  )

A.

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B.

苦難的意義在于受難的人可以選擇受難的方式。

C.

人一旦陷入絕境,苦難便沒有任何意義。

D.

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遠比任何苦難更有力。

E.

承受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5~28題。(22分)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克蘭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其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25.請分條概述弗蘭克對苦難在人生中意義的認識。(6分)

 

 

26.“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27. 結合平時的閱讀,舉兩個例子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8分)

 

 

2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存在的挫折”指人欲尋求生命的意義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所產生的受挫感。

B.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C.把苦難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經歷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更加深刻的底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

論苦難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克蘭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币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7.下列對文章第三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弗蘭克認為,苦難可顯示人的品質乃至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

B.宗教認為苦難能救贖原罪,進而進入理想境界。

C.苦難的意義在于受難的人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意在自謙缺少承受苦難的品質和尊嚴。

18.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B.人一旦陷入絕境,苦難便沒有任何意義。

C.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遠比任何苦難更有力。

D.承受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9.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弗蘭克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另舉一個事例,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論苦難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克蘭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下列對文章第三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弗蘭克認為,苦難可顯示人的品質乃至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

    B.宗教認為苦難能救贖原罪,進而進入理想境界。

    C.苦難的意義在于受難的人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意在自謙缺少承受苦難的品質和尊嚴。

2.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B.人一旦陷入絕境,苦難便沒有任何意義。

    C.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遠比任何苦難更有力。

    D.承受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3.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弗蘭克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4.請另舉一個事例,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論苦難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克蘭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币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下列對文章第三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弗蘭克認為,苦難可顯示人的品質乃至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

B.宗教認為苦難能救贖原罪,進而進入理想境界。

C.苦難的意義在于受難的人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意在自謙缺少承受苦難的品質和尊嚴。

2.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B.人一旦陷入絕境,苦難便沒有任何意義。

C.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遠比任何苦難更有力。

D.承受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3.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弗蘭克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另舉一個事例,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試題。

論苦難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xiàn)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克蘭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shù)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環(huán)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7.下列對文章第三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弗蘭克認為,苦難可顯示人的品質乃至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

B.宗教認為苦難能救贖原罪,進而進入理想境界。

C.苦難的意義在于受難的人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意在自謙缺少承受苦難的品質和尊嚴。

18.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尋求生命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體驗。

B.人一旦陷入絕境,苦難便沒有任何意義。

C.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遠比任何苦難更有力。

D.承受過苦難的人,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9.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弗蘭克所說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另舉一個事例,說明“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