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不足以其大——舉:拿、用
B.而水弗為益——加:更加、愈加
C.且夫一壑之水——擅:占有、據(jù)有
D.是用管窺天——直:僅僅、只不過
A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不足以其大——舉:拿、用
B.而水弗為益——加:更加、愈加
C.且夫一壑之水——擅:占有、據(jù)有
D.是用管窺天——直:僅僅、只不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臣死不避
且:尚且
B.卮酒安
足:值得
C.殺人如不能
舉:盡
D.沛公起
如:好像

(2)下邊都是從該文段化出的一組成語是

[  ]

A.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青出于藍
B.勞苦功高
秋毫無犯
C.豎子不足與謀
兩敗俱傷
D.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負荊請罪

(3)“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的正確意義是

[  ]

A.樊噲在地上蓋著他的盾,放在豬前腿上。

B.樊噲把他的盾蓋在地上,把豬前腿放在上邊。

C.樊噲把他的盾扣著放在地上,加在豬前腿上。

D.樊噲把他的盾扣著放在地上,把豬前腿放在盾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枺撩桓矣兴,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下列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臣死不避
且:尚且
B.卮酒安
足:值得
C.殺人如不能
舉:盡
D.沛公起
如:好像

(2)下邊都是從該文段化出的一組成語是

[  ]

A.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青出于藍
B.勞苦功高
秋毫無犯
C.豎子不足與謀
兩敗俱傷
D.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負荊請罪

(3)“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的正確意義是

[  ]

A.樊噲在地上蓋著他的盾,放在豬前腿上。

B.樊噲把他的盾蓋在地上,把豬前腿放在上邊。

C.樊噲把他的盾扣著放在地上,加在豬前腿上。

D.樊噲把他的盾扣著放在地上,把豬前腿放在盾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桂壯紅皮書·高中同步系列·活題巧解巧練·高二語文(上) 題型:013

閱讀下文,完成(1)~(4)題。

  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復(fù)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xué)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書選自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1)下列加粗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故卒死于窮         裔:后代

B.使子厚在臺省時        使:假使

C.以彼此           易:換

D.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孰:哪個

(2)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故卒死于窮裔

B.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

C.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

D.雖有出于人

(3)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不自貴重顧藉

B.士卒多為用者

C.材不為世用

D.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

(4)各句加粗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

A.道不行于時也

B.有人力能舉之

C.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

D.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導(dǎo)練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以予人,如棄草芥

舉:舉起。

B.

暴秦之欲無

厭:同“饜”,滿足。

C.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

判:決定。

D.

以地秦,猶抱薪救火

事:侍奉。

(2)

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攻取之外,小則獲邑

以:用,憑借。

B.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則:那么。

C.

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

而:可是。

D.

此言得

之:音節(jié)助詞,沒有實義。

(3)

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該段文字論述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的觀點,具體指的是韓、魏、楚三國。這三個國家都緊靠秦國,它們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賂秦”,結(jié)果最早被秦國消滅。

B.

作者通過雙方土地消長的鮮明對比,證實由于“戰(zhàn)”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賂”而造成的得失,說明賂秦之害。

C.

諸侯各國奉獻土地一味妥協(xié),只能激起秦國更大的侵略野心。因為秦國的侵略欲望根本沒有止境,所以諸侯各國因之而滅亡,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D.

作者為了把“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講得更清楚明白,便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边@個譬喻非常準確地、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和根本性錯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1)~(4)題。

  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軀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也。學(xué)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以世矣。故曰: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注]、俣,“喘”;端而言,輕言。②囋(zàn),謂語音繁碎,即啰嗦。

(1)下列各句中加粗實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乎心
箸:借為“貯”,指積存
B.故不問而告謂之
傲:急躁
C.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便:便宜
D.以遍矣
尊:同“遵”,遵循。遍:詳盡,周全

(2)“形乎動靜”的含義正確的一項是

[  ]

A.表現(xiàn)在言行舉止上

B.在行和止上體現(xiàn)出來

C.形成于行動上

D.行動合乎禮儀

(3)對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①曷足以七尺之身軀哉?

②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③傲,也。

④假舟楫者,能水也,而絕江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則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卻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文中畫橫線句子意思,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一可以為法則

  全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B.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古代的大學(xué)問家是為了自身品德的修養(yǎng),如今的大學(xué)問家卻是為了向別人夸耀

C.君子如向也

  君子(答人所問)如同回聲,(有問才答,問多少答多少)

D.《禮》、《樂》法而不說

  《禮》、《樂》只是對大的法度條文的規(guī)定,而說理不夠詳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1)~(4)題。

  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軀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也。學(xué)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以世矣。故曰: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注]、俣耍按;端而言,輕言。②囋(zàn),謂語音繁碎,即啰嗦。

(1)下列各句中加粗實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乎心
箸:借為“貯”,指積存
B.故不問而告謂之
傲:急躁
C.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便:便宜
D.以遍矣
尊:同“遵”,遵循。遍:詳盡,周全

(2)“形乎動靜”的含義正確的一項是

[  ]

A.表現(xiàn)在言行舉止上

B.在行和止上體現(xiàn)出來

C.形成于行動上

D.行動合乎禮儀

(3)對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①曷足以七尺之身軀哉?

②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③傲,也。

④假舟楫者,能水也,而絕江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則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卻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文中畫橫線句子意思,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一可以為法則

  全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B.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古代的大學(xué)問家是為了自身品德的修養(yǎng),如今的大學(xué)問家卻是為了向別人夸耀

C.君子如向也

  君子(答人所問)如同回聲,(有問才答,問多少答多少)

D.《禮》、《樂》法而不說

  《禮》、《樂》只是對大的法度條文的規(guī)定,而說理不夠詳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非常講解·教材全解全析 高中語文 必修5。ㄉ綎|版) 山東版 題型:048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1)

下列加粗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

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給……用刑。

B.

言舉斯心加彼而已  諸:兼詞,之于。

C.

王請之  度:考慮。

D.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秋毫:鳥獸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細。

(2)

下列加粗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

刑于寡妻,于兄弟

B.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C.

古之人所以大過今人者

D.

今恩足以及禽獸

(3)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

A.

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也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4)

下列對這段文字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方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這幾節(jié)的重點是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B.

孟子針對當時社會長幼無序的狀況,竭力推崇尊老愛幼的崇高品質(zhì),認為只需做到這樣就能把國家治理好。

C.

“挾太山以超北!薄盀殚L者折枝”這組比喻,生動形象地闡明了“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

D.

這幾節(jié)除了比喻,還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關(guān)鍵所在。

(5)

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公子聞趙有處士①毛公藏于博徒②,薛公藏于賣漿家③,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日:“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蹦搜b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fù)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注:①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②博徒:聚賭的人。③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

(1)對下列句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公子乃謝夫人去  謝:辭謝,辭別

  B.乃間步往     間:抄小路

  C.告車趣駕     駕:裝備好車馬

  D.以稱平原君    稱:符合,滿足。

(2)下列句中“乃”字的意義不同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

  A.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

  B.公子乃謝夫人去

  C.乃裝為去

  D.平原君乃免冠謝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

  B.因此時定南面而王

  C.公子所以重于趙

  D.后果使人代公子將

(4)對“以稱平原君”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而使平原君更加稱著

  B.以此使平原君滿意

  C.以此讓平原君佩服我

  D.并且假托平原君的名義

(5)對“公子傾平原君客”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

  A.魏公子讓平原君的門客都傾倒了

  B.魏公子的門客壓倒了平原君的門客

  C.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門客全都到自己的門下來了

  D.魏公子懇請平原君的門客們不要離開平原君

(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下句子不能表現(xiàn)魏公子“禮賢下士”的一項是

[  ]

  A.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

  B.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C.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D.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8)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魏公子信陵君因仰慕毛、薛二公,便不顧身份的差別與他們交往,引起了平原君的誤解和不滿。

  B.信陵君對他的夫人曾說,過去負趙去救魏,是看在平原君的名聲上,但是沒想到他只是結(jié)交豪門不求賢士。

  C.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但他并不理解信陵君為什么與博徒賣酒者交往,就覺得信陵君荒唐胡來。

  D.由于信陵君禮賢下士,所以平原君的門客和天下的門客都紛紛歸于他的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重以周,故不;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今之君子則不。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以為善;,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蓖庖云塾谌,內(nèi)以欺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節(jié)選自韓愈《毀》)

(1)下面對加粗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
②而以圣人望
③今之君子則不
④恐恐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面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
探求……的根源
B.其待人也輕以
簡約、簡單
C.,故自取也少
廉潔、清廉
D.其不足稱也
作用

(3)下列翻譯與原文畫線句意思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列舉其中的一點,不考慮其他各個方面;只注意現(xiàn)有的,不思創(chuàng)新。

B.只選用其中的一個,不考慮其中的大多數(shù);追究那些舊的,也不想考慮那些新的。

C.只抓住別人欠缺的一點,不管人家其他許多方面的長處;追究別人過去的缺點,不考慮別人現(xiàn)有的進步。

D.只抓住別人的一點缺點,而不管人家其他方面的許多優(yōu)點;只注意那些舊有的,而不考慮那些創(chuàng)新的。

(4)選出表述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

[  ]

A.這篇文章批評了生活中的許多人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與別人,不僅對人無益,對自己也很有害。

B.文中所舉的“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雖然在認識上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點:有高尚的品質(zhì)。

C.本文作者認為對待自己與對待別人的正確態(tài)度是:責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輕以約。

D.本文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批判了對己廉責人詳?shù)膼毫,希望人們努力改變這種壞風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