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語句的句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徘徊于斗牛之間。
③何為其然也?
④而今安在哉?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而又何羨乎!
⑦凌萬頃之茫然。
⑧是造物之無盡藏也。
⑨渺渺兮予懷。
A.①②⑤是介賓短語后置句
B.④⑤⑥都是反問句
C.⑦⑧⑨句式各不相同
D.⑨④⑥賓語前置句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全優(yōu)設(shè)計必修一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13
對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B.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C.渺渺兮予懷(狀語前置句)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6 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對劃線詞的用法及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河南省衛(wèi)輝市高級中學(xué)高一上學(xué)期第三次月考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A)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小題1】對加點詞的用法及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3分)
A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繆:通“繚” 盤繞
B 順流而東也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C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名詞意動 以……為伴
D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知:動詞, 了解
【小題2】下列句子句式與“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相同的一項( )(3分)
A何為其然也? B 固一世之雄也
C不能喻之于懷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題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 )(3分)
①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② 生乎吾前,其聞道固先乎吾
③ 侶魚蝦而友麋鹿 ④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公孫丑下》,節(jié)選)
【小題4】用“/”為文中句子斷句 (3分)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小題5】翻譯文中畫線句子(共10分)
(1)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3分)
(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4分)
(3)吾何為不豫哉?(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題。
我國古典戲曲理論的悲劇觀
蘇國榮
我國古代的悲劇,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樂相錯的。這一特征在古典戲曲理論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戲曲理論家李贄稱為“慘殺”之書的悲劇《琵琶記》,就是根據(jù)宋朝南戲《趙貞女蔡二郎》改編的,它寫了一出旨在揭示“為功名誤了父母”的悲劇。為了揭示這一主題,它把趙五娘在農(nóng)村如何受苦,公婆雙雙餓死,和蔡伯喈被招贅丞相家的富貴生活兩相對照:一折寫相府豪華生活的喜劇場面,一折寫農(nóng)村凋敝的悲劇境況;窮與富,悲與喜,參差相間,以富貴的歡樂,反襯窮困的悲慘。
我們說中國悲劇有這一特點,并不是說外國悲劇只寫悲劇的苦悶,不寫喜的歡樂。亞里斯多德就說過:“悲劇是從幸福到苦難的變遷!奔热灰獙懶腋,就會寫到歡樂。但是希臘悲劇十分強調(diào)“莊嚴(yán)的風(fēng)格”在全劇中的統(tǒng)一性,因而連它們在開場中也很少描寫“幸!保宋镆坏菆鼍统錆M了悲劇氣氛,而且很多悲劇是一悲到底的。盡管如此,我們?nèi)哉J(rèn)為“從幸福到苦難的變遷”是悲劇的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悲劇和西方悲劇并無什么不同。但是,在體現(xiàn)這個普遍規(guī)律時,我國又帶有自己特殊性,與西方悲劇是不同的。西方悲劇寫由喜(幸福)到悲(苦難)的變遷,一般是大起大落,突變性的,講究情感形式的階段性,層次的分明性,前后對比的強烈性的。我國悲劇寫由喜到悲的變遷,一般是漸變性的,波瀾曲折的,在折與折之間苦樂相錯、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備;往往在結(jié)局大悲之后,還有一點安慰性的小喜。
中國有類似西方的悲。▊別的),西方也有類似中國的悲。ㄉ倭康模。如莎翁的悲劇,對西方的傳統(tǒng)悲劇就有大膽的突破,很像中國悲劇。十八世紀(jì)的英國戲劇評論家約翰遜在《<莎士比亞戲劇集>序言》中說,莎翁的悲劇“既有善也有惡,亦喜亦悲,而且錯綜復(fù)雜,變化無窮”。但是莎翁天才的創(chuàng)新,在當(dāng)時并未為大家所賞識,而被認(rèn)為是無知的表現(xiàn),不懂得悲劇寫作原則的結(jié)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約翰遜這樣對他頂禮膜拜、并對這一藝術(shù)創(chuàng)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說:“莎士比亞的劇本,按照嚴(yán)格的意義和文學(xué)批評的范疇來說,既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創(chuàng)新!蹦壳,莎翁的劇作已眾口皆碑,誰還能否認(rèn)被大家公認(rèn)的“四大悲劇”是悲劇呢?
盡管莎翁等個別作家的悲劇在情感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上有類似中國悲劇的地方,但畢竟還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結(jié)尾就不一樣。這些類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穩(wěn)定的呈現(xiàn)。而我國的古典悲劇,幾乎絕大多數(shù)如此,長期如此,具有數(shù)量的普遍性和歷史的穩(wěn)定性;而且在戲曲理論界幾乎是沒有爭議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劇的美學(xué)觀念,這與西方的戲劇理論界不斷詆誚莎翁的悲劇創(chuàng)新,還未將此形成為大家公認(rèn)的民族悲劇的傳統(tǒng)觀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為外國某些作家某些悲劇與我國的悲劇有某些相似之處而否定我國悲劇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國有些悲劇也類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劇的特征一樣。
此外我國古典悲劇還經(jīng)常采用喜劇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寫法。有的整本戲都以喜劇化的手法寫悲劇。川劇《拜新年》,寫一個聰明俊俏的長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與東家地主的兒子。地主少爺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癡,悲劇就在這個白癡的胡言亂語中展開了。他見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訴他叫丈母娘。他問: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親,孩子的姥姥。白癡說:又是這個,又是那個,這不成了雜種了!他歪著嘴斜著眼流著口水磕磕吧吧地說著,逗得滿場觀眾笑聲四起。可是細想起來,這些話并不是為了抓哏逗樂隨意胡謅出來的,而是非常符合這個平時可以任意胡鬧的地主少爺?shù)纳矸,而且又是白癡的語言?梢韵胂竦玫剑@個白癡的“雜種”之類的罵人之語,是從他父母那里學(xué)來的,是他們平時對長工慣用語,正如他口頭語“豈敢,豈敢”也是從他的父母那里學(xué)來的一樣。這些喜劇的語言愈說得可笑愈見得長工女兒的可悲。這種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來的(她只是暗中擦淚,頂多只是“嗚咽”一兩聲),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劇性人物白癡表演出來的。假如因為白癡的胡言亂語引起了滿場的笑聲而說它是喜劇,這就不免膚淺了。我們判斷一個戲是不是悲劇,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內(nèi)容;它是符合魯迅所說的“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這出戲的傾向性是明確的:丑把美給毀了,不平等的社會和婚姻制度把一顆純潔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劇形成的歷史和我國不同,根據(jù)亞里斯多德《詩學(xué)》的記載,希臘悲劇從酒神發(fā)展而來。它最初的形式生動活潑,跟笑劇薩堤洛斯相似。這一點和我國悲劇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臘悲劇“拋棄了簡單的情節(jié)和滑稽的詞句,經(jīng)過很久才獲得莊嚴(yán)的風(fēng)格”。喜劇性的角色在悲劇中分離出去,專司喜劇。
以后西方的悲劇基本上繼承了古代希臘悲劇的傳統(tǒng),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在悲劇中放進了丑角一類的喜劇角色,悲劇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們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議,如法國的戲劇理論家弗郎西斯科·薩賽就認(rèn)為莎翁的《麥克白》“是對著那群特殊觀眾的一種讓步,這些觀眾今天是達官貴人,明天是喜歡空開玩笑的暢懷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國古典的戲曲理論家,與薩賽等外國戲劇理論家的觀點截然相反,他們也是從觀眾的角度來談這一問題,認(rèn)為戲曲只要符合廣大觀眾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夠動人的。
(節(jié)選自《中國古典悲喜劇論集》
【小題1】下面是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對中西悲劇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琵琶記》以富貴的歡樂,反襯窮困的悲慘。這是中國悲劇中比較特殊的例子。 |
B.從幸福到苦難的變遷,是悲劇的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中西概莫例外。 |
C.西方悲劇的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可概括為:喜悲大悲 |
D.中國悲劇的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可概括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
A.莎翁的悲劇,突破了西方的傳統(tǒng)悲劇,歸于中國的悲劇,既有善也有惡,亦喜亦悲,而且錯綜復(fù)雜,變化無窮。 |
B.我國古代的悲劇,有兩個特點:就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樂相錯的;從寫法上來說,我國古典悲劇還經(jīng)常采用喜劇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寫法。 |
C.西方的悲劇的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有類似中國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結(jié)尾上就不一樣,并且這些類似也只在某一時期某些作家身上體現(xiàn),并不普遍。 |
D.中西悲劇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劇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走向“莊嚴(yán)”,而中國悲劇中還保留了喜劇的角色。 |
A.對于莎翁的悲劇“苦樂相錯”這一天才創(chuàng)新的特點,雖然在當(dāng)時并未為大家所賞識,但二百年后,約翰遜對這一特點非常推崇,認(rèn)為這是悲劇的典范。 |
B.中國的戲曲情感結(jié)構(gòu)形式在戲曲理論界幾乎是沒有爭議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劇的美學(xué)觀念,而西方的戲劇理論界卻不斷詆誚莎翁的悲劇創(chuàng)新。 |
C.因為川劇《拜新年》是悲劇,并且符合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原則,所以不能因為里面有很多喜劇成份而否定其悲劇的實質(zhì)。 |
D.西方戲劇理論家對在悲劇中放進了丑角一類的喜劇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態(tài)度;我國古典的戲曲理論家則認(rèn)為:雖然悲劇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廣大觀眾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夠動人的。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現(xiàn)代文閱讀
淡 之 美 李國文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輕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過,雖是驚鴻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妝,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風(fēng),就會給人留下一種純凈的感覺。如果濃裝艷抹的話,除了這個女孩表面上的光麗之外,就不大會產(chǎn)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來了。
淡比之濃,或許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zé)o聲,容易被人接受。
蘇東坡寫西湖,曾經(jīng)有一句“淡裝濃抹總相宜”,但他這首詩所贊美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jié),在那細雨、碧水、微風(fēng),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國畫中,濃得化不開的工筆重彩,毫無疑義,是美。但在一張玉版宣上,寥寥數(shù)筆,便經(jīng)營出一個意境,當(dāng)然也是美。前者,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你眼前,一覽無余。后者,是一種省略的藝術(shù),墨色有時淡得接近于無?杀砻娴臒o,并不等于觀眾眼中的無,作者心中的無,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實是給你留下的想象空間!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咖啡是濃的,從色澤到給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作用,以強烈為主調(diào)。茶則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龍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種感官的怡悅,心胸的熨貼,腋下似有風(fēng)生的愜意,也非筆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無法加以比較的。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于淡。強勁持久的興奮,總是會產(chǎn)生負(fù)面效應(yīng)。
人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濃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兩者,因人而異,不能簡單地以是或非來判斷的。我呢,覺得淡一點,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圍,你就會成坐標(biāo)中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必然有著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于是,這就構(gòu)成了家庭、鄰里、單位、社會中的各式各樣繁復(fù)的感情關(guān)系。你把你在這個坐標(biāo)系上的點,看得濃一點,你的感情負(fù)擔(dān)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條褲子,自然是夠濃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過,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樣地淡然相處,無昵無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頭上,一旦要一張什么自畫像時,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物質(zhì)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謀取,追求和獲得,大概是與生俱來的。清教徒當(dāng)然也無必要,但欲望膨脹到無限大,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或欲壑難填,無有窮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盜名,招搖過世。得則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則大懊喪,大失落。其實,看得淡一點,可為而為之,不可為而不強為之的話,那么,得和失,成和敗,就能夠淡然處之,而免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淡之美,某種程度近乎古人所說的禪,而那些禪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實際上是在追求這種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有刪節(jié))
(1)文章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2)就全文看,本段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
(1)
(2)
根據(jù)文意,“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義和作用是
答:
如何理解“一旦要一張什么自畫像時,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這句話?
答: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中引用蘇軾的詩句“淡裝濃抹總相宜”意在說明,“濃”與“淡”各有千秋,只有相得益彰,才能發(fā)揮美的極致。
B. 者認(rèn)為,咖啡的濃香和龍井的清淡都能使人興奮、愜意,但是二者無法比較,因為咖啡只能對人產(chǎn)生負(fù)面影響。
C.“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一句,表述得簡練生動,意思是說,這種友情要求十全十美,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不會形成矛盾。
D.者開篇便亮出自己的觀點。圍繞觀點,先談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談自然、藝術(shù)、人類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談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內(nèi)容上層層遞進。
E.作者稱道的“淡之美”是一種自然純真的樸素之美。“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樂乎?”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更應(yīng)是同道人的追求。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淡 之 美
李國文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輕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過,雖是驚鴻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妝,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風(fēng),就會給人留下一種純凈的感覺。如果濃裝艷抹的話,除了這個女孩表面上的光麗之外,就不大會產(chǎn)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來了。
淡比之濃,或許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zé)o聲,容易被人接受。
蘇東坡寫西湖,曾經(jīng)有一句“淡裝濃抹總相宜”,但他這首詩所贊美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jié),在那細雨、碧水、微風(fēng),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國畫中,濃得化不開的工筆重彩,毫無疑義,是美。但在一張玉版宣上,寥寥數(shù)筆,便經(jīng)營出一個意境,當(dāng)然也是美。前者,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你眼前,一覽無余。后者,是一種省略的藝術(shù),墨色有時淡得接近于無。可表面的無,并不等于觀眾眼中的無,作者心中的無,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實是給你留下的想象空間!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睕]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咖啡是濃的,從色澤到給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作用,以強烈為主調(diào)。茶則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龍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種感官的怡悅,心胸的熨貼,腋下似有風(fēng)生的愜意,也非筆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無法加以比較的。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于淡。強勁持久的興奮,總是會產(chǎn)生負(fù)面效應(yīng)。
人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濃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兩者,因人而異,不能簡單地以是或非來判斷的。我呢,覺得淡一點,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圍,你就會成坐標(biāo)中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必然有著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于是,這就構(gòu)成了家庭、鄰里、單位、社會中的各式各樣繁復(fù)的感情關(guān)系。你把你在這個坐標(biāo)系上的點,看得濃一點,你的感情負(fù)擔(dān)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條褲子,自然是夠濃的了!熬又坏缢保隙ㄊ前俜种俚氐。不過,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樣地淡然相處,無昵無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頭上,一旦要一張什么自畫像時,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物質(zhì)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謀取,追求和獲得,大概是與生俱來的。清教徒當(dāng)然也無必要,但欲望膨脹到無限大,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或欲壑難填,無有窮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盜名,招搖過世。得則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則大懊喪,大失落。其實,看得淡一點,可為而為之,不可為而不強為之的話,那么,得和失,成和敗,就能夠淡然處之,而免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淡之美,某種程度近乎古人所說的禪,而那些禪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實際上是在追求這種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有刪節(jié))
回答問題
(1)文章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2)就全文看,本段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
根據(jù)文意,“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
含義:
作用:
如何理解“一旦要一張什么自畫像時,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這句話?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 文中引用蘇軾的詩句“淡裝濃抹總相宜”意在說明,“濃”與“淡”各有千秋,只有相得益彰,才能發(fā)揮美的極致。
B. 作者認(rèn)為,咖啡的濃香和龍井的清淡都能使人興奮、愜意,但是二者無法比較,因為咖啡只能對人產(chǎn)生負(fù)面影響。
C.“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一句,表述得簡練生動,意思是說,這種友情要求十全十美,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不會形成矛盾。
D. 作者開篇便亮出自己的觀點。圍繞觀點,先談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談自然、藝術(shù)、人類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談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內(nèi)容上層層遞進。
E. 作者稱道的“淡之美”是一種自然純真的樸素之美!叭松谑,求淡之美,不亦樂乎?”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更應(yīng)是同道人的追求。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