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四氧化三鐵固體生成

B.鐵銹與稀鹽酸反應后溶液由無色變成了淺綠色

C.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D.打開濃鹽酸試劑瓶的瓶塞,瓶口上方出現(xiàn)大量白煙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湖南長沙麓山國際實驗九年級上第一次限時訓練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旅游客船在長江突遇龍卷風發(fā)生翻沉。施救過程中,救援人員潛入水下搜救遇險者時需攜帶呼吸裝置,目的是為人體呼吸提供__________。他們可以通過處理金屬過氧化物來獲得該種氣體,如用淡黃色的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在常溫下反應即可獲取該種氣體,同時生成了另一種物質碳酸鈉。請你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春江蘇省大豐市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學情調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向硝酸銀和硝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往濾液中滴加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所得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B.所得濾渣中可能含有銅和鋅

C.所得濾液中一定含有Ag+、Zn2+、Cu2+ D.所得濾渣中一定含有銀和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禹城市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人類探測月球時發(fā)現(xiàn),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質子數(shù)為2、中子數(shù)為1的氦原子,則該氦原子與質子數(shù)為2、中子數(shù)為2的氦原子相比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們屬于不同種元素 B.它們是同種元素的不同種原子

C.它們是同一種原子 D.它們的原子質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4分)鈉是一種非;顫姷慕饘,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應生成氫氣和一種堿,但它不與煤油反應.把一小塊銀白色的金屬鈉投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如圖a),可以看到鈉浮在水面上,與水發(fā)生劇烈反應,反應放出的熱量使鈉熔成小球,甚至會使鈉和生成的氫氣都發(fā)生燃燒.如果在上述盛蒸餾水的燒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屬鈉,可以看到金屬鈉懸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圖b),同樣與水發(fā)生劇烈的反應,但是不發(fā)生燃燒.則:

(1)寫出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反應類型是

(2)在第二個實驗中,鈉也與水發(fā)生反應,但不發(fā)生燃燒,這是因為

(3)第一個實驗中,鈉浮在水面上;在第二個實驗中,鈉懸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這兩個現(xiàn)象說明了金屬鈉具有的物理性質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九年級9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是某同學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裝置。玻璃管中裝的是細銅絲。

(已知:銅 +氧氣 氧化銅;氧化銅是固體)

(1)若加熱前,兩注射器組成的密閉系統(tǒng)中有30mL空氣,停止加熱冷卻到室溫后,理論上密閉容器中剩余的氣體的體積為_________mL,由此證明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_____________。

(2)不同的同學在做上述實驗時結果差別較大,甲同學最后剩余氣體26mL,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實驗能否將銅絲換成木炭?_______________,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九年級9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科學證明:空氣中的微量臭氧(O3),可抵抗陽光中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害。制冷劑“氟里昂”是一種氯氟 烴(以M代替其化學式),它可破壞臭氧層,其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M + O3 → MO + O2 MO + O3 → M + O2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氯氟烴在反應中的作用是

A、催化劑 B、還原劑 C、氧化劑 D、穩(wěn)定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九年級9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正確的實驗操作對實驗結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B .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氣體的常用方法是

A.用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 B.點燃木炭

C.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 D.碳酸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