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次野炊活動中,同學們攜帶了鐵鍋、牛肉、面條、西紅柿、食用油、食鹽、味精、肥皂、固體酒精、純凈水等物品。
(1)野炊時,小明點火后,小心調節(jié)野炊鍋到合適的高度(如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同學們將速熱食品打開,一包是生石灰,一包是水,寫出放熱反應方程式_________。
(3)同學們選用了固體酒精的燃燒來加熱,寫出固體酒精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4)烹煮牛肉西紅柿湯時,為了解湯的鹽味是否適宜,小春同學取鍋中少量湯品嘗。取少量湯進行品嘗就可知道整鍋湯鹽味如何,是因為溶液具有________(填一條性質)。烹煮牛肉西紅柿湯時,使用的是山泉水,可用________檢驗山泉水的硬度。
(5)野炊結束時,小輝用干布抹去鐵鍋表面的水珠,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8唐山豐潤區(qū)二模)R是硝酸鉀或氯化銨中的一種,硝酸鉀和氯化銨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
(1)t1 ℃時,氯化銨的溶解度為_____。t1 ℃時____的溶解度。▽懟瘜W式)。
(2)①的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____。
(3)根據(jù)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寫化學式)。
(4)關于如圖中燒杯內(nèi)的物質,以下幾種說法正確的有____。
A 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層清液是飽和溶液
B 若使③中的固體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溫的方法
C 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質質量相等
D ①的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比③的上層清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用H、O、Cl、Na、Fe五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學符號;
①兩個氫原子 ;②五個鐵離子 .
(2)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質的化學式:
①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 ;②可用于除去鐵銹的酸 .
(3)請用上述元素中一種或幾種組成的物質,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一根化學方程式:
①只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 ;
②有沉淀生成的復分解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圖中裝置進行實驗(兩支玻璃管內(nèi)徑相同)。實驗前K1、K2、K3均已關閉。
(實驗1)制備氣體
左管中的燃燒匙盛有足量二氧化錳顆粒,右管盛有過氧化氫溶液
Ⅰ、打開K1和K2,反應發(fā)生
Ⅱ、 在K1的導管口收集氣體
Ⅲ、 ……
(實驗2)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左管中燃燒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有水
Ⅰ、光照引燃白磷
Ⅱ、待白磷熄滅,冷卻,打開K2,至液面不再變化,右管中液體的高度為h1
(1)實驗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為使反應停止,Ⅲ中的操作是_____。
(2)實驗2:打開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_____;計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表達式為_____(用h0、h1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石家莊橋西區(qū)模擬)化學小組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木炭和氧化銅反應的實驗,在進行實驗時,他們首先將碳和氧化銅研磨成粉末,且混合均勻后,再開始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___。充分反應后,化學小組的同學對試管內(nèi)的固體成分進行了探究Ⅰ,對生成氣體的成分進行了探究Ⅱ。按要求填空。
探究Ⅰ:試管內(nèi)固體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Cu;
猜想二:___;
猜想三:Cu和CuO。
(實驗驗證)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取少量固體加入試管中,然后加入過量稀硫酸,振蕩 | __ | 猜想三成立 |
固體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探究Ⅱ:生成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通過如圖甲的實驗分析,生成的氣體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組同學進行了下列實驗: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收集碳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的氣體,除盡二氧化碳氣體、干燥后,再將氣體通入圖乙裝置中 | A中的紅棕色粉末變成黑色,B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 | 生成氣體中含有一氧化碳 |
則B中的溶液是__;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實驗反思)圖乙裝置的缺陷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銅制品生銹可生成綠色的銅綠。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下列相關探究。
探究一:甲組同學設計并進行實驗,探究銅片生銹的必要條件。
【猜想】常溫下,銅生銹可能與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有關。
【實驗】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并持續(xù)觀察一個月。
他們觀察到只有實驗①中銅片表面生銹,實驗②、③、④中銅片始終無明顯變化。
【解釋與結論】
(1)試管中的蒸餾水要預先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④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得出“銅生銹一定與二氧化碳有關”的結論,依據(jù)的兩個實驗是________(填序號)。
(4)由上述實驗推知,銅生銹的條件是與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同時接觸。
【反思與評價】
(5)在做猜想與假設時,同學們認為銅生銹與氮氣無關,其理由是_________。
(6)欲進一步證明銅綠中含有碳酸鹽,所需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乙組同學探究加熱銅綠會生成什么物質。
他們與老師一起進行了下圖所示的實驗。實驗過程中,觀察到試管口有無色液體產(chǎn)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實驗完成后,試管內(nèi)固體由綠色變?yōu)楹谏?/span>
(7)他們經(jīng)過討論,猜想黑色固體可能是氧化銅或者是炭粉,或者是二者的混合物。乙組同學繼續(xù)實驗,取少量黑色固體于試管中,____________(填實驗操作以及現(xiàn)象),證明只有氧化銅。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應相應物質的量的變化關系的是,不正確的是
A.將足量粉末狀金屬分別與等質量、等質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反應
B.向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至過量
C.向接近飽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固體NaCl
D.向一定體積的稀硫酸中不斷加水稀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體污染主要來自工業(yè)廢水,農(nóng)業(yè)用水和生活污水。水體被污染,必將影響整個地球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產(chǎn)生嚴重的危害。下圖為污水處理流程示意圖,污水經(jīng)物理,化學或生化方法分級處理后,可達到農(nóng)灌和廢水排放標準或綠化和景觀用水標準。
(1)污水通過“格柵”可去除較大的懸浮物、漂浮物,相當于基本實驗操作中的 。
(2)污泥處理可得到沼氣(主要成分為CH4),寫CH4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
(3)消毒處理屬于 變化。
(4)消毒處理后的某無色透明水樣中含有鉀鹽,用簡單的方法證明此水樣為混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班同學分別用向上排氣法(瓶中加2mL水,標為甲)和排水法(瓶里留有2mL水,標為乙)各收集一瓶氧氣,然后進行鐵絲燃燒的實驗,發(fā)現(xiàn):鐵絲在甲瓶中不能燃燒,在乙瓶中火星四射。
【提出問題】鐵絲燃燒與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查閱資料】氮氣性質穩(wěn)定,在加熱條件下不與鐵、碳、氧氣等物質反應。
【討論方案】如果選用如圖16所示的儀器收集氧氣,儀器接口的連接順序是_________填“a”“b”或“c”)。
【進行實驗】取5根相同的鐵絲(直徑0.6mm),卷成相同的螺旋狀后,分別在體積分數(shù)不同的集氣瓶中進行實驗,如下圖所示。實驗記錄如下:
實驗次數(shù) | 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 實驗現(xiàn)象 |
第一次 | 90% | 燃燒劇烈,火星四射,燃燒時間長,實驗成功 |
第二次 | 80% | 燃燒現(xiàn)象與90%的相比沒有明顯差異,實驗成功 |
第三次 | 70% | 燃燒比80%的弱,燃燒時間比80%的短,實驗成功 |
第四次 | 60% | 燃燒比70%的弱,燃燒時間更短,實驗成功 |
第五次 | 50% | 鐵絲沒有燃燒 |
(1)鐵絲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這組探究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研究鐵絲的粗細對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影響,下列實驗能達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
A.在同一瓶氧氣中,先后進行不同粗、細鐵絲的燃燒實驗
B.在兩瓶不同濃度的氧氣中,分別同時進行粗、細鐵絲的燃燒實驗
C.在兩瓶相同濃度的氧氣中,分別進行粗、細鐵絲的燃燒實驗
【反思與評價】
(1)對氧氣純度要求較高的實驗應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收集氧氣。
(2)在以上的實驗中,某同學將集氣瓶中裝入一半的水,塞緊瓶塞,再通過排水法收集氧氣,當把水排凈時,收集到的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______)
A. 50% B.60% C.70% D.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