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加熱燒杯時墊上石棉網(wǎng)的目的是

【答案】使其受熱均勻,防止炸裂
【解析】解:加熱燒杯時墊上石棉網(wǎng)的目的是使其受熱均勻,防止炸裂; 所以答案是:使其受熱均勻,防止炸裂.
【考點精析】通過靈活運用用于加熱的儀器,掌握用于加熱的儀器--試管、燒杯、燒瓶、蒸發(fā)皿、錐形瓶;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fā)皿、燃燒匙;只能間接加熱的儀器是--燒杯、燒瓶、錐形瓶(墊石棉網(wǎng)—受熱均勻);可用于固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fā)皿;可用于液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燒杯、蒸發(fā)皿、燒瓶、錐形瓶;不可加熱的儀器——量筒、漏斗、集氣瓶即可以解答此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鐵、氫氣、氧化銅、二氧化碳、硫酸、氫氧化鈉、氯化銅.他們進行擊鼓傳花游戲,條件是相互之間能發(fā)生反應就可以進行傳遞.請把上述物質分別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花束能從A傳到G.其中A的固體俗稱干冰.請回答:
(1)氫氧化鈉應放在位置上.
(2)C和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反應類型為反應.上述物質除了發(fā)生從A到G的化學反應外,常溫下還能相互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是
(3)當G換成另一個同類別物質時就能將花傳回起點A,它是(寫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些食品包裝袋內(nèi)常放入還原性鐵粉作“雙吸劑”以防止食品腐。痴n外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了一包破損的還原性鐵粉(含少量雜質,雜質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他們?nèi)×輼悠,分別加稀硫酸反應.測得部分數(shù)據(jù)如表,請根據(jù)有關信息回答問題.

實驗次數(shù)

1

3

4

5

6

取樣品質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質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產(chǎn)生氣體質量(g)

0

a

0.3

0.5

0.6


(1)食品袋內(nèi)放入“雙吸劑”是為了吸收 , 用鐵粉而不用鐵塊作“雙吸劑”的理由是
(2)a的數(shù)值為
(3)第4次實驗,所得到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為
(4)列式計算該樣品中單質鐵的質量分數(shù)(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活中的許多變化都能產(chǎn)生熱能,下列能量轉化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水力發(fā)電
B.太陽能熱水器提供熱水
C.火力發(fā)電
D.電暖氣取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單質和化合物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由(
A.同種物質組成
B.同種元素組成
C.同種分子組成
D.同種離子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淀粉遇碘變藍色.小軍同學在做唾液淀粉酶實驗時,向熱的面粉糊中加入碘酒,發(fā)現(xiàn)未變藍色.面對“異常”現(xiàn)象,他不應該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師請教
B.查找相關資料,探究原因
C.認為自己做錯了,繼續(xù)做其它實驗
D.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曲線能正確表達對應的反應或過程的是(
A.向一定量的鹽酸中逐滴加水稀釋
B.某溫度下將一定量接近飽和的KNO3溶液恒溫蒸發(fā)水分
C.金屬與一定量的稀硫酸反應,由圖象可知,金屬N比金屬M活潑
D.將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由t1℃升溫至t2℃時,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大小關系是: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王國舉行擊鼓傳花的游戲.某學習小組由鐵、氫氣、氧化銅、二氧化碳、稀硫酸、氫氧化鈉、氯化銅七名成員組成.游戲的規(guī)則是:相互之間能發(fā)生反應就可以進行傳遞.請把上述成員安排在A﹣G的相應位置上,使花束能從A傳到G.其中A為組長,其固體俗稱為干冰.F為副組長,其為黑色固體,請回答:
(1)氫氧化鈉應放在位置上.
(2)C和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反應類型為(填基本反應類型).
(3)上述物質除了發(fā)生從A到G的化學反應外,常溫下,還能相互發(fā)生反應的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當G換成另一個與G同類別的物質時就能將花束傳回起點A,它是(填物質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手機屏幕貼膜,可以有效保護手機. 手機膜所用材料屬于(
A.合成材料
B.金屬材料
C.天然材料
D.無機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