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造成的隱患成了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民生事件之一。我國正在努力推進大氣
污染和防治工作。
(1)煤的不充分燃燒是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針對此現(xiàn)象要求改用天然氣或對煤炭進行粉碎后燃燒,煤炭粉碎后燃燒的科學原理是 ,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燒;天然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
(2)以下做法不利于控制PM2.5濃度的是
A.將農(nóng)作物秸稈在田間焚燒變?yōu)榉柿?nbsp; B.加大城市綠化、園林建設
C.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D.改進汽車尾氣的凈化處理裝置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20℃時,A、B、C三種物質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2)35℃時,A、B、C的飽和溶液各w g,均冷卻至20℃時,析出晶體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沒有晶體析出的是 。
(3)30℃時,a點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質的質量,要使其變?yōu)?0℃的飽和溶液,需要加入A物質的質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t2℃時,C物質的飽和溶液能用降溫的方法轉化為不飽和溶液
B.t1℃時,A、C物質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25%
C.分別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此時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由大到小的順序是B>A>C
D.當A中含有少量B時,可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可用燃燒法鑒別羊毛和滌綸
B.食用甲醛浸泡的水產(chǎn)品有損人體健康
C.“白色污染”是由廢棄塑料制品引起的
D.合金、合成纖維、合成橡膠都屬于合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中學進行的實驗操作考查,制定了個考簽:a.O2的制。籦.CO2的制;c.用98%濃硫酸配制50g10%的稀硫酸;d.粗鹽提純。每個同學抽取一個考簽進行實驗。
(1)甲同學抽簽后來到實驗室,發(fā)現(xiàn)本組實驗桌上主要準備了下列儀器和藥品:
甲同學抽到的考簽的實驗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應選用的儀器有 (填字母代號)。該制取裝置也可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乙同學抽到序號為c的考簽,實驗室老師需要為他提供的儀器除玻璃棒、燒杯和膠頭滴管外,還應該提供的儀器是 (填儀器名稱)。
(3)丙同學抽到的考簽為粗鹽提純。
操作②的名稱為 (填操作名稱),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蒸發(fā)操作中當蒸發(fā)皿中出現(xiàn) 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fā)皿的余熱將水分蒸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O2、H2O和CO2都是身邊常見的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O2能支持燃燒,可用作燃料
B.H2O由氫分子和氧原子構成
C.可用帶火星的木條鑒別O2和CO2
D.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氣中含量越高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正確的是( 。
| A. | 紅磷燃燒產(chǎn)生白霧,放出大量熱 |
| B. | 鐵絲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
| C. | 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 D. | 硫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要制取一瓶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請根據(jù)以下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⑴、寫出圖中的儀器:① ②
發(fā)生裝置應選 (填寫裝置的字母代號)的原因是
⑵、實驗室常用F裝置而不用E裝置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⑶、若用G裝置來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應從 端進入(填a或b)。
⑷、若要用C裝置來干燥二氧化碳,C裝置中應盛放的物質是 。
⑸、D裝置通常用來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氣體,
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
(6) 、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NH3)。常溫下NH3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對人體特別是粘膜組織有腐蝕作用。
① 、制取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 2X 。
X的化學式為: 。
② 、制取并收集NH3,從上圖中選擇 和 。
(7)實驗室利用A裝置還可以制的氣體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