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酒后駕車貽害無窮,某司機酒后駕駛一輛裝有液氯的車輛與對面行駛的汽車相撞造成液氯泄漏事故,導致多人死傷,其主要原因并非撞擊引起,而是由于氯氣中毒.下面是對氯氣性質(zhì)的描述:①黃綠色;②有刺激性氣味;③氣體;④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⑤能與金屬反應;⑥能與水反應;⑦能與強堿溶液反應.請回答:(1)屬于物理性質(zhì)的是①②③④;
(2)屬于化學性質(zhì)的是⑤⑥⑦.
(3)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氯氣泄漏,你應該做些什么?

分析 根據(jù)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定義分析物質(zhì)的性質(zhì).物理性質(zhì)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

解答 解: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的性質(zhì)只物理性質(zhì),由題意可知,氯氣的物理性質(zhì)有:①黃綠色;②有刺激性氣味;③氣體;④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等;物質(zhì)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是化學性質(zhì),由題意可知,氯氣的化學性質(zhì)有:⑤能與金屬反應;⑥能與水反應;⑦能與強堿溶液反應.如遇到氯氣泄漏,要迅速向上風頭,位置高的地方跑,以免受到氯氣的傷害;
故答為:(1)①②③④;(2)⑤⑥⑦;(3)迅速向上風頭,位置高的地方跑.

點評 本題屬于信息給予題,通過審題,提取有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如圖所示在大小相同的兩只燒杯中各裝有等質(zhì)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銅溶液,然后將等質(zhì)量的鐵、銅分別浸沒在硫酸銅溶液和稀硫酸中片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左邊燒杯中溶液的質(zhì)量減輕B.右邊燒杯中溶液的質(zhì)量減輕
C.兩邊燒杯中溶液的質(zhì)量都減輕D.片刻后兩邊仍然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物質(zhì)王國發(fā)生了一起團伙盜竊案,“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別是稀硫酸、氯化鈉溶液和石灰水)帶回了“警察局”.上級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別去審問“他們”(即把“他們”鑒別出來).能完成任務的“警察”是( 。
A.
紫色石蕊試液“警察”
B.
稀鹽酸“警察”
C.
無色酚酞試液“警察”
D.
    水“警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事件中所蘊含的化學原理相同的是( 。
①盛有石灰水的試劑瓶的內(nèi)壁出現(xiàn)白膜;
②用吸管將呼出的氣體吹進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現(xiàn)渾濁;
③用炭火烘干熟石灰抹過的墻壁,墻壁反而更潮濕;
④高溫煅燒石灰石使其變?yōu)榘咨?br />⑤用稀硫酸除去鐵銹;
⑥用洗滌劑洗掉餐具上的油.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⑥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是3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都屬于易溶物質(zhì)
B.在30℃時,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C.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都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D.升高溫度,可以使丙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4.X是常見固態(tài)化合物,可發(fā)生如圖所示的變化
(1)X的化學式是Na2CO3
(2)寫出圖中①、②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Na2CO3+Ca(OH)2═CaCO3↓+2NaOH;②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現(xiàn)象的微觀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
A.氫氣和液氫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質(zhì)的分子,其化學性質(zhì)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員(分子在不斷運動)
C.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溫度升高,原子間間隔變大)
D.水燒開后易把壺蓋沖起(溫度升高,分子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用元素符號或化學式表示:
氧元素O   氧氣O2    氦元素He   氦氣He
2個氧原子2O 一個氧分子O2 4個五氧化二磷分子4P2O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地溝油中含有一種強烈致癌物黃曲霉素(C17H14O6),長期食用會引起消化道癌變,請回答:
(1)黃曲霉素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314;
(2)黃曲霉素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為17:14:6;
(3)黃曲霉素中碳、氧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