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4.區(qū)分下列各組物質的兩種方法都合理的是(  )
選項需區(qū)分的物質方法一方法二
A鐵粉和二氧化錳分別加入稀鹽酸分別加入氯酸鉀
B氧氣和二氧化碳燃燒的小木條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C硝酸銨和氯化鈉溶于水,測溫度與消石灰研磨聞氣味
D黃銅和黃金分別滴加硫酸鋅溶液加熱后觀察顏色
A.AB.BC.CD.D

分析 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

解答 解:A、鐵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分別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的是鐵粉,無明顯變化的是二氧化錳;分別加入氯酸鉀,在常溫下均不反應,不能鑒別;故選項錯誤.
B、氧氣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分別用燃燒的小木條進行檢驗,能使木條燃燒更旺的是氧氣,使木條熄滅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但無明顯變化,氧氣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不能鑒別;故選項錯誤.
C、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氯化鈉溶于水溫度變化不大,分別溶于水,測溫度,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溫度變化不大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分別與消石灰研磨聞氣味,能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的是硝酸銨,無明顯變化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選項正確.
D、黃銅(銅和鋅的合金)和黃金均不與硫酸鋅溶液反應,不能鑒別,故選項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有一定難度,解答物質的鑒別題時要熟練掌握鑒別的物質的性質,然后選擇適當的試劑或方法,出現不同的現象即可鑒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水和溶液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1)電解水實驗中,電源正極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2)凈化水常用的方法有沉降、過濾、吸附、蒸餾、消毒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鋁壺表面的白色水垢(主要是碳酸鈣)可以用適量的稀鹽酸除去CaCO3+2HCl=CaCl2+H2O+CO2↑,但是鹽酸過量又會使鋁壺受到損壞2Al+6HCl═2AlCl3+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結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酒精燈;
(2)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3)下列制取氧氣的操作,先后順序正確的是AD; 
A.先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加入高錳酸鉀
B.先在鐵架臺上固定試管,再固定酒精燈
C.先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
D.先蓋上玻璃片,再從水中取出集氣瓶正放在桌面上
(4)選用裝置A和C組合制取氧氣時,可導致收集的氣體不純的原因之一是沒等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就立刻收集;
(5)若要用D裝置收集氧氣,則驗滿的方法為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6)若選擇B裝置制取氧氣,則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該反應過程中會使用二氧化錳,它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下列問題.
(1)水與冰的共存物是純凈物.
(2)水與酒精混合液的體積小于混合前二者體積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CO還原赤鐵礦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溫\;}}{\;}$2Fe+3CO2,現象①紅色粉末逐漸變黑,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塑料是石油煉制的產品
B.衣服上的油污可以通過汽油溶解油污而除去
C.醫(yī)療上100mL生理鹽水中含有0.9g醫(yī)用氯化鈉
D.自來水收費項目中包含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2012年1月發(fā)生的柳江河水鎘污染事件和2012年5月9日中央電視臺曝光“業(yè)內人士稱調查顯示自來水5成 不合格”的兩則新聞,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用水安全的高度關注.
柳江河水鎘污染禍源是兩工廠企業(yè),這是典型的( 。
A.工業(yè)污染B.農業(yè)污染C.生活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蘇州地鐵1號線快開通啦!地鐵1號線擬提前于2011年12月28日試運營,地鐵的開通將極大改善市區(qū)交通狀況.地鐵軌道通常是由錳鋼制成的,錳鋼屬于( 。
A.金屬材料B.復合材料
C.合成材料D.無機非金屬材料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