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運輸魚苗時,常在水中加入少量過氧化鈣(CaO2)固體。甲、乙兩位同學發(fā)現(xiàn)往水中投入過氧化鈣的時產(chǎn)生氣泡。

(査閱資料)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就是石灰水。

(提出問題)當把過氧化鈣投入足量水中時,最終生成什么物質(zhì)?

(進行猜想)甲同學:生成碳酸和氧氣;

乙同學:生成氫氧化鈣和氧氣。

同學和老師都認為甲同學的猜想是錯誤的,其理由是________。

(實驗探究)

(1)打開下圖裝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速度,觀察到試管內(nèi)有氣泡產(chǎn)生。

①___________(填實驗操作),說明生成的氣體是氧氣。

②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燒杯中有氣泡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說明___________。

(2)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過氧化鈣和水反應產(chǎn)生的另一種物質(zhì)是氫氧化鈣:

實驗步驟及操作方法

預期的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①取少量過氧化鈣放入試管中,加足量水,震蕩,②往所得溶液中通入____________。

①產(chǎn)生氣泡,

②_________。

過氧化鈣和水反應產(chǎn)生的另一種物質(zhì)是氫氧化鈣

(問題討論)

(1)運輸魚苗時,在水中加入少量過氧化鈣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過氧化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1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如圖是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探究實驗:
(1)圖1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此實驗說明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是___________。

(2)圖2中,向盛有CO2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的水,立即擰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重慶市校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B.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白霧

C.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 硫在氧氣里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面是4位同學對“關注健康,預防疾病”這一話題發(fā)表的見解,其中錯誤的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不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可能會影響化學實驗的結果,下列實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 稀釋濃硫酸 B. 用氯化鈉固體配制溶液

C. 蒸發(fā)氯化鈉溶液 D. 用PH試紙測定溶液酸堿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佛山市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二次月測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一錐形瓶中裝滿了紅棕色的NO2氣體,向其中加入木炭粉并連接裝有紅墨水的U形管(如下圖),充分振蕩后可以觀察到錐形瓶內(nèi)___________,U形管內(nèi)___________,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佛山市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二次月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據(jù)報導,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新的氫微粒。這種氫微粒由3個氫原子核(只含質(zhì)子)和2個電子構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該微粒不顯電性

B. 該微粒比一個普通H2分子相對分子質(zhì)量多3

C. 該微粒可用H3表示

D. 該微粒比一個普通H2分子多一個氫原子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長沙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限時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以下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上圖,從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你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遂寧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半期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A. Si B. Al C. Fe D. 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