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A-E是初中化學中的五個實驗裝置,請按要求填空:
(1)圖A裝置中的無色液體可用于檢驗氧氣中含少量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符號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B所示實驗是“鐵的銹蝕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jù)此實驗的現(xiàn)象,并結合“熱脹冷縮”原理,可知在密封體系內(nèi),氣壓變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氣壓變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①密封體系內(nèi)氣體總量增多; ②密封體系內(nèi)氣體總量減少;
③密封體系內(nèi)的溫度升高; ④密封體系內(nèi)的溫度降低。
(3)圖C實驗中,下列操作導致結果偏小的是_________。
①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實驗前未加緊止水夾
③紅磷熄滅后立即打開止水夾 ④紅磷過量
(4)圖D實驗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該反應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
(5)圖E所示實驗觀察到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紙花變?yōu)榧t色,使小花變紅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_(物質(zhì)名稱)。
【答案】CO2 + Ca(OH)2 → CaCO3+ H2O固體由銀白色變成紅棕色②③③固體逐漸減少,最后消失碳酸氫銨 氨氣+二氧化碳+水碳酸
【解析】
(1)由圖A裝置中的無色液體可用于檢驗氧氣中含少量二氧化碳,可知液體為澄清石灰水,發(fā)生的反應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反應的化學符號表達式為CO2 + Ca(OH)2 → CaCO3+ H2O ;
(2)鐵和水、氧氣反應而生銹,鐵銹是紅棕色,圖B所示實驗是“鐵的銹蝕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固體由銀白色變成紅棕色,同時,由于瓶內(nèi)氣體減少,壓強變小,使導管內(nèi)液面上升;鐵生銹是緩慢氧化,反應中放出熱量,結合“熱脹冷縮”原理,可知在密封體系內(nèi),氣壓變大的原因可能是 ③密封體系內(nèi)的溫度升高;
(3)圖C實驗中是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①如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冷卻時,外界氣體進入集氣瓶內(nèi),使減少的氣體偏少,導致結果偏小,故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可使測定結果更準確; ②實驗前未加緊止水夾,易導致在紅磷燃燒時因反應放熱使氣體體積膨脹而逸出,導致測定結果偏大;③紅磷熄滅后立即打開止水夾,可能導致剩余氣體受熱膨脹,使倒流的水偏少,測定結果偏小; ④紅磷過量,能完全消化氧氣,使測定結果更準確,故選③;
(4)碳酸氫銨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氨氣、二氧化碳、水,圖D實驗的現(xiàn)象為固體逐漸減少,最后消失,該反應文字表達式為:碳酸氫銨 氨氣+二氧化碳+水;
(5)圖E所示實驗觀察到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紙花變?yōu)榧t色,使小花變紅的物質(zhì)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鑒別水和過氧化氫溶液,某小組同學進行如下探究,請參與回答相關問題。
__、___
(交流與討論)
(1)過氧化氫和水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化學性質(zhì)不同。從宏觀上分析,其原因是元素的化合價不同;從微觀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2)實驗后,若要將二氧化錳回收,應該采取的操作方法是___ ,實驗室完成該過程所需玻璃儀器有玻璃棒、燒杯和______.
(拓展)如何檢驗 B 試管內(nèi)產(chǎn)生的氣體(寫出操作步驟,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
(1)實驗操作__________; (2)實驗現(xiàn)象______; (3)結論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1)電解水實驗揭示了水的組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的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填名稱)。
(2)如圖是活性炭凈水器示意圖,其中活性炭的作用__________。
(3)硬水屬于_____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若要檢驗本地區(qū)的自來水是否為硬水,常選用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生活中常用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節(jié)約用水和合理開發(fā)利用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你認為下列做法與之相符的是(_______)
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來澆花、拖地、沖廁所
B.農(nóng)業(yè)上改漫灌為噴灌
C.合理施用農(nóng)藥、化肥,以減少水體污染
D.加強工業(yè)廢水的排放監(jiān)控,堅持達標排放
(5)水曾被誤認為是一種“元素”,下列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是(_____)
A.氫氣在氧氣中燃燒 B.水的蒸發(fā) C.水的電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觀察下列實驗裝置圖,按要求作答:
(1)填寫儀器名稱:X__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___。
(2)為下列實驗挑選合適的裝置(填序號):
①從海水中提取較純凈的水使用裝置________;
②從氯化鈉溶液中分離出氯化鈉使用裝置_________;
(3)圖①中,倒入液體時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主要是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由黃河水得到自來水,需要對黃河水進行凈化,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最后一步常用氯氣進行殺菌消毒,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 圖所示:
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已知產(chǎn)物之一 HClO(次氯酸)也是一種酸,寫出次氯酸與 NaOH 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6月5日至7日,全球首臺25MeV質(zhì)子直線加速器通過測試,標志著我國先進核裂變技術獲得突破。鈾-235是核能源的主要來源。圖是鈾元素的相關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 鈾原子的中子數(shù)是92
B. 鈾原子裂變后的粒子仍然屬于鈾元素
C. 鈾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是92
D. 鈾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235.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xiàn)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實驗 | A | B | C | D |
裝置 | ||||
解釋 | 集氣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熱量 | 量筒中的水:通過水的體積變化得出O2的體積 | 集氣瓶中的水:冷卻濺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 集氣瓶中的水:水先將集氣瓶內(nèi)的空氣排凈,便于觀察O2何時收集滿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學們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氣體的制備實驗(A-F為裝置編號)
(1)寫出上圖D裝置中甲儀器的名稱________。
(2)實驗室中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此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___,其中二氧化錳起________作用,該反應為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者“放熱”),收集氧氣可選擇________(填裝置編號)。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選擇________和________(填藥品名稱),檢驗二氧化碳氣體,其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___。
(4)常溫下,可用固體硫化亞鐵(FeS)和稀硫酸反應制取硫化氫(H2S)氣體,若要控制滴加液體的速率,可選擇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填裝置編號)。
(5)制取氣體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若按F圖所示操作,結果在導管口看不到氣泡,其可能原因與下列因素無關的是________(填序號)。
A.將燒杯換成水槽
B.導管伸入水中位置過深,氣體無法逸出
C.橡皮塞未旋緊
D.先用手捂住試管壁,再將導管口另一端插入水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同學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條件進行如下探究實驗。
①為探究催化劑的種類對氯酸鉀分解速度的影響,甲設計以下對比實驗:
Ⅰ.將4.0g氯酸鉀與1.0g二氧化錳均勻混合加熱
Ⅱ.將xg氯酸鉀與1.0g氧化鐵均勻混合加熱
在相同溫度下,比較兩組實驗產(chǎn)生氧氣的快慢。
Ⅱ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中x的值為___________g。
②乙探究了影響雙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種因素,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
實驗室通常用兩種方法收集氧氣,本實驗中收集氧氣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氧氣______________的性質(zhì),能否用另外一種收集方法?______(填“能”或“否”),原因是:________。測量氧氣體積的裝置是_____(填序號)收集氣體前集氣瓶內(nèi)未裝滿水,對實驗結果________(填“有”或“沒有”)影響。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雙氧水分解得快。
丙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通過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達到實驗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