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1.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酸堿的化學性質時,做了如下實驗.請你一起與小組同學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學生實驗】取一定質量的澄清石灰水,滴加稀鹽酸,無明顯現象.請寫出反應方程式 ①Ca(OH)2+2HCl=CaCl2+2H2O.
【提出問題】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成分是什么?
【假設猜想】猜想Ⅰ:溶質為CaCl2;  猜想Ⅱ:CaCl2和HCl;
猜想Ⅲ:②CaCl2和Ca(OH)2;  猜想Ⅳ:CaCl2和Ca(OH)2和HCl;
某同學認為以上猜想有一個是不合理的,是猜想 ③Ⅳ(填序號)并說明原因 ④氫氧化鈣和稀鹽酸不能共存.
【實驗探究】用上述反應后的溶液進行如下實驗(填寫表格中未完成的項目):
實驗方案方案一:加鋅粒方案二:滴加酚酞溶液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⑤產生氣泡無明顯現象
實驗結論溶液中有HCl溶液中無⑥Ca(OH)2
【實驗結論】通過以上實驗探究,得出猜想⑦Ⅱ成立.
【拓展遷移】小組同學反思了酸堿中和反應如果沒有明顯現象,通常在反應前的溶液中先滴加酸堿指示劑,借助指示劑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
下列中和反應需要借助指示劑來判斷反應發(fā)生的是⑧BD(填字母)
A.氫氧化鋇溶液和稀硫酸          B.燒堿溶液和稀硫酸
C.氫氧化鐵和稀鹽酸              D.氫氧化鉀溶液和稀鹽酸.

分析 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
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
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
氫氧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氫氧化鐵不溶于水,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氫氧化鉀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

解答 解:①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HCl=CaCl2+2H2O.
故填:Ca(OH)2+2HCl=CaCl2+2H2O.
②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成分可能是CaCl2和Ca(OH)2
故填:CaCl2和Ca(OH)2
③以上猜想不合理的是猜想Ⅳ;
故填:Ⅳ.
④猜想Ⅳ不合理的原因是氫氧化鈣和稀鹽酸不能共存.
故填:氫氧化鈣和稀鹽酸不能共存.
⑤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鋅,產生氣泡,說明溶液中含有稀鹽酸.
故填:產生氣泡.
⑥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試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不含有氫氧化鈣.
故填:Ca(OH)2
⑦通過以上實驗探究,得出猜想Ⅱ成立.
故填:Ⅱ.
⑧A.氫氧化鋇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白色沉淀,不需要借助指示劑來判斷反應發(fā)生;
B.燒堿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無明顯現象,需要借助指示劑來判斷反應發(fā)生;
C.氫氧化鐵和稀鹽酸混合時,氫氧化鐵溶解,溶液由無色變成黃色,說明氫氧化鐵和稀鹽酸發(fā)生了反應,不需要借助指示劑來判斷反應發(fā)生;
 D.氫氧化鉀溶液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無明顯現象,需要借助指示劑來判斷反應發(fā)生.
故填:BD.

點評 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按要求完成以下化學方程式:
(1)電解水: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2)高錳酸鉀制氧氣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3)點燃鎂條2Mg+O2$\frac{\underline{\;點燃\;}}{\;}$2MgO;
(4)屬于化合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中A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B是氯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分析圖中提供的信息,回答問題
(1)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
(2)圖B中X代表的數值為17;
(3)氯離子屬于(選填“陰離子”或“陽離子”)陰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20℃時,100gA物質的不飽和溶液,溫度保持不變蒸發(fā)掉20g水,有5gA析出,則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  )
A.10g/100g水B.20g/100g水C.25g/100g水D.無法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牙膏摩擦劑的類型很多,如CaCO3、SiO2或它們的混合物.某興趣小組對牙膏摩擦劑的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1】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
【查閱資料】二氧化硅不與稀鹽酸反應;堿石灰主要成分為生石灰與氫氧化鈉.
【實驗方案】
取少量牙膏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稀鹽酸,出現氣泡,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摩擦劑中含有CO32-(填離子符號);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為
Ca(OH)2+CO2=CaCO3↓+H2O;
【提出問題2】該牙膏中CaCO3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連接好裝置,首先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B裝置中加入牙膏樣品4g.
(3)關閉K1,打開K2(填“打開”或“關閉”),然后向牙膏樣品中滴入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至B中無氣泡產生時,停止滴加鹽酸.
(4)打開K1,關閉K2,緩緩鼓入空氣,至C中不再產生沉淀.
(5)將C裝置中的固液混合物過濾、洗滌、烘干后稱量其質量為1.97g.(已知此品牌牙膏中的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裝置內試劑均足量且充分反應)
【實驗分析及數據處理】
(1)若沒有A裝置,則測定結果將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D裝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C中.
(3)根據上面數據計算,牙膏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6.春節(jié)期間,小穎你媽媽去醫(yī)院打點滴,發(fā)現護士往輸液管上放了一個紙包,經詢問得知它是輸液恒溫貼.可以溫暖輸入人體中的液體.小穎對包里的東西能產生熱量感到很奇,于是,他向護士要了一只輸液恒溫貼,帶回來進行了如下探究.
撕開真空包裝封口,解開內衣包裝袋,倒出其中的粉末,發(fā)現成黑色.
【提出問題】黑色粉末可能含有哪些物質呢?
【猜想與假設】該黑色粉末可能含有碳粉、鐵粉、二氧化錳、氧化銅、
四氧化三鐵中的一種或幾種.
【初步認證】將磁鐵靠近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查閱資料】四氧化三鐵能被磁鐵吸引.四氧化三鐵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氯化鐵和水
【初步結論】黑色粉末可能含有四氧化三鐵和鐵粉.
【進行實驗】
實驗編號實驗操作實驗現象
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試管中,加足量稀硫酸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溶液變?yōu)闇\綠色,
將實驗①試管中的物質過濾,向濾液中加入足量鐵粉有氣泡產生,無紅色物質析出
取實驗②濾渣灼燒,將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罩在上方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由上述實驗可知,該黑色粉末肯定含有碳粉、鐵粉,肯定不含氧化銅;寫出實驗①中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Fe+H2SO4=FeSO4+H2↑.
【交流討論
①輸液恒溫貼真空包裝的原因:鐵粉在空氣中會與氧氣、水發(fā)生緩慢氧化轉化成鐵銹并放出熱量.
②輸液恒溫貼中炭粉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氣和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體草酸(H2C2O4)受熱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學課外興趣小組對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種類進行了如圖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生成物中有哪種碳的氧化物?
【猜測】
猜想1猜想2猜想3
只有CO只有CO2含有CO和CO2
【設計實驗】基于猜想3,依據CO和CO2的性質,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探究】
(1)觀察到A裝置(填序號)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草酸分解有CO2氣體生成.
(2)有兩種實驗現象都能分別證明草酸分解的氣體中含有CO:
①C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F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E裝置中出現黑色粉末變紅的現象;
【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探究證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是C2H2O4$\frac{\underline{\;\;△\;\;}}{\;}$CO2↑+CO↑+H2O.
【問題討論】
(1)B裝置的作用是除去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
(2)裝置末端酒精燈的作用是將一氧化碳點燃生成二氧化碳,防止形成空氣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推理是化學學習常用的方法,請根據反應事實寫出的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
序號化學反應事實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
鐵絲在空氣中很難燃燒,若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氧氣的濃度
化油器將汽油噴成霧狀,進入內燃機氣缸燃燒劇烈反應物的接觸面積
雙氧水在常溫下較難分解,若加入二氧化錳后迅速分解催化劑
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若參與植物光合作用則生成葡萄糖反應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工業(yè)上制的小蘇打中常含有少量雜質,為測定樣品中的NaHCO3的質量分數,現進行如下實驗:向盛有13.6克該樣品的燒杯中加入93克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雜質不參加反應,也不溶于水),反應后稱量燒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100克.(NaHCO3+HCl=NaCl+H2O+CO2↑).請計算:
①完全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
②小蘇打樣品中NaHCO3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③恰好完全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