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圖14所示的裝置將重為500N的建材從地面勻速送到6m高處,所用拉力為300N,時間為20s.不計摩擦和繩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功的功率;(3)此過程中該裝置的機械效率;(4)如果用這個滑輪組勻速提起400N的重物,需要用多大 的拉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別盛有甲、乙兩種液體,將完全相同的兩個小球分別放人容器中,當兩球靜止時液面相平,球所處的位置如圖1 所示,設(shè)甲、乙兩種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大小分別為P 和P ,則它們的關(guān)系是( )

A .P<P B.P>P C.P=P 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明喝水時,偶然發(fā)現(xiàn)透過水面看不見玻璃水杯外側(cè)的手指,他感到很驚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質(zhì),為什么光卻不能透過呢?小明決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過程:

根據(jù)光經(jīng)過的路徑,首先想到了這種現(xiàn)象與光的折射有關(guān),為此他根據(jù)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的光路進行了推測,如下圖,光從水中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大于人射角,當入射角逐漸增大時,折射角也逐漸增大,那么,當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時,會不會…

(1)小明的推測是

(2)小明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實驗過程中逐漸增大激光筆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當增大到某一角度時,小明觀察到 ,證實了自己的推測。

(3)當光從空氣射向水中時,也會出現(xiàn)“看不見”的現(xiàn)象嗎?說出你的觀點并解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年5月8日晚20時38分,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正當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一群學生準備過馬路時,一輛客車突然失控沖了過來,與前方停在路邊的另一輛客車追尾相撞,被撞客車的                     ____(選填“慣性”或“運動狀態(tài)”)突然發(fā)生改變,沖向正要過馬路的學生。危險瞬間,本可以躲開逃生的女教師張麗莉,奮不顧身用力將學生推向一旁,由于力的作用是         的,她自己卻倒向另一旁,發(fā)生不幸,張麗莉老師被譽為“最美女教師”感動了整個中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圖為某同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該同學先后三次將同一木塊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別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塊,使其沿斜面向下運動,逐漸減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木塊運動的距離,從而得出力和運動的關(guān)系。

(1)該同學在實驗操作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不要求解釋錯誤的原因):

。

(2)更正錯誤后進行實驗,從實驗中觀察到,隨著摩擦力的逐漸減小,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逐漸 ,運動的時間越來越 ,但由于實驗中摩擦力 ,所以不可能觀察到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的情形。

(3)在上述實驗觀察分析的基礎(chǔ)上,可以推測:如果摩擦力減小為零,水平面足夠長,那木塊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減小,也不增加,運動方向也不發(fā)生變化,木塊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人類在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許多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類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幾個研究實例:①研究電流時,把電流比作水流;②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③ 研究光的傳播時,引入“光線”;④ 研究動能與速度的關(guān)系時,讓物體的質(zhì)量保持不變。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四沖程內(nèi)燃機工作時,哪個沖程將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

A.壓縮沖程           B.做功沖程             C.吸氣沖程            D.排氣沖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圖中,根據(jù)小磁針靜止時指向,在對應(yīng)位置標出通電螺線管N極和電源“+”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用棉線將銅棒ab懸掛于磁鐵N、S極之間,銅棒的兩端通過導(dǎo)線連接到靈敏電流表上.當銅棒向左運動時,電流表的指針將發(fā)生       ,寫出應(yīng)用該原理制成的一種設(shè)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