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轎車的車速和性能有了較大提升,某轎車如圖所示,它的質(zhì)量是1.6t,車輪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是0.08m2.求:(g取10N/kg)

(1)轎車的重力;

(2)它空載靜止時,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3)當(dāng)轎車靜止時某人用水平力推車未動,則推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當(dāng)轎車高速行駛時,轎車對水平地面的壓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轎車自身的重力.


(1)1.6×104N

   (2)2×105Pa

   (3)等于   小于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有一根均勻鐵棒,長為L,OA=L/4,重力G=600 N,為了不使這根鐵棒的B端下沉,所需外力F至少應(yīng)為________ N,若F的方向不變,微微抬起這根鐵棒的B端,所需外力F′應(yīng)為________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小麗同學(xué)利用一根吸管制作一個簡易密度計.

(1)為了讓飲料吸管能豎直的漂浮在液體中,應(yīng)在吸管的   ▲   (上端/下端)塞入一些銅絲作為配重,并用石蠟將吸管的下端封閉起來.若將它放入液體中后不能豎直漂浮,請?zhí)岢龈倪M做法   ▲  

(2)這根吸管豎直漂浮在不同液體中時,受到的浮力大小   ▲   (變大/變小/不變),液體的密度越大,它露出液面部分的長度   ▲   (越長/越短/不變).

(3)小麗想,如果在吸管上標(biāo)上相應(yīng)的密度刻度,不就能直接顯示所測液體密度的大小嗎?于是她決定對吸管進行刻度的標(biāo)定.在標(biāo)定刻度前,她先測出吸管在水中漂浮時浸入水中的深度H(如圖所示).若漂浮在密度為ρ的其他液體中,則浸入的深度為h,可推出h的表達式為   ▲   .(用ρ、ρ、H表示)根據(jù)以上表達式即可對不同液體的密度在吸管上進行標(biāo)定.下列四種刻度的標(biāo)示合理的是   ▲  

 


(4)為了使測量結(jié)果更準確,要使簡易密度計上兩條刻度線(如0.9、1.0)之間的距離大一些,可適當(dāng)   ▲   (增大/減小)配重,或換   ▲   (粗/細)一點的管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4年4月16日,韓國“歲月號”客輪在前往濟州島途中突然急轉(zhuǎn),由于貨物具有   ,裝載的貨物發(fā)生偏移,在韓國西南海域發(fā)生觸礁浸水事故而逐漸傾斜(如圖所示),最終海水灌滿船艙,客輪的重力   (填“大于”或“小于”)所受浮力而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甲所示,是小華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


(1)裝置中使用定滑輪是利用它能夠 的特點.

(2)若不計摩擦,當(dāng)左、右兩盤中的砝碼質(zhì)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時,桌面上的小車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此時小車受到 對平衡力的作用.

(3)小車處于靜止后,保持F1F2的大小不變,將小車扭轉(zhuǎn)到如圖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發(fā)現(xiàn)小車不能靜止.這一步驟說明一對平衡力,要滿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操作能使一個鐵塊的質(zhì)量發(fā)生變化的是( ▲ )

A.把它熔化成鐵水                B.磨掉鐵塊一個角

C.把它軋成薄鐵片                D.從地球運送到月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將物理書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力是一對平衡力的是( ▲ )

A.書受到的重力和書對桌面的壓力      B.書對地球的吸引力和書受到的重力

C.書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水平桌面上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彈簧測力計從圖示位置開始向上緩慢提升,其示數(shù)F 與上升的高度h之間的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試解答下列問題.(1)鉤碼所受的重力為  ▲ N.(2)當(dāng)h=4cm 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  ▲  N,桌面對鉤碼的支持力是  ▲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5•巴中)質(zhì)量為300g,體積為500cm3的木塊,木塊的密度為  kg/m3,放在足夠多的水中靜止時木塊處于  (選填“漂浮”“懸浮”或“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