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8.乙酰基二茂鐵常用作火箭燃料添加劑、汽油抗暴劑等,由二茂鐵合成乙;F的原理如圖III所示.已知乙酸酐易水解,乙醚的沸點為34.6℃,乙酰基二茂鐵的沸點為163℃,圖Ⅱ中的氧化鋁是一種擴散劑.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①:如圖Ⅰ所示,將1g二茂鐵與3mL乙酸酐加入干燥的三頸燒瓶中,在攪拌下慢慢滴加磷酸1mL,加熱回流5分鐘.
步驟②:將反應液倒入燒杯,加入10g碎冰,在攪拌下緩 慢滴加NaHCO3 溶液至燒杯中的酸性物質基本耗盡,置于冰水浴中15min.過濾,烘干,得到乙;F粗品.
步驟③:將粗品溶解在苯中,從圖Ⅱ裝置的分液漏斗中滴下,再用乙醚淋洗.
步驟④:將其中一段時間的淋洗液收集,并進行操作X,得到純凈的針狀晶體乙;F并回收乙醚.
(1)步驟①要求無水操作,原因是防止乙酸酐水解.
(2)步驟②中的過濾操作,除燒杯外還必須使用的屬于硅酸鹽材質的儀器是漏斗、玻璃棒.
(3)步驟②中不需要測定溶液的pH就可判斷燒杯中的酸性物質基本耗盡,依據的現象是滴加NaHCO3溶液至不再產生氣泡,必須緩慢滴加的理由是防止產生CO2速率太快,將液體沖出燒杯.
(4)步驟④中操作X的名稱是蒸餾.
(5)步驟③將粗產品中雜質分離所利用的原理是不同物質在擴散劑中擴散速率不同.
(6)為確定產品乙;F中是否含有雜質二乙;F(),可以使用的儀器分析方法是質譜法或核磁共振氫譜.

分析 (1)依據乙酸酐易水解分析;
(2)過濾操作,需用到燒杯、玻璃棒、漏斗等儀器;
(3)酸能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CO2氣體,故滴加NaHCO3溶液不再產生氣泡時可以說明溶液接近中性;緩慢滴加是防止反應速率太快;
(4)得到純凈的針狀晶體乙;F并回收乙醚,應進行蒸餾;
(5)不同物質在擴散劑中擴散的速率不同;
(6)可用質譜法或核磁共振氫譜確定有機物的結構.

解答 解:(1)由于乙酸酐極易水解,故合成過程中要求無水操作,防止乙酸酐水解;
故答案為:防止乙酸酐水解;
(2)過濾操作,需用到燒杯、玻璃棒、漏斗等儀器,則除燒杯外還必須使用的屬于硅酸鹽材質的儀器是玻璃棒、漏斗,
故答案為:玻璃棒、漏斗;
(3)酸能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CO2氣體,故滴加NaHCO3溶液不再產生氣泡時可以說明溶液接近中性;酸與碳酸氫鈉反應速率較快,緩慢滴加是防止產生CO2速率太快,將液體沖出燒杯;
故答案為:滴加NaHCO3溶液不再產生氣泡;防止產生CO2速率太快,將液體沖出燒杯;
(4)由于有機物之間的溶解性大,但沸點相差較大,所以X的操作名稱應該是蒸餾;
故答案為:蒸餾;
(5)不同物質在擴散劑中擴散的速率不同,故可以使用層析法進行分離,
故答案為:不同物質在擴散劑中擴散的速率不同;
(6)由于乙;F和二乙;F的結構不同,相對分子質量不同,但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團,所以可以使用的儀器分析方法是質譜法或核磁共振氫譜,
故答案為:質譜法或核磁共振氫譜.

點評 本題以乙;F的制備為載體考查化學基本實驗操作、儀器的選擇、物質的分離和提純以及有機物結構的鑒別,是高考中的常見考點和題型,難度中等.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Ⅰ.請回答:
(1)H2O2的電子式
(2)鎂燃燒不能用CO2滅火,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理由2Mg+CO2$\frac{\underline{\;點燃\;}}{\;}$C+2MgO.
(3)在AgCl沉淀中加入KBr溶液,白色沉淀轉化為淡黃色沉淀,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AgCl+Br-=AgBr+Cl-
(4)完成以下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
Ⅱ.化合物甲和NaAlH4都是重要的還原劑.一定條件下金屬鈉和H2反應生成甲.甲與水反應可產生H2,甲與AlCl3反應可得到NaAlH4.將4.80g甲加熱至完全分解,得到金屬鈉和2.24L(已折算成標準狀況)的H2
請推測并回答:
(1)甲的化學式NaH.
(2)甲與AlCl3反應得到NaAlH4的化學方程式4NaH+AlCl3=NaAlH4+3NaCl.
(3)NaAlH4與水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aAlH4+2H2O=NaAlO2+4H2↑.
(4)甲在無水條件下可作為某些鋼鐵制品的脫銹劑(鐵銹的成分表示為Fe2O3),脫銹過程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NaH+Fe2O3=2Fe+3NaOH.
(5)某同學認為:用惰性氣體趕盡反應體系中的空氣,將鐵和鹽酸反應后的氣體經濃硫酸干燥,再與金屬鈉反應,得到的固體物質即為純凈的甲;取該固體物質與水反應,若能產生H2,即可證明得到的甲一定是純凈的.
判斷該同學設想的制備和驗純方法的合理性并說明理由制備過程不合理,因為鹽酸易揮發(fā),氫氣中混有HCl,導致產物中有NaCl;
驗純方法不合理,如果有Na殘留,Na與水反應也產生氫氣,且沒有考慮混入的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在常溫下,對于pH=3的醋酸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醋酸溶液中,NH4+、Na+、SiO32-、C2O42-能大量共存
B.與Na2S2O3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S2O32-+2H+═S↓+SO2↑+H2O
C.常溫下,加水稀釋醋酸,$\frac{c(C{H}_{3}CO{O}^{-})}{c(C{H}_{3}COOH)•c(O{H}^{-})}$增大
D.該醋酸溶液中c(CH3COO-)<0.001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有機物G是一種具有可可香味的豆香型香料,適用于龍涎香香精中.其合成路線如圖所示(反應條件及副產品均已略去):

(1)在①-⑤的反應中,屬于消去反應的是④(填代號);A的高聚物廣泛應用于潤滑油中,其結構簡式為
(2)B中官能團的名稱為醛基;C的系統(tǒng)名稱是3-甲基-1-丁醇.
(3)E分子的同分異構體非常多,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只寫一種):
①有苯環(huán)無甲基可發(fā)生水解反應
②可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③遇FeCl3溶液顯紫色
(4)寫出反應⑤的化學反應方程式:(CH32CHCH2CH2OH+$→_{△}^{濃硫酸}$+H2O.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D.
A.A分子核磁共振氫譜有3個吸收峰,且峰面積之比為3:3:2
B.D分子的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C.與NaOH溶液反應,1molE最多消耗NaOH 2mol
D.1molF完全燃燒最多耗氧氣1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俗稱“一滴香”的有毒物質被人食用后會損傷肝臟,還能致癌.“一滴香”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mol該有機物最多能與2molH2發(fā)生加成反應
B.該有機物能發(fā)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應
C.該有機物的分子式為C7H6O3
D.該有機物的一種芳香族同分異構體能發(fā)生銀鏡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由一種陽離子和兩種酸根離子組成的鹽稱混鹽.下列關于混鹽Na4S2O3的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  )
A.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變紅,說明該混鹽水溶液呈堿性
B.向該混鹽中加入稀H2SO4可以產生使品紅褪色的氣體
C.該混鹽在酸性條件下可以產生淡黃色渾濁
D.用玻璃棒蘸取該混鹽溶液灼燒,火焰呈黃色,說明溶液中含有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oerner早在1989年就利用吸收光譜在4K溫度條件下觀察到了單個并五苯的熒光信號,該項工作被稱為里程碑式的貢獻.并五苯一氯取代物數目為( 。
A.4B.6C.7D.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黃銅礦是工業(yè)煉銅的主要原料,其主要成分為CuFeS2,現有一種天然黃銅礦(含SiO2),為了測定該黃銅礦的純度,某同學設計了如圖1實驗:

現稱取研細的黃銅礦樣品1.84g,在空氣存在下進行煅燒,生成Cu、Fe3O4和SO2氣體,實驗后取d中溶液的$\frac{1}{10}$置于錐形瓶中,用0.05mol/L標準碘溶液進行滴定,消耗標準溶液20mL.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將樣品研細后再反應,其目的是增大接觸面積,使原料充分反應、加快反應速率.
(2)裝置a和c的作用分別是_bd和e(填標號,可以多選).
a.除去SO2氣體  b.除去空氣中的水蒸氣          c.有利于氣體混合
d.有利于觀察空氣流速         e.除去反應后多余的氧氣
(3)上述反應結束后,仍需通一段時間的空氣,其目的是使反應生成的SO2全部進入d裝置中,使結果精確.
(4)通過計算可知,該黃銅礦的純度為50%.
(5)若用如圖2裝置替代上述實驗裝置d,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目的是②(填序號).

(6)若將原裝置d中的試液改為Ba(OH)2,測得的黃銅礦純度會產生誤差,假設實驗操作均正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空氣中的CO2與Ba(OH)2反應生成BaCO3沉淀或BaSO3被氧化成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下列區(qū)分苯和己烯的試驗方法和判斷正確的是( 。
A.分別點燃,無黑煙生成的是苯
B.分別加入溴水振蕩,靜置后分層,橙黃色消失的是己烯
C.分別加入溴的CCl4,靜置后分層,上下兩層均為無色的是已烯
D.分別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蕩,紫色消失的是己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