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麥是常見的糧食作物之一,某研究小組測定種子在不同發(fā)育時期中相關物質干重的百分含量,結果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1)據(jù)圖可知成熟的小麥種子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___________。與小麥種子相比,在種植花生種子時,應該淺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據(jù)圖分析,在6~20天內小麥種子中淀粉含量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定量測定之前,進行了還原性糖含量變化的預測實驗,請?zhí)畛鋵嶒炘,完成實驗步驟,并寫出初步的實驗結論。
實驗原理:___________,顏色深淺與還原性糖含量成正比。
實驗步驟:
①取三份等量的分別發(fā)育6、12、20天的小麥種子,各加入適量蒸餾水,研碎、提取、定容后離心得到還原性糖制備液;
②取3支試管,編號1、2、3,分別加入等量的上述還原性糖制備液;
③在上述試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將三只試管水浴加熱50~65℃,觀察顏色變化。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淀粉 花生種子中脂肪含量高,脂肪中氧的含量低,碳氫含量高,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氣多 還原糖轉化成淀粉 還原性糖與斐林試劑在水浴加熱條件下產(chǎn)生磚紅色沉淀 等量的現(xiàn)配制的斐林試劑 在測定的時間范圍內,隨著小麥種子發(fā)育時間的延長,還原性糖含量逐漸減少
【解析】
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曲線圖表示種子在不同發(fā)育時期中相關物質千重的百分含量,分析圖中曲線可看出:淀粉含量上升,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還原糖含量下降,40d時降為0,蛋白質含量總體保持平穩(wěn),后期略有上升。檢測還原糖需要用斐林試劑,現(xiàn)配現(xiàn)用且需水浴加熱。
(1)成熟的小麥種子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淀粉;花生種子脂肪含量高,脂肪中氧的含量低,碳氫含量高,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氣多,所以應該淺種。
(2)從圖中看出6~20天內小麥種子中還原糖的含量在降低,淀粉含量上升,所以可以推測還原糖轉化為了淀粉。
(3)本實驗是檢測還原糖的含量,所以實驗原理是還原性糖與斐林試劑在水浴加熱條件下產(chǎn)生磚紅色沉淀,且顏色深淺與還原性糖含量成正比。
③要鑒定還原糖,需要在上述的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現(xiàn)配制的斐林試劑。
④從圖中看出隨著種子發(fā)育時間的增加,還原糖的含量逐漸降低,所以3只試管中磚紅色沉淀1號最深,3號最淺,實驗結論:在測定的時間范圍內,隨著小麥種子發(fā)育時間的延長,還原性糖含量逐漸減少。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溫室栽培與露天栽培相結合,是果農提高收益的有效措施。
(1)某科研小組在溫室栽培某品種桃樹,探究不同光照強度對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期間分別于11時和15時打開和關閉通風口,結果如下圖,據(jù)圖回答
①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類囊體上,能夠____和利用光能。光反應階段生成的ATP、 NADPH參與在____(場所)中進行的C的____過程,該過程的產(chǎn)物可以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轉化成蔗糖和淀粉。
②上述實驗中,設置不同光照強度通過__________來實現(xiàn)。10時到11時的時間段內,限制各組光合速率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_______。17時,T2組葉肉細胞產(chǎn)生ATP的細胞器有____________。
(2)果農發(fā)現(xiàn)干旱較正常水的桃樹幼苗根系數(shù)量多且分布深。科研人員對干旱及干旱恢復后,桃樹幼苗光合產(chǎn)物分配進行了研究。將長勢一致的桃樹幼苗平均分成正常灌水、干旱、干旱恢復三組,只在幼苗枝條中部成熟時片給以CO2,檢測光合產(chǎn)物的分布如下圖。
①由圖可知,干旱處理后,14CO2供給葉的光合產(chǎn)物___減少,與幼葉和莖尖相比,細根獲得光合產(chǎn)物的量____,表明干旱處理的細根比幼葉和莖尖____。
②幼葉和莖尖干旱恢復供水后,_________。
③干旱后恢復供水,短期內細根的生長速度比對照組____。若要證明此推測,下列觀測指標選擇恰當?shù)氖?/span>___。
A.細根數(shù)量 B. 細根長度
C.根尖每個細胞DNA含量 D. 細胞周期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進行了“探究IAA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并驗證生長素的兩重性”實驗。下圖為某花卉植物扦插枝條經(jīng)不同濃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結果(新生根粗細相近),對照組為不加IAA的清水。請分析回答:
(1)生長素在芽、幼葉、幼根中的運輸屬于極性運輸,這種運輸?shù)姆较蚴?/span>________,通常選擇_______枝條作為該實驗的材料。
(2)四組實驗中,誘導莖細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的IAA濃度為______,濃度為500mg/L的IAA對生根具有________(填“抑制”或“促進”)作用,實驗結果說明該實驗小組未進行________。
(3)實驗中不同濃度的IAA浸泡時最好在具有一定濕度遮陰的室內原因為________,若要繼續(xù)探究生長素促進幼根生長的機理,可取幼根生長旺盛處作________(填“橫切”或“縱切”)制成裝片,用顯微鏡觀察、測量細胞、比較得出結論。具有與其相似機理的另一種植物激素為________。
(4)該實驗在秋季完成,植株培育過程中部分葉片發(fā)黃脫落,從激素調節(jié)的角度看,原因可能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人體內某激素進行調節(jié)的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中的信號分子的受體在細胞膜上
B.該激素與相應受體結合后形成的復合體,穿過核孔并作用于核內DNA
C.該激素能影響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從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
D.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不都是通過此種方式進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對其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在a中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的轉變,信息傳遞需要消耗能量
B.①中內容物釋放至②中主要依賴于突觸前膜的流動性
C.②處的液體為組織液,含有能被③特異性識別的物質
D.突觸釋放的神經(jīng)遞質,只能作用于神經(jīng)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是一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示意圖;圖乙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鼠攝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圖(圖中a~e代表過程,A~C代表能量)。請據(jù)圖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_________(用甲圖中字母回答)。
(2)狼能夠依據(jù)鼠留下的氣味去捕食,鼠同樣也能夠依據(jù)狼的氣味或行為躲避獵捕,其中的氣味屬于________信息,說明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圖乙中B的含義為____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除圖中所示去路外,還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生態(tài)學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論”,食性廣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真核細胞的細胞膜亞顯微結構示意圖,①~③表示物質。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①是糖蛋白B.②是蛋白質分子
C.②③在細胞膜上都是靜止的D.③是磷脂雙分子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羊的毛色受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觀察下面羊的毛色(白毛和黑毛)遺傳示意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這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是白毛
B. 圖中三只黑羊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圖中四只白羊的基因型一定不同
D. Ⅲ2與一只黑羊交配再生一只黑羊的概率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面的實驗裝置圖(圖甲)和果酒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簡圖(圖乙)回答問題:
(1)制作果酒時可選用圖甲 的裝置。為適當提高果酒的生產(chǎn)速率,進氣口應___________;排氣口要通過一個長而彎曲的膠管與瓶身相連,這樣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乙為櫻桃果酒生產(chǎn)工藝流程簡圖,為了使酵母菌快速繁殖,應將裝置先放置在______℃條件中。櫻桃榨汁前需要除去果柄,此操作是在沖洗之________(填前或后)進行的。櫻桃酒呈現(xiàn)紅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櫻桃果酒制作是否成功,發(fā)酵后可在酸性條件下用________溶液來鑒定。在酒精發(fā)酵旺盛時,醋酸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將果汁中的糖發(fā)酵成醋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