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甲組-上清液-b | B. | 乙組-沉淀物-d | C. | 甲組-沉淀物-c | D. | 乙組-上清液-a |
分析 1、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zhì).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溫時間過短,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nèi),經(jīng)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xiàn)放射性.
b.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nèi)增殖后釋放子代,經(jīng)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zhì)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現(xiàn)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 解:(1)甲組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而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蛋白質(zhì)外殼沒有進入細菌內(nèi),經(jīng)過攪拌離心后,蛋白質(zhì)外殼分布在上清液中,且放射性強度與保溫時間長短沒有關(guān)系,對應(yīng)于曲線c.
(2)乙組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而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內(nèi),經(jīng)過攪拌離心后,DNA隨著細菌分布在沉淀物質(zhì).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nèi)增殖后釋放子代,經(jīng)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這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含量降低,對應(yīng)于曲線d.
故選:B.
點評 本題結(jié)合圖解,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方法、實驗過程及實驗現(xiàn)象等,能結(jié)合所學(xué)的知識準確答題,屬于考綱理解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甲、乙所代表的物質(zhì)運輸方式?jīng)]有共同點 | |
B. | 圖乙的物質(zhì)運輸方式也可以逆濃度梯度進行 | |
C. | 圖乙所示的細胞可能是紅細胞 | |
D. | 嬰幼兒腸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過程可用圖乙中的跨膜運輸方式表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利用麥芽糖、淀粉、淀粉酶、碘液,驗證酶的專一性 | |
B. | 利用H2O2、H2O,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 |
C. | 脂肪酶、稀釋蛋清、緩沖液,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 |
D. | 利用H2O2、新鮮肝臟研磨液、FeCl3,驗證酶的高效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母親.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異常 | B. | 母親,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異常 | ||
C. | 父親.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異常 | D. | 父親,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異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人體細胞內(nèi),a共有4種 | |
B. | 甲流病毒與細胞中某種細胞器在組成成分上可能相同 | |
C. | b的種類、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決定了丙的多樣性 | |
D. | 在某人的神經(jīng)細胞和肝細胞中,甲、乙、丙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