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8.下列關于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效應T細胞能識別抗原并能產生淋巴因子
B.效應B細胞能識別抗原并能產生抗體;產生漿細胞,一定需要T細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過敏反應是免疫功能過弱導致的
D.B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發(fā)育而成

分析 1、淋巴因子是細胞因子的一類,由活化的淋巴細胞產生的激素樣的多肽物質,不具有抗體的結構也不能與抗原結合.不同的淋巴因子能表現(xiàn)多種生物學活性,可作用于相應的靶細胞,使靶細胞發(fā)生特性或功能的變化.
2、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具體過程:

解答 解:A、在細胞免疫中,效應T細胞能識別抗原并能產生淋巴因子,A正確;
B、效應B細胞不能識別抗原,但能產生抗體,B錯誤;
C、過敏反應是免疫功能過強導致的,C錯誤;
D、B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發(fā)育而成,T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發(fā)育而成,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識記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掌握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具體過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癌癥又稱為惡性腫瘤,是在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細胞生長與增殖的調控發(fā)生嚴重紊亂的結果.閱讀下列有關細胞癌變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1: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將蘇丹紅一號染料直接注射入小鼠膀胱后(小鼠正常體細胞有20對染色體),膀胱被誘發(fā)產生了癌癥.
資料2:當人體自身組織的正常細胞轉變?yōu)榘┘毎院螅毎さ谋砻鏁霈F(xiàn)一些不同于正常細胞的蛋白質,如肝癌細胞會產生甲胎蛋白,前列腺癌細胞會產生PSA,這些蛋白質會激活人體的免疫細胞引起免疫應答,使癌細胞裂解.
(1)蘇丹紅一號染料屬于化學致癌因子,它可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改變,從而使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細胞,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將會減少.
(2)A圖為小鼠膀胱癌細胞的一個細胞周期(G1、S、G2組成了分裂間期,M為分裂期)中的細胞核內DNA含量的變化曲線,B圖表示處于-個細胞周期中各個時期細胞數(shù)目變化.

①從A圖可知,癌細胞的分裂方式是有絲分裂.B圖中的DNA含量為2C-4C之間的細胞,處在A圖中的S期.G2期的細胞中有染色單體80條,有染色體40條.
②二氯甲二乙胺是一種常用的化療藥物,能夠阻止參與DNA分子復制的酶與DNA的相互作用,用二氯甲二乙胺處理后,B圖中DNA含量為2C的細胞數(shù)目會增加.若用秋水仙素處理植物的幼根,B圖中DNA含量為4C的細胞數(shù)目會增加.
③細胞周期中,完成各期所需時間的計算公式是t=T×n/N(T為一個細胞周期所需的時間,N為取樣的總細胞數(shù),n是各期的細胞數(shù)),根據(jù)圖示與公式,S期細胞數(shù)是2千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時,細胞多數(shù)區(qū)域呈綠色
B.用重鉻酸鉀檢驗發(fā)酵液中是否有酒精生成時,直接將2 mL重鉻酸鉀倒入發(fā)酵液中
C.在模擬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shù)年P系時,瓊脂塊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是自變量,NaOH擴散速度是因變量
D.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可用健那綠染色,使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請分析回答:

(1)在“流動鑲嵌模型”中,構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①磷脂雙分子層(填數(shù)字和文字),由于蛋白質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結構表現(xiàn)出不對稱性.
(2)細胞識別與圖甲中的化學成分2和4(填數(shù)字)有關.同一生物的不同組織細胞的膜轉運蛋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用熒光抗體標記的人--鼠細胞融合的實驗過程及結果如圖乙所示.此實驗結果直接證明了細胞膜中的蛋白質分子是可以運動的,由此能較好地解釋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結構特點.
(4)圖表示三種生物膜結構及其發(fā)生的部分生理過程. 請回答:

圖中圖1、圖3這兩種生物膜的名稱分別是線粒體內膜、類囊體膜.
圖中的蛋白質復合體都具有H+載體(或H+的載體蛋白)和ATP合成酶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研究者為了研究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過程,選用大鼠的神經組織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見表.
實驗
組號
處理微電極刺激突觸前神經元測得動作電位(mV)室溫,0.5ms后測得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mV)
未加河豚毒素(對照)7575
浸潤 在河豚毒素中5min后6565
10min后5025
15min后400
(1)室溫下,微電極刺激突觸前神經元測得動作電位0.5ms后,才能測到突觸后神經元的動作電位,這被稱為“興奮的延遲”,延遲的原因之一是突觸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釋放神經遞質,該物質被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識別.
(2)已知河豚毒素對于突觸后膜識別信息分子的敏感性無影響,從Ⅱ、Ⅲ、Ⅳ組推斷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降低應該是作用于突觸后膜的乙酰膽堿(或神經遞質)數(shù)量減少 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對神經興奮的傳遞起抑制作用.從Ⅱ、Ⅲ、IV組室溫0.5ms后測得結果連續(xù)分析突觸后膜外側電位變化為由負電位逐漸變成正電位.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開發(fā)藥物,可作AC(填字母).
A、麻醉劑        B、興奮劑         C、抗肌肉痙攣劑
(4)突觸蛋白在海馬區(qū)的密度和分布可間接反映突觸的數(shù)量和分布情況.有實驗表明,水迷宮訓練后大鼠海馬區(qū)突觸蛋白合成明顯增強,大鼠學習記憶受損后突觸蛋白合成水平下降.由此推測,長期記憶可能與新的突觸的建立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遼寧省高三上10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紅眼(R)雌果蠅和白眼(r)雄果蠅交配,F(xiàn)1代全是紅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紅眼雌果蠅121頭,紅眼雄果蠅60頭,白眼雌果蠅0頭,白眼雄果蠅59頭。則F2代卵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

A.卵細胞:R∶r=3∶1 精子:R∶r=1∶1

B.卵細胞:R∶r=3∶1 精子:R∶r=3∶1

C.卵細胞:R∶r=1∶1 精子:R∶r=1∶1

D.卵細胞:R∶r=1∶1 精子:R∶r=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圖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攝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變化曲線.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曲線乙為正常人的,曲線甲為糖尿病患者的.
(2)造成AB段血糖升高的生理活動可能是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該過程主要發(fā)生在小腸中.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是主動運輸.
(3)在乙的血糖濃度變化中,實現(xiàn)BC段的主要代謝途徑為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轉化為脂肪等.能夠促進BC過程進行的激素是胰島素.
(4)曲線CD段表示乙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的血糖濃度,此時維持血糖濃度相對穩(wěn)定的代謝途徑主要是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
(5)當血糖濃度高于180mg/dl 時,部分葡萄糖隨尿液排出體外.該過程影響腎臟對水的重吸收從而導致尿量增多,此時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試劑試劑,經加熱后尿液顏色呈磚紅色.
(6)在BC段,血糖濃度下降后,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此種調節(jié)方式稱為反饋調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蘋果果肉細胞進行無氧呼吸,葉肉細胞進行有氧呼吸.若兩種呼吸作用產生了32mol的CO2,且消耗的葡萄糖相等,則共分解了多少摩爾的葡萄糖( 。
A.6B.10C.8D.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為人體部分免疫過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屬于非特異性免疫.
(2)A、B的名稱分別是效應T細胞、抗體.
(3)當抗原初次侵入人體后,人體主要是通過③⑦(填編號)過程發(fā)揮體液免疫作用.
(4)為了預防疾病,我們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當于免疫反應中的抗原,引起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來預防疾。
(5)免疫功能過強過弱都不好,下列是由于免疫功能過強而引起的疾病有ABD.
A.花粉過敏  B.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C.艾滋病    D.風濕性心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