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如圖為某細菌mRNA與對應的翻譯產(chǎn)物示意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一分子mRNA有一個游離磷酸基團,其它磷酸基團均與兩個核糖相連
B.mRNA上的AUG是翻譯的起始密碼,它是由基因中的啟動子轉錄形成
C.一個mRNA有多個起始密碼,所以一個mRNA可翻譯成多種蛋白質
D.在該mRNA合成的過程中,核糖體就可以與之結合并開始翻譯過程

分析 據(jù)圖分析,信使RNA上有有三個起始密碼子(AUG),與核糖體結合翻譯形成3種蛋白質.

解答 解:A、一分子mRNA中磷酸和核糖交替連接,則起始密端有一個游離磷酸基團,其它磷酸基團均與兩個核糖相連,A正確;
B、轉錄開始時,RNA聚合酶必須與基因上的啟動子結合,起始密碼子在mRNA上,是由基因中模板鏈轉錄形成的,不一定在啟動子上,B錯誤;
C、據(jù)圖分析,一個mRNA有多個起始密碼,所以一個mRNA可翻譯成多種蛋白質,C正確;
D、細菌屬于原核細胞,沒有核膜包圍的細胞核,則mRNA合成的過程中,核糖體就可以與之結合并開始翻譯過程,即邊轉錄邊翻譯,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要求考生識記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場所、條件及產(chǎn)物等基礎知識,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某植株F1自交后代花色發(fā)生性狀分離,下列不是其原因的是( 。
A.F1能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配子
B.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C.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發(fā)生了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
D.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中試劑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解離液中的鹽酸為龍膽紫染色提供酸性條件
B.雙縮脲試劑中的NaOH為CuSO4與蛋白質的反應創(chuàng)造堿性條件
C.鹽酸水解口腔上皮細胞可改變膜的通透性,利于健那綠進入細胞
D.濃硫酸為溴麝香草酚藍與酒精的顯色反應創(chuàng)造酸性環(huán)境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傳統(tǒng)方法利用大麥芽生產(chǎn)啤酒,實質是利用其中的α-淀粉酶.用含有赤霉素的溫水處理大麥,可加快大麥種子產(chǎn)生α-淀粉酶.下列有關分析與推測,不合理的是( 。
A.處理過的種子細胞內α-淀粉酶基因轉錄的mRNA量可能增多
B.該處理能使種子內非糖物質轉化為淀粉的速率加快
C.處理過的種子堆內升溫加快是細胞呼吸加強引起的
D.處理后大麥胚細胞的細胞周期變短,說明赤霉素有促進細胞分裂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如圖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間,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
(1)圖中表示猞猁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是乙曲線.猞猁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2)雪兔的數(shù)量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急劇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可食的食物增加和猞猁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
(3)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期間,從圖中任意一時段可看出,雪兔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早于(填“早于”或“晚于”)猞猁種群K值的出現(xiàn)(注: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
(4)在研究能量流動時,可通過標志重捕法調査雪兔的種群密度.在2k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并標記50只雪兔并放生,第二次捕獲20只,其中有標記的10只.該種群密度是50只/km2.猞猁和雪都是恒溫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極少量用于自身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其余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5)所謂“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包括AD.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體弱或年幼的個體
B.捕食者多數(shù)在個體數(shù)量較小的種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選擇個體體積較大的獵物
D.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巴西紅耳龜是我國入侵物種之一.在其原產(chǎn)地由于有鷺鷥、浣熊等眾多野生天敵獵取龜卵、幼龜,巴西紅耳龜數(shù)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調查某湖泊中巴西紅耳龜?shù)姆N群密度可以采用標志重捕法
B.在原產(chǎn)地,龜卵、幼龜被天敵獵取導致巴西紅耳龜年齡組成為衰退型
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敵,巴西紅耳龜在我國將一直呈“J”型增長
D.在巴西紅耳龜種群數(shù)量達到K/2時防治,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當某些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分子難與模板鏈分離時,會形成RNA-DNA雜交體,這時非模板鏈、RNA-DNA雜交體共同構成R環(huán)結構.研究表明R環(huán)結構會影響DNA復制、轉錄和基因的穩(wěn)定性等.如圖是原核細胞DNA復制及轉錄相關過程的示意圖.分析回答:

(1)酶C是RNA聚合酶.與酶A相比,酶C除能催化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外,還能催化氫鍵斷裂.
(2)R環(huán)結構通常出現(xiàn)在DNA非轉錄模板鏈上含較多堿基G的片段,R環(huán)中含有堿基G的核苷酸有鳥嘌呤脫氧核苷酸和鳥嘌呤核糖核苷酸,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環(huán)的原因是模板鏈與mRNA之間形成的氫鍵比例高,mRNA不易脫離模板鏈.對這些基因而言,R環(huán)的是否出現(xiàn)可作為基因是否轉錄(或表達)的判斷依據(jù).
(3)研究發(fā)現(xiàn)原核細胞DNA復制速率和轉錄速率相差很大.當DNA復制和基因轉錄同向而行時,如果轉錄形成R環(huán),則DNA復制會被迫停止,這是由于R環(huán)阻礙解旋酶(酶B)的移動.R環(huán)的形成會降低DNA的穩(wěn)定性,如非模板鏈上胞嘧啶轉化為尿嘧啶,經(jīng)2次DNA復制后開始產(chǎn)生堿基對C-G替換為T-A的突變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chǎn)人胰島素的操作過程示意圖,請據(jù)圖作答:

(1)過程①不能利用人的肝臟細胞來完成,原因是肝臟細胞中的胰島素基因不表達(轉錄).
(2)過程②稱為反轉錄(逆轉錄),可以用二苯胺(試劑)檢驗該過程產(chǎn)物的化學本質.
(3)在體外得到大量DNA的PCR技術,與體內DNA復制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溫度環(huán)境的要求不同.PCR中首先用95℃高溫處理,目的是使DNA解旋(兩條鏈解開螺旋),而這一過程在細胞內是通過解旋酶實現(xiàn)的.PCR過程中的引物實質是單鏈DNA.
(4)⑦過程要用到DNA連接酶從而形成重組分子,為使⑧過程更易進行,應用Ca2+處理大腸桿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湖南湘潭縣一中、岳陽縣一中聯(lián)考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某研究所對一個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了幾年的跟蹤調查.如圖表示某種魚遷入

此生態(tài)系統(tǒng)后的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1)調查某種魚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t4時期后,種群數(shù)量 ,其主要原因是

(3)若在t4時,種群數(shù)量為K,為了保護這種魚類資源不被破壞,以便持續(xù)地獲得最大捕魚量,應使這種魚的種群數(shù)量保持在 水平,因為此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