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在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中,利用植物病毒復制酶基因是一種常見的方法,某實驗小組將蕪菁花葉病毒復制酶(TuMV-Nib)反義基因導入大白菜中,經檢測表明TuMV-Nib不僅整合到大白菜的染色體中,還獲得表達,而且轉基因植株的接種測試表明轉基因植株具有明顯的抗病性.TuMV-Nib反義基因的作用過程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大量擴展TuMV-Nib反義基因常用的技術為PCR,該技術需要加入的原料是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利用該技術擴增目的基因時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知道該基因的全部堿基序列.
(2)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常用方法是農桿菌轉化法,該方法常將目的基因導入Ti質粒的T-DNA分子中,其原因是T-DNA能主動轉移并整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的DNA分子中.分析圖示可知,TuMV-Nib反義基因主要通過影響圖中的②(填序號)過程,影響TuMV-Nib基因的表達.
(3)對已經被病毒感染的植株,可選取該植株的莖尖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脫毒苗,利用莖尖作為材料的原因是莖尖很少或不會被病毒感染.

分析 分析題圖:圖中①為轉錄過程,②為翻譯過程;反義mRNA可以與mRNA互補配對形成雜交分子,這樣會阻礙基因表達的翻譯過程.

解答 解:(1)PCR技術可在體外大量擴增目的基因;該技術需要加入的原料是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利用該技術擴增目的基因時,只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于合成一對引物即可,不需要知道該基因的全部堿基序列.
(2)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常用農桿菌轉化法.農桿菌中的Ti質粒上的T-DNA可轉移至受體細胞,并且整合到受體細胞染色體的DNA上,根據農桿菌的這一特點,如果將目的基因插入到Ti質粒的T-DNA上,通過農桿菌的轉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的DNA上.分析圖示可知,TuMV-Nib反義基因轉錄形成的反義mRNA可與mRNA形成雜交分子,影響TuMV-Nib基因表達的②翻譯過程.
(3)對已經被病毒感染的植株,可選取該植株的莖尖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脫毒苗,利用莖尖作為材料的原因是莖尖很少或不會被病毒感染.
故答案為:
(1)PCR    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或dATP、dTTP、dCTP、dGTP)   不需要
(2)農桿菌轉化法     T-DNA能主動轉移并整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的DNA分子中   ②
(3)植物組織培養(yǎng)     莖尖很少或不會被病毒感染

點評 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驟,掌握各操作步驟中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識記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相關應用,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酵母菌是研究細胞呼吸常用的實驗材料.請分析回答:
(1)酵母菌與乳酸菌相比,在細胞結構上的最主要區(qū)別是成形細胞核.
(2)酵母菌有氧呼吸過程中[H]在線粒體內膜處與氧結合生成水,生成物水中的氫來自反應物中的葡萄糖和水.適宜溫度下,在錐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密封(如圖1),圖2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實驗結果的是②③.

(3)某研究小組利用如圖3所示裝置進行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研究.圖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來讀取液面的高度(假設水壓對氣體體積變化的影響忽略不計).
實驗步驟:
a.將10mL酵母菌培養(yǎng)液和10mL加熱煮沸后冷卻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分別加入甲、乙兩個燒杯中.
b.將甲、乙兩個燒杯分別放入氣密性完好的兩個氣球中,排盡空氣后分別向兩個氣球內注入等量且適量的氧氣,扎緊氣球保持密閉狀態(tài),再分別放入如圖所示實驗裝置中.
c.兩組裝置均放入20℃恒溫水浴中.從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溫水,調節(jié)刻度玻璃管液面至起始刻度.
d.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分析:
①該實驗的自變量是酵母菌是否煮沸,
因變量是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②實驗剛開始的短時間內,兩組裝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分別是:甲中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和產生的CO2相等,氣球體積不變;乙中酵母菌死亡,不能進行細胞呼吸.
③一段時間后,裝有甲燒杯的裝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原因是甲中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CO2使氣球體積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草原中跳蝻種群密度的調查適合用樣方法
B.用紙層析法分離色素時,若濾液細線畫得過粗可能會導致色素帶出現(xiàn)重疊
C.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培養(yǎng)酵母菌時,必須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
D.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和紅細胞釋放血紅蛋白所依據的原理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入侵物種會對當地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產生災難性影響.某課外探究小組的同學在一塊荒地中,對某種入侵植物和幾種本地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xù)五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表所示:(單位:株/m2
植物
年份
A植物B植物C植物D植物E植物
2003年10.03.00.33.0’3.2
2004年9.22.10.62.02.8
2005年8.01.11.10.41.7
2006年6.80.31.501.3
2007年5.50.12.3O0.5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在所調查的A~E五種植物中,你認為入侵物種是C,請在如圖給出的坐標中繪出該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曲線.

(2)通過調查分析知道,入侵種群在原產地時,AA個體為24%,aa個體為4%;侵入該地區(qū)后,Aa個體為48%,aa個體為16%.則與原產地相比,該物種在入侵后A基因的基因頻率不變 (填增大、減小、不變).
(3)在所調查的A~E五種植物中,最可能構成的種間關系是競爭.
(4)該課外探究小組的同學在學校實驗田中劃出了5塊面積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區(qū)域,分別種植了數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區(qū)域內的植株分布是均勻的,待成熟后,統(tǒng)計數據如表.
區(qū)域號1號2號3號4號5號
區(qū)域植株數20406080100
莢果數,植株數8.36.83.92.72.1
每個莢果中種子數6.05.96.25.96.0
①請用生態(tài)學原理,簡要解釋各組大豆莢果數與植株數的比值變化的原因種植密度大,種內斗爭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資源(如水分、光、礦質養(yǎng)料等)少,導致隨植株數增加,每棵植株的莢果數下降
②通過對表中數據分析,你能得出的結論是大豆的種植密度上升對每個莢果中種子數目基本沒有影響,但每棵植株所結的種子總數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科學家從礦區(qū)硫化礦酸性坑水中分離出一種嗜酸細菌,該菌在有機物充足時,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長,在缺乏有機物時,可利用單質硫氧化產生的能量將C02固定成自身的有機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細菌吸收現(xiàn)成有機物的過程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
B.在富含有機物的酸性廢水中該菌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
C.該細菌能將CO2轉化為有機物是由于細胞中含有某些光合色素
D.礦區(qū)中的化學誘變因子可導致該菌發(fā)生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湖泊發(fā)生的演替過程可經歷從湖泊到沼澤、濕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幾個階段.請回答:
(1)隨著演替的進行,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逐步提高.
(2)森林發(fā)生蟲害時,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填功能)原理,播放結群信號引來食蟲鳥類,控制有害昆蟲種群數量.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能為動物創(chuàng)造食物和棲息場所條件,使動物具有相應的分層現(xiàn)象.
(3)若人類進行圍湖造田活動,該活動往往會影響湖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下列有關艾滋病的敘述錯誤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體時,機體有針對HIV的抗體產生
B.HIV侵入人體后與T細胞相結合,破壞T細胞
C.15N標記的普通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HIV,HIV的蛋白質和RNA中均可出現(xiàn)放射性
D.RNA逆轉錄形成DNA的一條鏈時,有3種堿基互補配對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普通番茄細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細胞產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該酶能破壞細胞壁,使番茄軟化,不耐貯藏.科學家將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導入番茄細胞,培育出了抗軟化、保鮮時間長的轉基因番茄.如圖為操作流程圖,據圖回答問題.

(1)實驗中的目的基因是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培育抗軟化番茄,應先將該基因進行擴增.過程是:目的基因受熱解鏈,引物與相應單鏈結合,在熱穩(wěn)定DNA聚合酶(Taq酶)的作用下沿相反方向延伸.該過程在PCR擴增儀中完成.
(2)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必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連接酶.
(3)圖中步驟①→②使用的生物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這種技術可保留番茄植株抗軟化、保鮮時間長的優(yōu)良性狀,其原因是該過程屬于無性繁殖,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4)根據圖中,轉基因番茄細胞中的信息傳遞過程,分析轉基因番茄抗軟化的原因:由于mRNA1和mRNA2結合,阻礙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翻譯過程,最終使得番茄獲得抗軟化的性狀.
(5)若為避免該外源基因通過花粉傳播進入其他植物,應將目的基因導入細胞質(填“細胞核”或“細胞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二上學期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穩(wěn)態(tài)生理意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穩(wěn)態(tài)有利于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

B.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C.當穩(wěn)態(tài)遭到破壞時,可導致疾病發(fā)生

D.當血液的成分穩(wěn)定時,人一定不會發(fā)生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