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3.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是由于細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異常引起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升高所致.對某人群進行調查,結果如表.
LDLR基因患病情況
隱性純合子正常正常
雜合子正常、缺陷輕度
顯性純合子缺陷重度
已知LDLR基因位于第19號染色體上,將正;蚺c缺陷基因進行比較,發(fā)現只有第1747和第1773位脫氧核苷酸不同.兩種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比較如下圖(字母代表氨基酸,虛線處正常與異常LDLR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請回答下列問題:
DNA單鏈----------1747-----------------------1773-----------
正常LDLR----------M---------------------------E------------
異常LDLR----------N---------------------------E------------
(1)FH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
(2)據圖推測,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第1747位脫氧核苷酸發(fā)生替換(或基因突變),最終導致LDLR結構異常,這反映了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而控制性狀.
(3)某男子患輕度FH,在正常情況下該男子細胞中最多有2個LDLR缺陷基因,若他與一患輕度FH的女子結婚,后代患病概率為$\frac{3}{4}$,可通過產前診斷(或基因診斷)方法確診胎兒是否患FH癥.

分析 根據題意和圖表分析可知:該題的知識點是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基因突變對生物性狀的影響,人類遺傳病的類型的判斷,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和應用,人類遺傳病的概率計算方法,先梳理相關知識點,然后結合題干信息進行解答.

解答 解:(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高膽固醇血癥只有隱性純合子不患病,雜合子和顯性純合子都患病,因此顯性遺傳病,由于致病基因位于19號染色體上,不位于性染色體上,因此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2)分析題圖可知,與正常人相比,高膽固醇血癥相關的蛋白質中的一個氨基酸M被N替代,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第1747核苷酸發(fā)生了替換,最終導致LDLR結構異常;這體現了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3)由題意知,患有輕度FH的個體是雜合子,因此該輕度FH患者的男子體細胞中含有一個致病基因,細胞分裂過程中基因隨染色體復制而復制,該基因最多是2個;根據題意可知,患輕度FH的個體基因型均為雜合子,用Aa表示,因此若他(Aa)與一患輕度FH的女子(Aa)結婚,后代基因型為$\frac{1}{4}$AA(患。$\frac{1}{2}$Aa(患。、$\frac{1}{4}$aa,患病概率為$\frac{3}{4}$,可通過產前診斷(或基因診斷)方法確診胎兒是否患FH癥.
故答案為:
(1)常染色體顯性
(2)第1747位脫氧核苷酸發(fā)生替換(或基因突變)     蛋白質的結構
(3)2       $\frac{3}{4}$       產前診斷(或基因診斷)

點評 本題屬于信息提取類試題,考查了遺傳病的判斷、基因突變以及分離定律的應用等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能夠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的能力并應用相關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判斷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某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除浮游植物外,還有下述各種動物,在它們組成的食物鏈中屬于第四營養(yǎng)級的生物是( 。
A.鳙魚B.湖鴨C.浮游動物D.禿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省高三上學期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黑藻葉片既可用于觀察葉綠體又可用于觀察質壁分離

B.葉綠體中的胡蘿卜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NaOH溶液在邊長不同的瓊脂塊中的擴散速度相同

D.制作洋蔥根尖裝片需保持細胞活性以便觀察有絲分裂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福建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遺傳系譜圖中,能確定為常染色體遺傳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福建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項應用中,主要利用細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貯存種子 ② 提倡慢跑 ③ 稻田定期排水

④糖漬、鹽漬食品

⑤用透氣的消毒紗布包扎傷口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請分析回答問題:
(1)在“流動鑲嵌模型”中,構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脂雙層(磷脂雙分子層),由于蛋白質的分布使生物膜的結構表現出不對稱性.
(2)用熒光抗體標記的人-鼠細胞融合的實驗過程及結果如圖1所示.此實驗結果直接證明了細胞膜中的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由此較好地解釋細胞膜結構上的流動性.
(3)科學家在研究線粒體結構和功能時發(fā)現,其外膜包含很多稱作“孔道蛋白”的整合蛋白,可允許某些離子和小分子順濃度梯度通過,物質的這種跨膜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體現了生物膜功能上的選擇透過性.若將線粒體的蛋白質提取出來,脫離膜結構的大部分蛋白質無法完成其生理功能,說明膜結構的完整性(分子在生物膜上的有序排列)是完成生命活動的基礎.
(4)如圖2為胰島β細胞結構模式圖(局部).胰島β細胞通過基因控制合成
并分泌胰島素,參與此過程的所有具膜的細胞結構有①③④⑤⑥(用圖中序號表示).胰島素以胞吐方式分泌出胰島β細胞后,作用于靶細胞,促進了靶細胞實現降低血糖的作用.
(5)以上事實主要體現了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統(tǒng)一及聯(liá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有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是根據生長素促進生長的酸生長理論繪制的一定濃度生長素促進植物細胞伸長生長的原理圖.請根據圖形所示內容,分析回答問題:

(1)圖中結構A的作用是將H+從細胞膜內運送到細胞壁(將H+出細胞/運輸H+).
(2)圖中表明,當生長素濃度由低升至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時,酶X所處環(huán)境溶液pH的變化是下降,被激活的酶X的直接作用是水解連接纖維素分子的多糖鏈,從而使細胞壁變得松弛,最終使細胞伸長.
(3)不能用圖中這種細胞作為觀察有絲分裂的材料,理由是細胞已高度分化,不能再進行有絲分裂.
(4)用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時間,圖中現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背光側更明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每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對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設計了以下實驗,并成功篩選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細菌(目的菌).培養(yǎng)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實驗步驟表格所示.請分析回答問題:
KH2PO41.4g
Na2HPO42.1g
MgSO4•7H2O0.2g
葡萄糖1g
尿素10g
瓊脂15g
將上述物質溶解后,用蒸餾水定容到1 000mL
(1)簡述土壤中可分解尿素的細菌的鑒定方法及原理:在以尿素為唯一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酚紅指示劑,細菌合成的脲酶將尿素分解為氨,pH升高,使指示劑變?yōu)榧t色.
(2)培養(yǎng)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篩選目的菌,這種培養(yǎng)基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
(3)“目的菌”生長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別來自培養(yǎng)基中的尿素和葡萄糖,實驗中需要振蕩培養(yǎng),原因是為目的菌提供氧氣.
(4)圖1是利用平板劃線法進行微生物接種,把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yǎng)基的表面.通常還可以稀釋涂布平板法 方法分離到一個細胞繁殖形成的菌落
(5)關于圖1的操作方法和結果,敘述正確的是ABCD.
A.操作時要將接種環(huán)放在火焰上灼燒滅菌
B.劃線操作須在火焰旁進行
C.多次劃線后培養(yǎng)才可以分離到一個細胞繁殖形成的菌落
D.在1、2、3、4、5區(qū)域中劃線前后都要對接種環(huán)滅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