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14670  114678  114684  114688  114694  114696  114700  114706  114708  114714  114720  114724  114726  114730  114736  114738  114744  114748  114750  114754  114756  114760  114762  114764  114765  114766  114768  114769  114770  114772  114774  114778  114780  114784  114786  114790  114796  114798  114804  114808  114810  114814  114820  114826  114828  114834  114838  114840  114846  114850  114856  114864  170175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DNA和RNA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核苷酸.√(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家兔的肝臟細胞中,具有雙層膜結構的是( 。
①高爾基體   ②核膜   ③線粒體   ④葉綠體    ⑤內質網(wǎng).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與實驗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探究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催化的專一性時,不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試劑進行鑒定
B.通常用層析液分離和提取綠葉中的色素研究色素的種類和含量
C.用低倍鏡觀察不到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過程
D.可用紫色洋蔥外表皮細胞觀察DNA和RNA的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內皮素(ET)是一種含21個氨基酸的多肽,它有強烈的血管收縮和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等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內皮素功能異常與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內皮素主要通過與靶細胞膜上的內皮素受體結合而發(fā)揮生物學效應.ETA是內皮素的主要受體,科研人員試圖通過構建表達載體,實驗ETA基因在細胞中高效表達,為后期ETA的體外研究以及拮抗劑的篩選、活性評價等尊定基礎.其過程如下(圖中SNAP基因是一種熒光蛋白基因,限制酶ApaⅠ的識別序列為CCCGGG,限制酶XhoⅠ的識別序列為CTCGAG).請分析回答:

(1)完成過程①需要的酶是逆轉錄酶;與過程②相比,過程①特有的堿基配對方式是U-A.
(2)過程③中,限制酶XhoⅠ切割DNA;使磷酸二酯鍵斷開,形成的黏性末端是-AGCT(或).用兩種限制酶切割,獲得不同的黏性末端,其主要目的是可以使目的基因定向連接到載體上.
(3)過程⑥中,要用Ca2+(或CaCl2)預先處理大腸桿菌,使其處于容易吸收外界DNA的感受態(tài).
(4)利用SNAP基因與ETA基因結合構成融合基因,目的是檢測ETA基因能否表達及表達量.
(5)人皮膚黑色素細胞上有內皮素的特異受體,內皮素與黑色素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會刺激黑色素細胞的分化、增殖并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從而使黑色素急劇增加.美容時可以利用注射ETA達到美白祛斑效果,試解釋:ETA能與內皮素結合,減少了內皮素與黑色素細胞膜上內皮素受體的結合,抑制了內皮素對黑色素細胞的增值和黑色素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一研究小組測定了某河流水樣中的細菌含量,并進行了細菌的分離等工作來調查其水質狀況.回答下列問題:
(1)該小組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檢測水樣中的細菌含量.在涂布接種前,隨機取若干滅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養(yǎng)了一段時間,這樣做的目是檢測培養(yǎng)基平板滅菌是否合格;
(2)該小組采用平板劃線法分離水樣中的細菌.操作時,接種環(huán)通過灼燒滅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劃線時,總是從上一次的末端開始劃線.這樣做的目的是將聚集的菌體逐步稀釋以便獲得單個菌落.
(3)示意圖A和B中,B表示的是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接種培養(yǎng)后得到的結果.

(4)該小組將得到的菌株接種到液體培養(yǎng)基中并混勻,一部分進行靜置培養(yǎng),另一部分進行振蕩培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振蕩培養(yǎng)的細菌比靜置培養(yǎng)的細菌生長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蕩培養(yǎng)能提高培養(yǎng)液的溶解氧的含量,同時可以使菌體與培養(yǎng)液充分接觸,提高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關于綠色熒光蛋白方面的相關問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和探索.請回答下列與綠色熒光蛋白有關的問題:
(1)綠色熒光蛋白基因最初是從水母中分離到的,這個基因共包含有5170個堿基對,控制合成由238個氨基酸組成的熒光蛋白,由此推測,翻譯該蛋白質的mRNA堿基數(shù)量至少有714個.
(2)如果基因兩端的堿基序列如圖甲所示,則構建重組DNA分子時所用的DNA連接酶作用于圖甲中的a處(a或b).
(3)圖乙是熒光蛋白基因表達過程中的轉錄階段,圖中3和4代表的核苷酸依次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脫氧核苷酸(填中文名稱).

(4)科學家進行此項轉基因動物的研究,目的是為尋找基因異常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療方法.通過特定的方法可以使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與特定基因相伴隨,從而使科學家更為容易地研究相關遺傳疾病.如圖是某遺傳病的遺傳系譜圖(控制基因為B和b),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此遺傳病的致病基因是隱性基因(填“顯”或“隱”),最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由此推測Ⅱ3和Ⅱ4再生一個表現(xiàn)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frac{3}{4}$;Ⅱ5和Ⅱ6再生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實驗表明,IAA的短距離運輸以細胞到細胞的方式進行,且輸入與輸出細胞的載體不同,其中輸出與PIN蛋白相關.PIN蛋白會通過胞吐(依賴于生長素應答因子ARF)輸出IAA,圖2為部分作用機理.據(jù)圖判斷下列表述不正確的( 。
A.從圖1可知,IAA的運輸只能從胚芽鞘形態(tài)學上端向下端運輸
B.IAA、AUX/IAA與TIR 1蛋白結合,促進IAA輸出
C.雖然IAA輸入與輸出細胞的載體不同,但均消耗ATP
D.TPL與AUX/IAA蛋白結合物含量升高,有助于IAA的輸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是保護環(huán)境的一項重要措施.圖1是某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

(1)圖中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是從農作物固定太陽能開始,食用菌和沼氣池中的微生物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屬于分解者.
(2)農民通過建造沼氣池,栽培食用菌,使保護環(huán)境和發(fā)展經(jīng)濟相互協(xié)調,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工程的整體性原理.
(3)生產上,可利用酵母菌通過分解農作物的秸稈獲得酒精.某校的生物探究小組對“固定化酵母細胞與活化的鮮酵母細胞比較,最適pH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實驗設計的部分思路如下.
[實驗用具]:燒杯、圖2裝置若干套、活化的鮮酵母菌液、同種酵母菌制成的凝膠珠、適宜濃度的秸稈研磨液、配制好的pH分別為4、5、6、7、8的緩沖液.
[實驗步驟]:
Ⅰ.取圖2裝置5套,加入等量的秸稈研磨液,編號A、B、C、D、E;
Ⅱ.調節(jié)各錐形瓶中秸稈研磨液pH分別為4、5、6、7、8;
Ⅲ.各錐形瓶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凝膠珠;
Ⅳ.放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一段時間后觀察并記錄各瓶紅色液滴移動距離.
①實驗步驟IV中所說的相同的“適宜條件”,最重要的是溫度.
②僅根據(jù)上述實驗步驟I-IV并不能得出“pH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這一結論,原因是原實驗步驟沒有設計對照實驗(活化的鮮酵母菌液的分解實驗),無法從數(shù)據(jù)的比較上得出結論.
③如果實驗設計無誤,實驗的結論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固定化酵母細胞的最適pH改變了,另一種固定化酵母細胞的最適pH沒有改變.
④設計一個改正實驗步驟后的實驗結果記錄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將燕麥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將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條一組分別放入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養(yǎng)2d,下表顯示實驗結果,回答問題:
生長素溶液的濃度(mol•L-12d后的平均長度(mm)
胚芽胚根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實驗中盛有不同濃度生長素溶液的小培養(yǎng)皿必須加蓋,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發(fā)影響溶液濃度變化.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胚芽、胚根的尖端都能產生生長素,對實驗有干擾.
(3)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促進胚芽生長的最適生長素濃度是10-8mol•L-1
(4)在圖1中繪出胚芽及胚根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中伸長變化曲線.

(5)某同學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為實驗材料驗證生長素(IAA)與赤霉素(GA)對胚芽的生長都有促進作用,且能相互協(xié)調,共同調節(jié).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
a.將胚芽平均分成兩組分別放入A和B兩個相同培養(yǎng)皿中.
b.A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液不加激素,B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液加一定濃度生長素和一定濃度的赤霉素,其他實驗條件相同且適宜.
c.每隔12小時,測量胚芽的長度一次,48小時后,計算胚芽伸長長度的平均值,并繪成曲線如圖2.
科學工作者認為該同學所做實驗不能準確說明生長素與赤霉素對胚芽的生長有共同促進作用,請說明原因缺少生長素和赤霉素單獨作用的對照實驗
(6)將休眠狀態(tài)的糖槭種子與濕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溫下1~2個月,可以使種子提前萌發(fā),這種方法叫層積處理.圖示糖槭種子在層積處理過程中各種激素含量隨著處理時間的變化情況,從圖3中可以看出:
對種子萌發(fā)起促進作用的激素是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在層積處理過程中,各種激素含量的變化說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不只受單一激素的調節(jié),而是多種激素相互協(xié)調共同發(fā)揮作用,各種激素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細胞內基因在不同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閱讀以下兩則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圖1是某家族甲、乙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甲病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已知Ⅲ-4攜帶甲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攜帶乙病的致病基因.

(1)甲、乙兩病的遺傳方式分別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則Ⅲ-4的基因型為AaXBY;若Ⅲ-3和Ⅲ-4再生一個孩子,同時患兩病的概率是$\frac{1}{24}$.
(2)Ⅳ-2會把乙病致病基因遺傳給其女兒(選填“兒子”、“女兒”);與Ⅲ-2為直系血親關系的個體是II-1、II-2、I-1、I-2.
材料二:某雌雄異株植物體內的物質B形成過程如圖2所示,基因M、m和N、n分別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
(3)能產生B物質的植物的基因型有4種.如果兩個不能產生B物質的品種雜交,F(xiàn)1全都能產生B物質,隨后讓F1雌雄個體隨機交配,則后代中產生B物質和不產生B物質的個體數(shù)比例為9:7.
(4)根據(jù)物質B形成的過程,可知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體性狀;兩對基因可決定一種性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