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成分 | 所用物質(zhì) |
碳酸鹽類 | 碳酸氫鈉 |
酸性物質(zhì) | 檸檬酸、酒石酸等 |
疏松劑 | 明礬 |
其他成分 | 淀粉、脂肪酸等 |
(本小題共6分,其中⑴題2分,⑵題4分)
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定某種生鐵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實驗室將5.8g生鐵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反應后稱得剩余物質(zhì)的總質(zhì)量為55.6g 。請回答:
⑴你分析后一定能計算出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為 。你上述計算的理論依據(jù)是 。
⑵請你參與這個小組,來計算出該生鐵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本小題共6分,其中⑴題2分,⑵題4分)
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定某種生鐵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實驗室將5.8g生鐵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反應后稱得剩余物質(zhì)的總質(zhì)量為55.6g。請回答:
⑴你分析后一定能計算出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為 。你上述計算的理論依據(jù)是 。
⑵請你參與這個小組,來計算出該生鐵樣品中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7分)某同學進行試驗探究時,欲配制10%的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氣中暴露已久的Ba(OH)2試劑。在室溫下配制溶液時發(fā)現(xiàn)所取試劑在水中僅部分溶解,燒杯中存在未溶物。為探究原因,該同學查得Ba(OH)2在20℃時的溶解度2.1 g。
(1)燒杯中未溶物僅為BaCO3,理由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2)假設試劑由大量Ba(OH)2和少量BaCO3組成,設計試驗方案,進行成分檢驗,在答題卡上寫出實驗步驟、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限選試劑及儀器: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銅溶液、燒杯、試管、帶塞導氣管、滴管
實驗步驟 | 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
步驟1:取適量試劑于潔凈燒杯中,加入足量蒸餾水,充分攪拌,靜置,過濾,得濾液和沉淀。 | |
步驟2:取適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稀硫酸。 | 有 ① 生成,說明有Ba2+ |
步驟3:取適量步驟1中的沉淀于是試管中,滴加稀鹽酸,用帶塞導氣管塞緊試管,把導氣管插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 | 試管中有 ②生成,燒杯中 ③ ,結合步驟2說明沉淀是BaCO3。 |
步驟4:取適量濾液于試管中, ④ 。 | 試管中有藍色沉淀生成,說明有大量的OH—,綜合上面步驟可知試劑由大量Ba(OH)2和少量BaCO3組成,假設成立。 |
(7分)某同學進行試驗探究時,欲配制10%的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氣中暴露已久的Ba(OH)2試劑。在室溫下配制溶液時發(fā)現(xiàn)所取試劑在水中僅部分溶解,燒杯中存在未溶物。為探究原因,該同學查得Ba(OH)2在20℃時的溶解度2.1 g。
(1)燒杯中未溶物僅為BaCO3,理由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2)假設試劑由大量Ba(OH)2和少量BaCO3組成,設計試驗方案,進行成分檢驗,在答題卡上寫出實驗步驟、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限選試劑及儀器: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銅溶液、燒杯、試管、帶塞導氣管、滴管
實驗步驟 |
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
步驟1:取適量試劑于潔凈燒杯中,加入足量蒸餾水,充分攪拌,靜置,過濾,得濾液和沉淀。 |
|
步驟2:取適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稀硫酸。 |
有 ① 生成,說明有Ba2+ |
步驟3:取適量步驟1中的沉淀于是試管中,滴加稀鹽酸,用帶塞導氣管塞緊試管,把導氣管插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 |
試管中有 ② 生成,燒杯中 ③ ,結合步驟2說明沉淀是BaCO3。 |
步驟4:取適量濾液于試管中, ④ 。 |
試管中有藍色沉淀生成,說明有大量的OH—,綜合上面步驟可知試劑由大量Ba(OH)2和少量BaCO3組成,假設成立。 |
(3)在20℃室溫下, (填“能”或“不能”) 配制10%的Ba(OH)2溶液。
五、計算與分析題(共2小題,共10分)
目前已制得的純金屬只有90余種,但由這些純金屬按一定組成和質(zhì)量比制得的合金已達幾千種。由于合金更容易適合不同的用途,因此被大量應用于日常生活、工農(nóng)業(yè)及科學研究中。結合所學知識,完成27、28題。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