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圖是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請回答:
(1)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序號④模擬人體的膈,序號②模擬人體的胸廓,序號③模擬人體的肺.
(2)圖一模擬的是人體在呼氣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此時,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胸腔容積減小,肺內(nèi)的氣體壓力相應增大,氣體便被排出.
(3)圖2模擬的是人體在吸氣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
此時由于膈肌的收縮,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胸腔內(nèi)壓力減小,進而使肺泡擴張.
(4)若用此實驗裝置探究人體吸氣和呼氣的原理,則此實驗裝置還存在不足,因為它無法模擬胸廓左右徑和前后徑的變化.

分析 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呼吸運動,呼吸運動實現(xiàn)了肺的通氣.該圖是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圖1表示呼氣、圖2表示吸氣;①表示氣管、②表示胸廓、③表示肺、④膈肌.

解答 解:(1)圖中,①玻璃管代表的是氣管,②鐘罩代表的是胸廓,③小氣球代表的是肺,④橡皮膜代表的是膈。
(2)圖1模擬的是人體在呼氣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人體呼氣時,肋間肌和膈肌舒張,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徑均縮小,使胸腔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造成肺內(nèi)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nèi)氣體便被排出.
(3)圖2代表的是吸氣過程.在吸氣時,由于膈肌收縮,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肺隨之擴大,肺內(nèi)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于是氣體入肺.
(4)由于用此裝置模擬人體的呼氣和吸氣過程,由于瓶子代表的是胸廓,所以在吸氣或是呼氣時,無法使得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發(fā)生變化,只能使得胸廓的上下徑發(fā)生變化.
故答案為:(1)④;②;③
(2)呼;舒張;減少;增大;排出
(3)吸;上下
(4)前后

點評 掌握吸氣和呼氣時膈肌、肺、胸廓的變化情況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圖是葉片剖面模式圖,請?zhí)顚憟D中數(shù)字所代表的組織.
[1]保護組織[2]營養(yǎng)組織[3]輸導組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所示,是“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把盆栽的天竺葵黑暗處理一晝夜,其目的是把葉片內(nèi)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
(2)選擇一片葉子用黑紙部分遮光,這樣處理目的是形成對照實驗.
(3)將植物放在光下照射.再將葉片放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葉片逐漸由綠色變成黃白色.
(4)滴加碘液后,葉片見光部分變藍,因為它產(chǎn)生了淀粉.葉片遮光部分不會(填會或不會)變色.可見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如圖是簡化了的溫帶落葉林中的食物網(wǎng),據(jù)圖回答:

(1)草、檜樹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成分屬于生產(chǎn)者;
(2)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作為食物來源的有草,檜樹,鼠,兔;
(3)該食物網(wǎng)有10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有4種生物;
(4)狼和狐的關系屬于競爭關系,狼和兔的關系屬于捕食關系;
(5)如果某種原因,狐和狼的數(shù)量大為減少,對草的影響將是減少,原因是導致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中①②③④表示幾種不同的生物,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它們都是單細胞生物
B.有細胞壁的是①④
C.有葉綠體的是②④,沒有細胞結(jié)構(gòu)的是③
D.②④營自養(yǎng)生活,①③營異養(yǎng)生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是黏蟲發(fā)育過程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圖.請據(jù)圖回答.

(1)黏蟲的個體發(fā)育順序是3、2、4、1(填代碼),它的發(fā)育經(jīng)過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2)與黏蟲相比,蝗蟲的個體發(fā)育不經(jīng)過的時期是4(填代碼)
(3)根據(jù)黏蟲的發(fā)育生活史,你認為消滅黏蟲的最佳時期是幼蟲(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氧氣在血液中的運輸依賴于( 。
A.血小板的功能B.血漿的作用
C.血紅蛋白的特性D.白細胞可以變形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1996年,在英國的羅斯林研究所誕生的“多利羊”,請問產(chǎn)生“多利羊”的融合細胞的細胞核來自于(  )
A.體細胞B.神經(jīng)細胞C.生殖細胞D.其他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這句話是否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