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人狂笑時用力過猛,使上下頜不能合攏,這是由于
A、關節(jié)頭從關節(jié)囊中脫出 B、關節(jié)腔內可能積液
C、關節(jié)頭從關節(jié)窩中脫出 D、關節(jié)軟骨發(fā)生病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請回答:
(1)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__________生活為主轉變到___________生活,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圖中可看出,人類的體型一代一代地向著____________的方向發(fā)展,這樣______肢得到解放,促進了__________的發(fā)育,在與自然界斗爭的過程中,人類__________的工具越來越復雜;衣著上由__________發(fā)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猩猩能利用樹枝取食洞穴中的螞蟻,與人類使用工具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
(4)A~G中大腦的重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人類生殖發(fā)育知識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是胎盤和臍帶
B. 正常情況下,人體受精卵形成部位是輸卵管
C. 男、女主要生殖器官分別是睪丸、卵巢
D. 男性的輸精管結扎后,仍具有男性的第二性征,并能產生精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關節(jié)模式圖,請認真讀圖并回答問題。
(1)在[ ]_______________中有一些滑液,它具有潤滑關節(jié)軟骨,減少兩骨之間摩擦的作用。
(2)在運動時,能減少兩骨間的摩擦和緩沖震動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如果①從④中脫離出來,我們常把這種現象叫______________。
(4)當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_______繞著______活動,于是產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為探究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條件和原料,以東昌湖里的菹草(一種多年生沉水植物)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的實驗探究活動。
第一步:取三支大小一致的試管,分別標為1號、2號和3號。
第二步:在1號、3號試管中分別放入等量的質量分數為1%碳酸氫鈉溶液(注:碳酸氫鈉溶液可以向環(huán)境中釋放二氧化碳),在2號試管中放入等量的蒸餾水。
第三步:將三片形狀、大小基本一致的菹草葉片分別放入三支試管的底部,如下圖。
第四步:將1、2號試管放在100 W的燈泡下照射3~4分鐘,3號試管置于暗處,觀察并記錄葉片是否有氣泡(氧氣)產生和葉片上浮的情況,實驗結果如下表。
試管 | 試管中的液體 | 條件 | 實驗現象 |
1 | 碳酸氫鈉溶液+新鮮菹葉片 | 燈光照射 | 有氣泡,葉片上浮 |
2 | 蒸餾水+新鮮菹葉片 | 燈光照射 | 無氣泡,葉片不上浮 |
3 | 碳酸氫鈉溶液+新鮮菹葉片 | 黑暗 | 無氣泡,葉片不上浮 |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1號和2號試管組成的一組實驗中,實驗變量是____________,作為對照的是____________號試管。該組實驗說明___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1號和3號試管組成的一組實驗中,實驗變量是________,該組實驗說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
(3)在以上實驗探究的基礎上,該活動小組利用1號試管又進行了光照強度與植物光合作用關系的探究,實驗結果如下:
光源與試管的距離(厘米) | 10 | 20 | 30 | 40 | 50 |
每分鐘產生的氣泡數(個) | 65 | 35 | 15 | 6 | 1 |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植物和光源距離的遠近與其產生的氣泡數目成_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光照越強,植物光合作用____________。因此菜農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滸傳》中描寫了武大郎的特征,請你推測出他發(fā)育異常的原因是
A.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B.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C.成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D.成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