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對生活中的實例或現(xiàn)象涉及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冬天搓手取暖是利用熱傳遞來改變內(nèi)能
B.足球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不變
C.內(nèi)燃機的做功沖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nèi)能
D.物體吸熱,內(nèi)能增加,溫度可能升高

分析 (1)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做功是能量的轉化,熱傳遞是能量的轉移;
(2)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3)內(nèi)燃機的做功沖程中,將燃氣的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
(4)晶體熔化時,吸熱,但溫度不變.

解答 解:A、冬天搓手取暖是利用做功來改變內(nèi)能的,不是利用熱傳遞來改變內(nèi)能,故A錯誤;
B、足球下落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降低,所以重力勢能變小,故B錯誤;
C、內(nèi)燃機的做功沖程中,將燃氣的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故C錯誤;
D、物體吸熱,內(nèi)能增加,溫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升高,如晶體熔化時,吸熱,但溫度不變,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與熱學有關的多個知識點,同時還包括了熱與能量的聯(lián)系,屬基本原理的考查,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根據(jù)如圖所示的現(xiàn)象,可以確定懸掛在細線下的兩個輕小泡沫塑料小球都帶電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幾個粗細、長短都不相同的鐵制實心圓柱體,把它們豎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則它們對地面產(chǎn)生的壓強較大的是( 。
A.較細的鐵質圓柱體B.較長的鐵質圓柱體
C.質量較大的鐵質圓柱體D.無法比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某次裝卸中,小明需要將直立的空油桶(如圖)沿D點向右推翻,試在圖丙中作出推翻空油桶所需的最小力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內(nèi)能的過程
B.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用電器的額定功率越大,做功的效率就越高
D.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小軍同學用同一酒精燈加熱探究冰熔化和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所示是根據(jù)測量結果畫出的圖象,請你根據(jù)圖中信息完成下列問題:
(1)要完成這個實驗,已準備有燒杯、酒精燈、鐵架臺、計時器,還需要的測量儀器是溫度計.
(2)由圖可知冰是晶體(選填“晶體”或“非晶體);水沸騰時的溫度是98℃;且水在沸騰過程中不斷吸收熱量,而溫度不變(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3)圖中AB段與CD段的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是比熱容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回顧實驗和探究(請將下列實驗報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寫完整):
(1)探究平均速度的測量:
過程表格如圖所示,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變,分別測出小車通過全程AB和上半程AC的路程及所用的時間,計算出相應的平均速度.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路段路程s/m時間t/s
AB0.961.2
AC0.480.7
結論方法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0.8 m/s.
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運用的科學方法是組合法.
問題討論在上述過程中,為了測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雨將小車重新放在C點,讓小車自由運動到B點,
進行求解.這樣得到的值比實際平均速度值要小.
(2)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過程如圖所示,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先后滑到三種不同水平面上,其中小車在木板表面上運動狀態(tài)改變得最慢.
作圖請畫出小車沿斜面下滑時的受力示意圖.
結論
方法
若運動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理想化推理得出結論,運用的科學方法是逐漸逼近法.
問題討論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同一木塊分別在以上三種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發(fā)現(xiàn)在毛巾
表面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最大,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比熱容表示了物質吸收熱量快慢的性質
B.比熱容表示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
C.水的比熱容是4.2×103焦/(千克•℃),表示每克水溫度升高1攝氏度,要吸收4.2×l03焦的熱量
D.水的比熱容比干泥土的比熱大,則使相同質量的水和干泥土升高相同的溫度,水需要吸收的熱量比干泥土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減弱噪聲的途徑有三條:防止噪聲的產(chǎn)生,防止噪聲傳播,防止噪聲入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