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H2SO4 的摩爾質(zhì)量是 98 g B.1 mol H2O 的質(zhì)量是 18 g/mol
C.Cl-的摩爾質(zhì)量是 35.5 g/mol D.1 mol N2 的體積是 22.4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過濾后的食鹽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雜質(zhì),通過如下幾個實驗步驟,可制得純凈的食鹽水:①加入稍過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過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過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鹽酸至無氣泡產(chǎn)生;⑤過濾 正確的操作順序( )
A.①②③⑤④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③⑤②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用可溶性鋇鹽檢驗SO42-離子的存在時,先在待測溶液中加入鹽酸,其作用是 ( )
A.形成較多的白色沉淀 B.排除SO42-以外的其它陰離子及Ag+的干擾
C.形成的沉淀純度更高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陽離子的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中數(shù)據(jù)合理的是 ( )
A.用10 mL 量筒量取5.2 mL鹽酸 B.用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值為12.5
C.用托盤天平稱取25.12gNaCl固體 D.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mL0.1 mol/L的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丙酮(C3H6O)通常是無色液體,與水混溶,密度小于1g·mL-1,沸點約為56℃。要從水與丙酮的混合物中將丙酮分離出來,你認(rèn)為下列方法中最為合理的是 ( )
A.蒸餾 B.分液 C.過濾 D.蒸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盛有碘水的試管中,加入少量CCl4后振蕩,靜置片刻后 ( )
A.整個溶液變紫色 B.整個溶液變?yōu)樽攸S色
C.上層幾乎無色,下層為紫紅色 D.下層無色,上層紫紅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 ( )
① 過濾 ② 蒸發(fā) ③ 溶解 ④ 向容量瓶轉(zhuǎn)移液體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據(jù)《遼沈晚報》報道,今年冬天,一旦出現(xiàn)大氣嚴(yán)重污染的天氣,沈陽市有可能建議政府機(jī)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根據(jù)實際情況實行員工休假或彈性工作制。大氣含有的CO、氮氧化物、SO2、煙塵等污染是導(dǎo)致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化學(xué)反應(yīng)原理是減少和控制霧霾天氣的理論依據(jù)。
(1)CO2經(jīng)常用氫氧化鈉來吸收,現(xiàn)有0.4molCO2,若用200ml 3mol/LNaOH溶液將其完全吸收,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2) CO可制做燃料電池,以KOH溶液作電解質(zhì),向兩極分別充入CO和空氣,工作過程中,負(fù)極反應(yīng)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Fe2+、Fe3+的催化作用,常溫下將SO2轉(zhuǎn)化為SO42-,從而實現(xiàn)對SO2的處理(總反應(yīng)為2SO2+O2+2H2O=2H2SO4)。已知,含SO2的廢氣通入含F(xiàn)e2+、Fe3+的溶液時,其中一個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4Fe2+ + O2+ 4H+ =4Fe3+ + 2H2O,則另一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 ;
(4)CO2在自然界循環(huán)時可與CaCO3反應(yīng),CaCO3是一種難溶物質(zhì),其Ksp=2.8×10—9。CaCl2溶液與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現(xiàn)將等體積的CaCl2溶液與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濃度為2×10—4mo1/L ,則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濃度為 。
(5)已知在常溫常壓下:
①CH3OH(l)+O2(g)= CO(g)+2H2O(g) △H= -359.8 kJ·mol-1
② 2CO(g)+O2(g)=2CO2(g) △H= -556.0 kJ·mol-1
③ H2O(g)=H2O(l) △H= -44.0 kJ·mol-1
寫出體現(xiàn)甲醇燃燒熱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