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回答下列與胰島素有關的問題.
圖表示血糖調節(jié)的部分過程.a(chǎn)~d表示化學物質,E~K表示生理過程.

(1)據(jù)圖可知機體血糖調節(jié)的方式是神經(jīng)體液,其中樞位于下丘腦.物質a、b都可稱為神經(jīng)遞質.
(2)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的(d)胰島素(激素)增加.②可以是葡萄糖轉變?yōu)樘窃蛘叻翘俏镔|轉變?yōu)槠咸烟牵▽懗鲆稽c即可).過程K所起的作用是促進或者抑制(促進/抑制/促進或者抑制)
(3)下列關于血糖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B、C.(多選)
A.激素c、d之間相互促進
B.下丘腦既能促進激素c的分泌,也可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
C.肝細胞有激素c的受體,肌細胞沒有
D.過程F、J傳遞物質a、d的載體是傳出神經(jīng)
(4)研究發(fā)現(xiàn),某糖尿病人胰島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據(jù)圖分析此人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胰島素受體少(或胰島素受體活性低),細胞無法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從而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分析 圖中②是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轉化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質.
據(jù)圖分析,血糖濃度過高或過低直接通過傳入神經(jīng)E將興奮傳遞給血糖調節(jié)中樞,經(jīng)過中樞的綜合和分析,將興奮通過傳出神經(jīng)F或G傳遞給胰島A或B細胞,促使它們分泌相應的激素胰高血糖素c或胰島素d,從而直接調節(jié)血糖相對穩(wěn)定.血糖含量變化時,可直接或者間接的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細胞上的受體,進而調節(jié)血糖.
胰島素其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促進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轉化成非糖類物質;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進效果沒有抑制作用,即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類物質轉化.

解答 解:(1)人體的血糖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血糖濃度變化會導致下丘腦血糖調節(jié)中樞興奮并進行神經(jīng)調節(jié),同時有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參與,因此機體血糖調節(jié)的方式是神經(jīng)-體液共同調節(jié).血糖濃度過高或過低直接通過傳入神經(jīng)E將興奮傳遞給血糖調節(jié)中樞,經(jīng)過中樞的綜合和分析,將興奮通過傳出神經(jīng)F或G傳遞給胰島A或B細胞,可知胰島A或B細胞為靶細胞,物質a、b都可稱為神經(jīng)遞質.
(2)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增加.②可以是葡萄糖轉變?yōu)樘窃蛘叻翘俏镔|轉變?yōu)槠咸烟牵^程K所起的作用是促進血糖消耗或者抑制血糖消耗.
(3)A、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對于血糖調節(jié),相互拮抗作用,A錯誤;
B、在血糖調節(jié),通過神經(jīng)調節(jié)過程中,下丘腦是血糖調節(jié)中樞,可促進胰高血糖素產(chǎn)生.在體溫調節(jié)過程中,但寒冷環(huán)境下,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促進甲狀腺激素產(chǎn)生,B正確.
C、胰高血糖素與肝細胞膜上的受體特異性結合,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使得血糖濃度升高.但肌細胞膜上沒有相應的受體,因此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C正確;
D、過程F傳遞物質a的載體是傳出神經(jīng),但J不是傳出神經(jīng),D錯誤.
故選:BC.
(4)某糖尿病人胰島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但是靶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不足,不能有效識別胰島素,發(fā)揮降低血糖的作用.
故答案為:
(1)神經(jīng)體液    下丘腦    神經(jīng)遞質   
(2)胰島B細胞   (d)胰島素    葡萄糖轉變?yōu)樘窃蛘叻翘俏镔|轉變?yōu)槠咸烟?nbsp;  促進或者抑制   
(3)B、C   
(4)胰島素受體少(或胰島素受體活性低)

點評 本題結合人體內(nèi)血糖的調節(jié)示意圖,考查血糖調節(jié)、神經(jīng)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血糖的來源和去路,能正確分析題圖;識記體液調節(jié)和神經(jīng)調節(ji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下丘腦既參與神經(jīng)調節(jié)也參與激素調節(ji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澆濕,軀干、四肢的骨骼肌會產(chǎn)生戰(zhàn)栗,并感覺刺骨的寒意.寒意形成的神經(jīng)中樞位于大腦皮層.冰水刺激產(chǎn)生的興奮傳至下丘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縮、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等反射活動,在此過程中,興奮在神經(jīng)纖維上的傳導是單向(選填“單向”或“雙向”),在突觸前膜的信號轉變方式為電信號→化學信號;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中的神經(jīng)遞質屬于(選填“屬于”或“不屬于”)細胞外液的成分.同時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通過垂體促進甲狀腺的分泌活動加強,使機體產(chǎn)熱增多.
(2)人體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后,下丘腦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由垂體釋放進入血液,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
(3)當血糖濃度升高時,下丘腦中的血糖調節(jié)中樞產(chǎn)生興奮,使胰島B細胞分泌活動增強,血糖濃度下降.此過程屬于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
(4)Ⅱ型糖尿病患者是因其血液中含有抗胰島B細胞的抗體和效應T細胞,它們使胰島B細胞受損而患病.從免疫學角度分析,Ⅱ型糖尿病是針對胰島B細胞的一種自身免疫;胰島B細胞的損傷是機體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選填“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或“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導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下列是染色體數(shù)目為2N的二倍體動物細胞分裂的有關圖象.請據(jù)圖回答
(1)圖甲中的A~L表示核DNA含量的變化,L~S表示受精作用和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基因的分離與自由組合發(fā)生在G~H段;表示著絲點分裂的時期是C~D、I~J、O~P段.
(2)圖乙中d細胞對應圖甲中的時期是I~J段;d的子細胞名稱是精細胞或(第二)極體.
(3)圖乙中c對應圖甲中的時期是C~D和N~O段;c細胞下一個時期的特征是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染色體平均分配移向兩極.
(4)在圖甲中,如果將A點時的全部核DNA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而分裂過程中所用的原料中沒有放射性同位素,則在KL段細胞中可檢測到有放射性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0~2(0或1或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圖為江蘇南通某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幾種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圖解,據(jù)圖回答:

(1)圖中有3條食物鏈,青蛙和麻雀之間的種間關系是競爭.
(2)圖為碳元素流經(jīng)麻雀種群的部分圖解.

①碳元素通過麻雀捕食水稻和昆蟲并同化(過程)輸入麻雀種群.
②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將碳元素流經(jīng)麻雀種群的過程補充完整.
(3)由于人類大量捕殺青蛙、麻雀和蛇,導致此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組分減少,營養(yǎng)結構簡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面是四位同學的實驗操作方法或結果,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A.花生種子含脂肪多,是用于脂肪鑒定的理想材料
B.蛋白質和雙縮脲試劑作用呈紫色反應,該過程不需要加熱
C.提取和分離綠葉中葉綠體色素時,濾紙條上最寬的色素帶呈黃綠色
D.測定綠色植物呼吸作用需在暗處進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圖中甲代表ATP,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主動運輸過程中,乙的含量會明顯減少
B.甲→乙和乙→丙過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間結構相同
C.丙是RNA基本組成單位之一,其中不含磷酸鍵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及多樣性問題.
科學家在研究北美兩種不同物種果蠅(種1與種2)的進化過程時發(fā)現(xiàn),在百萬年之前,北美大陸只有一種果蠅,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隨后不同區(qū)域的果蠅出現(xiàn)了不同的基因(見圖北美大陸歷史階段Ⅰ);當基因A與B同時出現(xiàn)個體中會發(fā)生胚胎早亡;同樣,基因C與D或E與F同時出現(xiàn)也有胚胎期早亡現(xiàn)象.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地所有的果蠅稱為種群.
(2)北美大陸不同區(qū)域在階段I出現(xiàn)了基因的差異,這種變化說明基因突變的不定向(隨機、不確定、多樣性)特性.
(3)果蠅最多只能飛躍鄰近兩地的距離.對歷史階段Ⅰ而言,甲地與乙地果蠅之間的差異可能屬于物種多樣性,判斷的理由是甲、乙兩地果蠅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離);甲、丙兩地的果蠅之間的差異可能屬于遺傳多樣性.
(4)北美大陸在階段Ⅱ時,一些地區(qū)的果蠅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ACD(多選).
A.果蠅不適應逐漸改變的環(huán)境              B.環(huán)境導致果蠅基因定向突變
C.突變產(chǎn)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變使兩地果蠅基因相同
(5)甲地與戊地果蠅最終進化成兩個物種,運用現(xiàn)代綜合進化理論解釋其可能主要原因:由于兩地距離遙遠,超越果蠅飛行距離,基因不能發(fā)生交流;兩地環(huán)境不同,環(huán)境對變異的選擇不同,基因頻率發(fā)生不同的改變(寫出2點),最終導致生殖隔離.
(6)若甲地果蠅(種1)一個基因組含有15000個基因,甲地共有果蠅50000只;戊地果蠅(種2)一個基因組比甲地果蠅多了25個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蠅38000只.比較兩地的果蠅種群基因庫的大。杭椎卮螅
(7)整個美洲大陸從最初的一種果蠅(基因型aabbccDDeeff)發(fā)展至今已有許多種果蠅,這種進化現(xiàn)象稱為適應輻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有關酸堿物質在實驗中應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配制斐林試劑時NaOH為CuSO4與還原性糖反應提供堿性條件
B.濃硫酸為橙色重鉻酸鉀溶液與酒精的反應提供酸性條件
C.用鹽酸處理口腔上皮細胞有利于健那綠進入細胞進行染色
D.觀察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可以用酸性龍膽紫是染色體著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研究表明β-AP(β淀粉樣蛋白)沉積是Alzheimer型老年癡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前體蛋白APP(一種含695個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狀態(tài)下異常加工而成.APP形成β-AP的過程如圖所示.據(jù)此分析不正確的是( 。
A.通過水解形成的β-AP分子中含有38個肽鍵
B.圖中的β-分泌酶可能是突變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
C.β-AP分子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神經(jīng)細胞變性死亡
D.促進β-分泌酶基因表達是治療老年癡呆的有效手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