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05  513  519  523  529  531  535  541  543  549  555  559  561  565  571  573  579  583  585  589  591  595  597  599  600  601  603  604  605  607  609  613  615  619  621  625  631  633  639  643  645  649  655  661  663  669  673  675  681  685  691  699  3002 

遼寧省大連23中2009年高考數(shù)學第二輪復習秘笈2:

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綜合題是高考命題的熱點內容之一. 這類試題往往以解析幾何知識為載體,綜合函數(shù)、不等式、三角、數(shù)列等知識,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對解題能力考查的層次要求較高,考生在解答時,常常表現(xiàn)為無從下手,或者半途而廢。據(jù)此筆者認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關鍵在于:通觀全局,局部入手,整體思維. 即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時,不應只形成一個一個的解題套路,解題時不加分析,跟著感覺走,做到那兒算那兒. 而應當從宏觀上去把握,從微觀上去突破,在審題和解題思路的整體設計上下功夫,不斷克服解題征途中的道道運算難關.

1   判別式----解題時時顯神功

案例1   已知雙曲線,直線過點,斜率為,當時,雙曲線的上支上有且僅有一點B到直線的距離為,試求的值及此時點B的坐標。

分析1:解析幾何是用代數(shù)方法來研究幾何圖形的一門學科,因此,數(shù)形結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幾何問題的重要手段. 從“有且僅有”這個微觀入手,對照草圖,不難想到:過點B作與平行的直線,必與雙曲線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數(shù)表現(xiàn)形式是所構造方程的判別式. 由此出發(fā),可設計如下解題思路:

 

 

解題過程略.

分析2:如果從代數(shù)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應當把距離用代數(shù)式表達,即所謂“有且僅有一點B到直線的距離為”,相當于化歸的方程有唯一解. 據(jù)此設計出如下解題思路:

 

 

 

簡解:設點為雙曲線C上支上任一點,則點M到直線的距離為:

                          

于是,問題即可轉化為如上關于的方程.

由于,所以,從而有

于是關于的方程

    

    

    

 由可知:

 方程的二根同正,故恒成立,于是等價于

.

    由如上關于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別式,就可解得  .

點評:上述解法緊扣解題目標,不斷進行問題轉換,充分體現(xiàn)了全局觀念與整體思維的優(yōu)越性.

2   判別式與韋達定理-----二者聯(lián)用顯奇效

案例2   已知橢圓C:和點P(4,1),過P作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在線段AB上取點Q,使,求動點Q的軌跡所在曲線的方程.

分析:這是一個軌跡問題,解題困難在于多動點的困擾,學生往往不知從何入手。其實,應該想到軌跡問題可以通過參數(shù)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選定參數(shù),然后想方設法將點Q的橫、縱坐標用參數(shù)表達,最后通過消參可達到解題的目的.

由于點的變化是由直線AB的變化引起的,自然可選擇直線AB的斜率作為參數(shù),如何將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利用點Q在直線AB上;另一方面就是運用題目條件:來轉化.由A、B、P、Q四點共線,不難得到,要建立的關系,只需將直線AB的方程代入橢圓C的方程,利用韋達定理即可.

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們還沒有開始解題,但對于如何解決本題,已經(jīng)做到心中有數(shù).

 

 

 

 

 

 

 

 

    在得到之后,如果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認識到:所謂消參,目的不過是得到關于的方程(不含k),則可由解得,直接代入即可得到軌跡方程。從而簡化消去參的過程。

簡解:設,則由可得:,

解之得:              (1)

設直線AB的方程為:,代入橢圓C的方程,消去得出關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2)

∴  

代入(1),化簡得:                                (3)

聯(lián)立,消去得:

在(2)中,由,解得 ,結合(3)可求得

故知點Q的軌跡方程為:  ().

點評:由方程組實施消元,產(chǎn)生一個標準的關于一個變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別式、韋達定理模塊思維易于想到. 這當中,難點在引出參,活點在應用參,重點在消去參.,而“引參、用參、消參”三步曲,正是解析幾何綜合問題求解的一條有效通道.

3   求根公式-----呼之欲出亦顯靈

案例3   設直線過點P(0,3),和橢圓順次交于A、B兩點,試求的取值范圍.

分析:本題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不難得到:=,但從此后卻一籌莫展, 問題的根源在于對題目的整體把握不夠. 事實上,所謂求取值范圍,不外乎兩條路:其一是構造所求變量關于某個(或某幾個)參數(shù)的函數(shù)關系式(或方程),這只需利用對應的思想實施;其二則是構造關于所求量的一個不等關系.

分析1: 從第一條想法入手,=已經(jīng)是一個關系式,但由于有兩個變量,同時這兩個變量的范圍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個變量――直線AB的斜率k. 問題就轉化為如何將轉化為關于k的表達式,到此為止,將直線方程代入橢圓方程,消去y得出關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簡解1:當直線垂直于x軸時,可求得;

與x軸不垂直時,設,直線的方程為:,代入橢圓方程,消去

解之得 

因為橢圓關于y軸對稱,點P在y軸上,所以只需考慮的情形.

時,,

所以 ===.

由  , 解得 ,

所以   ,

綜上  .

       

分析2: 如果想構造關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則應該考慮到:判別式往往是產(chǎn)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別式值的非負性可以很快確定的取值范圍,于是問題轉化為如何將所求量與聯(lián)系起來. 一般來說,韋達定理總是充當這種問題的橋梁,但本題無法直接應用韋達定理,原因在于不是關于的對稱關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們可以構造關于的對稱關系式.

 

 

 

 

 

 

 

 

 

簡解2:設直線的方程為:,代入橢圓方程,消去

         (*)

,則,

在(*)中,由判別式可得 ,

從而有    ,

所以     ,

解得      .

結合.

綜上,.

點評:范圍問題不等關系的建立途徑多多,諸如判別式法,均值不等式法,變量的有界性法,函數(shù)的性質法,數(shù)形結合法等等. 本題也可從數(shù)形結合的角度入手,給出又一優(yōu)美解法.

解題猶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沖鋒陷陣,一時局部的勝利并不能說明問題,有時甚至會被局部所糾纏而看不清問題的實質所在,只有見微知著,樹立全局觀念,講究排兵布陣,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里.

 

試題詳情

遼寧省大連23中2009年高考數(shù)學第二輪復習秘笈1:

二次函數(shù)

.二次函數(shù)是中學代數(shù)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既簡單又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作為最基本的初等函數(shù),可以以它為素材來研究函數(shù)的單調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質,還可建立起函數(shù)、方程、不等式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作為拋物線,可以聯(lián)系其它平面曲線討論相互之間關系.  這些縱橫聯(lián)系,使得圍繞二次函數(shù)可以編制出層出不窮、靈活多變的數(shù)學問題. 同時,有關二次函數(shù)的內容又與近、現(xiàn)代數(shù)學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是學生進入高校繼續(xù)深造的重要知識基礎.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關二次函數(shù)的問題在高考中頻繁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習二次函數(shù),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圖像特征. 從解析式出發(fā),可以進行純粹的代數(shù)推理,這種代數(shù)推理、論證的能力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數(shù)學素養(yǎng);從圖像特征出發(fā),可以實現(xiàn)數(shù)與形的自然結合,這正是中學數(shù)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研究涉及二次函數(shù)的一些綜合問題.代數(shù)推理

由于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簡捷明了,易于變形(一般式、頂點式、零點式等),所以,在解決二次函數(shù)的問題時,常常借助其解析式,通過純代數(shù)推理,進而導出二次函數(shù)的有關性質.

1.1  二次函數(shù)的一般式中有三個參數(shù). 解題的關鍵在于:通過三個獨立條件“確定”這三個參數(shù).

例1  已知,滿足1,求的取值范圍.

分析:本題中,所給條件并不足以確定參數(shù)的值,但應該注意到:所要求的結論不是的確定值,而是與條件相對應的“取值范圍”,因此,我們可以把1當成兩個獨立條件,先用來表示.

解:由,可解得:

      (*)

將以上二式代入,并整理得

     ,

.

又∵,

.

例2  設,若,,, 試證明:對于任意,有.

分析:同上題,可以用來表示.

解:∵ ,

,

.

∴ 當時,

時,

綜上,問題獲證.

1.2  利用函數(shù)與方程根的關系,寫出二次函數(shù)的零點式

例3 設二次函數(shù),方程的兩個根滿足.  當時,證明.

分析:在已知方程兩根的情況下,根據(jù)函數(shù)與方程根的關系,可以寫出函數(shù)的表達式,從而得到函數(shù)的表達式.

證明:由題意可知.

,

,

∴  當時,.

,

   

∴  ,

綜上可知,所給問題獲證.

1.3    緊扣二次函數(shù)的頂點式對稱軸、最值、判別式顯合力

例4   已知函數(shù)

(1)將的圖象向右平移兩個單位,得到函數(shù),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

(2)函數(shù)與函數(shù)的圖象關于直線對稱,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

(3)設,已知的最小值是,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解:(1)

(2)設的圖像上一點,點關于的對稱點為,由點Q在的圖像上,所以

       

于是      

即       

(3).

,則.

問題轉化為:恒成立.  即

          恒成立.     (*)

故必有.(否則,若,則關于的二次函數(shù)開口向下,當充分大時,必有;而當時,顯然不能保證(*)成立.),此時,由于二次函數(shù)的對稱軸,所以,問題等價于,即,

解之得:.

此時,,故取得最小值滿足條件.

2  數(shù)形結合

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為拋物線,具有許多優(yōu)美的性質,如對稱性、單調性、凹凸性等. 結合這些圖像特征解決有關二次函數(shù)的問題,可以化難為易.,形象直觀.

2.1  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關于直線對稱, 特別關系也反映了二次函數(shù)的一種對稱性.

例5  設二次函數(shù),方程的兩個根滿足.  且函數(shù)的圖像關于直線對稱,證明:.

解:由題意 .

由方程的兩個根滿足, 可得

,

即  ,故  .

2.2 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具有連續(xù)性,且由于二次方程至多有兩個實數(shù)根. 所以存在實數(shù)使得在區(qū)間上,必存在的唯一的實數(shù)根.

例6  已知二次函數(shù),設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為.

(1)如果,設函數(shù)的對稱軸為,求證:;

(2)如果,,求的取值范圍.

分析:條件實際上給出了的兩個實數(shù)根所在的區(qū)間,因此可以考慮利用上述圖像特征去等價轉化.

解:設,則的二根為.

(1)由,可得  ,即,即

                       

兩式相加得,所以,;

(2)由, 可得  .

,所以同號.

等價于,

即  

解之得  .

2.3  因為二次函數(shù)在區(qū)間和區(qū)間上分別單調,所以函數(shù)在閉區(qū)間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在區(qū)間端點或頂點處取得;函數(shù)在閉區(qū)間上的最大值必在區(qū)間端點或頂點處取得.

例7  已知二次函數(shù),當時,有,求證:當時,有.

分析:研究的性質,最好能夠得出其解析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應該盡量用已知條件來表達參數(shù). 確定三個參數(shù),只需三個獨立條件,本題可以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的表達較為簡潔,二是由于正好是所給條件的區(qū)間端點和中點,這樣做能夠較好地利用條件來達到控制二次函數(shù)范圍的目的.

要考慮在區(qū)間上函數(shù)值的取值范圍,只需考慮其最大值,也即考慮在區(qū)間端點和頂點處的函數(shù)值.

解:由題意知:

,

.

時,有,可得 .

∴  ,

.

    (1)若,則上單調,故當時,

∴  此時問題獲證.

(2)若,則當時,                 

∴  此時問題獲證.

綜上可知:當時,有.

                              

 

試題詳情

高三物理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二)

班次      姓名           學號    

1. 如圖所示是邁克爾遜用轉動八面鏡法測光速的實驗示意圖,圖中S為發(fā)光點,T是望遠鏡,平面鏡O與凹面鏡B構成了反射系統(tǒng)。八面鏡距反射系統(tǒng)的距離為AB=L(L可長達幾十千米),且遠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鏡的距離,F(xiàn)使八面鏡轉動起來,并緩慢增大其轉速,當轉動頻率達到f0并可認為是勻速轉動時,恰能在望遠鏡中第一次看見發(fā)光點S,由此邁克爾遜測出光速c。根據(jù)題中所測量的物理量得到光速c的表達式正確的是(      )

A. c=4Lf0     B. c=8Lf0  

 C. c=16Lf0  D. c=32Lf0

2.對一定質量的氣體,若用N表示單位時間內與器壁單位面積碰撞的分子數(shù),則(     )

A.當體積減小時,N必定增加  

B.當溫度升高時,N必定增加

 C.當壓強不變而體積和溫度變化時,N必定變化

D.當壓強不變而體積和溫度變化時,N可能不變

3.設有一固定的S極磁單極子,其磁場分布與負點電荷電場分布相似,周圍磁感線呈均勻輻射狀分布,如圖所示。距離它對r處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k/r2,k 為常數(shù),現(xiàn)有一帶正電的小球在S極附近做勻速圓周運動,則關于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小球的運動軌跡平面在S的正上方,如圖甲所示

B.小球的運動軌跡平面在S的正下方,如圖乙所示

C.從S極看去小球的運動方向是順時針的

D.從S極看去小球的運動方向是逆時針的

4.某同學在學習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之后,自己制作了一

個手動手電筒,如圖是手電筒的簡單結構示意圖,左右兩端是兩塊完全相同的條形磁鐵,中

間是一根絕緣直桿,由絕緣細銅絲繞制的多匝環(huán)形線圈只可在直桿上自由滑動,線圈兩端接

一燈泡,晃動手電筒時線圈也來回滑動,燈泡就會發(fā)光,其中O點是兩磁極連線的中點,a

b兩點關于O點對稱,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線圈經(jīng)過O點時穿過的磁通量最小

B.線圈經(jīng)過O點時受到的磁場力最大

C.線圈沿不同方向經(jīng)過b點時所受的磁場力方向相反

D.線圈沿同一方向經(jīng)過a、b兩點時其中的電流方向相同

5. 橫波波源做間歇性簡諧運動,周期為0.05s,波的傳播速度 

20 m/s,波源每振動一個周期,停止運動0.025s,然后重復振動,在t=0時刻,波源開始從平衡位置向上振動,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前1.7s內波傳播的距離為17m

B.若第1.7s末波傳播到P點,則此時P點的振動方向向下

C.在前1.7s時間內所形成的機械波中,共有23個波峰

D.在前1.7s時間內所形成的機械波中,共有23個波谷

6. 研究表明,無限大的均勻帶電平面在周圍空間會形成與平面垂直的勻強電場.現(xiàn)有兩塊無限大的均勻絕緣帶電平面,一塊帶正電,一塊帶負電,把它們正交放置如圖甲所示,單位面積所帶電荷量的數(shù)值相等.圖甲中直線A1B1和A2B2分別為帶正電的平面和帶負電的平面與紙面正交的交線,O為兩交線的交點.則圖乙中能正確反映等勢面分布情況的是(    )

 

 

 

 

 

 

 

 

 

 

7. A、B兩滑塊在一水平長直氣墊導軌上相碰.用頻閃照相機在t0=0, t1=Δt,t2=2Δt, t3=3Δt各時刻閃光四次,攝得如圖所示照片,其中B像有重疊,mB=mA,由此可判斷  (    )

A. 碰前B靜止,碰撞發(fā)生在60cm處, t=2.5Δt時刻

B. 碰后B靜止,碰撞發(fā)生在60cm處, t=0.5Δt時刻

C. 碰前B靜止,碰撞發(fā)生在60cm處, t=0.5Δt時刻

D. 碰后B靜止,碰撞發(fā)生在60cm處, t=2.5Δt時刻

 

 

 

 

 

8.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電子轟擊大量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觀測到了一定數(shù)目的光譜線。調

高電子的能量再次進行觀測,發(fā)現(xiàn)光譜線的數(shù)目原來增加了5條。用△n表示兩次觀測中

最高激發(fā)態(tài)的量子數(shù)n之差,E表示調高后電子的能量。根據(jù)氫原子的能級圖可以判斷,

nE的可能值為(     )

A.△n=1,13.22 eV<E<13.32 eV

B.△n=2,13.22 eV<E<13.32 eV

C.△n=1,12.75 eV<E<13.06 eV

D.△n=2,12.72 eV<E<13.06 eV

 

 

 

 

9.如圖所示的“S”字形玩具軌道,該軌道是用內壁光滑的薄壁細圓管彎成,固定在豎直平面內,軌道彎曲部分是由兩個半徑相等的半圓連結而成,圓半徑必細管內徑大得多,軌道底端與水平地面相切。彈射裝置將一個小球(可視為質點)從點水平彈射向點并進入軌道,經(jīng)過軌道后從P點水平拋出,已知小物體與地面ab段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不計其它機械能損失,ab段長L=1.25m,圓的半徑R=0.1m,小物體質量 m=0.01kg,軌道質量為M=0.15kg,g=10m/s2 求:(1)若v0=5m/s,小物體從P點拋出后的水平射程;

(2)若v0=5m/s,小物體經(jīng)過軌道的最高點時管道對小物體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3)設小球進入軌道之前,軌道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等于軌道自身的重力,當v0至少為多大時,可出現(xiàn)軌道對地面的瞬時壓力為零。

 

 

 

 

 

 

 

 

 

 

10.如圖所示的直角坐標系中,在直線x=-2l0到y(tǒng)軸區(qū)域內存在著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有界勻強電場,其中x軸上方的電場方向沿y軸負方向,x軸下方的電場方向沿y軸正方向。在電場左邊界上A(-2l0,-l0)到C(-2l0,0)區(qū)域內,連續(xù)分布著電量為+q、質量為m的粒子。從某時刻起由A點到C點間的粒子,依次連續(xù)以相同的速度v0沿x軸正方向射入電場。若從A點射入的粒子,恰好從y軸上的A′(0,l­0)沿x軸正方向射出電場,其軌跡如圖。不計粒子的重力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⑴求勻強電場的電場強度E;

⑵求在AC間還有哪些位置的粒子,通過電場后也能沿x軸正方向運動?

 

 

 

 

 

 

 

 

 

 

 

 

 

 

11. 如圖所示,質量為M=2kg的長木板上表面光滑,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m=0.2,在板上放有兩個小物體,可看作質點,左邊的小物體質量為m11.5kg,距木板左端為s18m,右邊的小物體質量為m20.5kg,與m1的距離為s24m。現(xiàn)敲擊木板左端使其瞬間獲得10m/s向右的初速度,求:

(1)初始時板的加速度;

(2)板與m1分離所需的時間;

(3)木板從開始運動到停下來所發(fā)生的位移。

 

 

 

 

 

 

12. 如圖所示,間距為l的兩條足夠長的平行金屬導軌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導軌光滑且電阻忽略不計。場強為B的條形勻強磁場方向與導軌平面垂直,磁場區(qū)域的寬度為d1,間距為d2。兩根質量均為m、有效電阻均勻為R的導體棒a和b放在導軌上,并與導軌垂直。(設重力加速度為g)⑴若a進入第2個磁場區(qū)域時,b以與a同樣的速度進入第1個磁場區(qū)域,求b穿過第1個磁場區(qū)域過程中增加的動能ΔEk。⑵若a進入第2個磁場區(qū)域時,b恰好離開第1個磁場區(qū)域;此后a離開第2個磁場區(qū)域時,b又恰好進入第2個磁場區(qū)域。且a、b在任意一個磁場區(qū)域或無磁場區(qū)域的運動時間均相等。求a穿過第2個磁場區(qū)域過程中,兩導體棒產(chǎn)生的總焦耳熱Q。⑶對于第⑵問所述的運動情況,求a穿出第k個磁場區(qū)域時的速率v。

 

 

 

 

 

 

 

 

 

 

 

 

 

 

 

 

高三物理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C

AC

CD

A

B

AD

 

9. (1) 小物體運動到P點時的速度大小為v0,對小物體由點運動到P點過程應用動能定理得:  - (3分)    

小物體自P點做平拋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水平射程為s,則:

   (2分)

   (2分)

聯(lián)立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0.98m (1分)   

(2) 設在軌道最高點時管道對小物體的作用力大小為F,取豎直向下為正方向   

(2分)   

聯(lián)立代人數(shù)據(jù)解得   

F=11N  (1分)   

方向豎直向下  (1分)

(3) 分析可知,要使小球以最小速度 運動,且軌道對地面的壓力為零,   

則小球的位置應該在“S”形軌道的中間位置,    (2分)

則有:  (2分) 

  (2分) 

解得: =5m/s  (1分)

10. ⑴ 從A點射出的粒子,由A到A′的運動時間為T,根據(jù)運動軌跡和對稱性可得

      x軸方向         y軸方向     得:  

⑵ 設到C點距離為△y處射出的粒子通過電場后也沿x軸正方向,粒子第一次達x軸用時△t,水平位移為△x,則      

若滿足,則從電場射出時的速度方向也將沿x軸正方向

解之得:   即AC間y坐標為 (n = 1,2,3,……)

 

11.(1)m(M+m1+m2)g=Ma1,a14m/s2

(2)s1=v0t1-a1t12/2,t1=1s,

(3)m(M+m1+m2)gs1+m(M+m2)gs2+mMgs3=Mv02/2,s34m,s=s1+s2+s316m,

12. ⑴ab不受安培力,由機械能守恒,ΔEk=mgd1sinθ;⑵設棒剛進入無磁場區(qū)域(剛離開磁場區(qū)域)時的速度為v1,剛離開無磁場區(qū)域(剛進入磁場區(qū)域)時的速度為v2,由已知,每次進入、離開各區(qū)域的速度總是相同的。兩棒每次進、出一個區(qū)域,系統(tǒng)初動能和末動能是相同的,由能量守恒,該階段系統(tǒng)減少的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焦耳熱,即Q=mg(d1+d2)sinθ;⑶每根棒在無磁場區(qū)域做勻加速運動,v2-v1=gtsinθ…①,v22-v12=2gd2sinθ…②,在有磁場區(qū)域以沿斜面向下為正方向用動量定理mgtsinθ-BlIt=m(v1-v2)…③,其中It=q,而,因此有…④,由②④得…⑤,由④⑤得

 

 

 

 

 

 

 

 

 

 

 

 

 

 

 

 

 

試題詳情

嘉禾一中高二年級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命題:高二備課組  雷光華

時量:90分鐘  滿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N:14 H:1 S:32 O:16 Na:23C:12

試題詳情

2009年全國名校高三模擬試題分類匯編

立體幾何

 

試題詳情

遼寧省大連23中2009年高考數(shù)學第二輪復習秘笈9:

極限

第   I   卷

一 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 某個命題與正整數(shù)有關,若時該命題成立,那么可推得時該命題也成立,現(xiàn)已知時,該命題不成立,則可以推得(    )

A 時該命題成立                             B 時該命題不成立

C 時該命題成立                             D 時該命題不成立

2 下面四個命題中:

  (1)若是等差數(shù)列,則的極限不存在;

  (2)已知,當時,數(shù)列的極限為1或-1。

  (3)已知,則。

  (4)若,則,數(shù)列的極限是0。

其中真命題個數(shù)為(   )

A 1                     B 2                     C 3                      D 4

3 如果存在,則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4 已知,那么數(shù)列在區(qū)間為任意小的正數(shù))外的項有(   )

   A 有限多項                        B 無限多項         

   C 0                               D 有可能有限多項也可能無限多項

5 下列數(shù)列中存在極限的是(  )

A     B       C        D

6 (     )

   A  1                  B                 C                       D 2

7 (  )

 A 1                  B                    C                    D

 

8 已知,其中,則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9 在等比數(shù)列,且前項的和為切滿足,則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10  (    )

A  4                B  8                C                    D

11 已知等比數(shù)列的公比為,則有,則首項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1.      已知定義在上的函數(shù)同時滿足條件:①;② ③當。若的反函數(shù)是,則不等式的解集為

(   )

A             B               C               D

 

 

 

 

第   II    卷

二 填空題

13 若,則____________

14 已知函數(shù),若存在,則的值為_________,

15 設常數(shù),展開式中的系數(shù)為,則_____。

16已知拋物線軸交于點A,將線段OA的等分點從坐到右依次記為,過這些分點分別作軸的垂線,與拋物線的交點依次是 ,從而得到個直角三角形,當 時,這些三角形的面積之和的極限為_________

三 解答題

17 已知函數(shù)處連續(xù),求實數(shù)的值。

 

 

 

18 已知是首項為1,公差為的等差數(shù)列,其前項和為;是首項為1,公為的等比數(shù)列,其前項和為,設,若, 

求實數(shù)的值。

 

 

 

 

19 已知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為,記。

(1)寫出數(shù)列的前四項。

(2)猜想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并用數(shù)學歸納法證明。

(3)令,求。

 

 

 

 

20 已知數(shù)列,其前項和為,且滿足。

(1)求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2)若數(shù)列滿足,項和,若,求實數(shù)的值。

 

 

 

21 若不等式對一切正整數(shù)都成立,求正整數(shù) 的最大值,并證明你的結論。

 

 

22 已知數(shù)列,與函數(shù)滿足條件:

  (1)若,且存在,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并用表示。

  (2)若函數(shù)上的函數(shù),,試證明對任意的。

試題詳情

2009年全國名校高三模擬試題分類匯編

立體幾何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