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必然導致新物種的產生 | |
B. | 自然選擇的實質是選擇種群中的有利基因,決定了新基因的產生 | |
C. | 長期的地理隔離可能造成不同種群基因庫的組成發(fā)生顯著差異 | |
D. | 物種是生物生存、繁衍、進化的單位 |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解答 解: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頻率改變不一定產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A錯誤;
B、自然選擇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而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B錯誤;
C、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當種群基因庫產生較大差別時,才會導致生殖隔離,即可能造成不同種群基因庫的組成發(fā)生顯著差異,C正確;
D、種群是生物生存、繁衍、進化的單位,D錯誤.
故選:C.
點評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的重點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要注意辨析,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意味著生物進化了,但不一定產生新的物種.新物種的產生必須要經過生殖隔離.生殖隔離的產生不一定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形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子代噬菌體的DNA | B. | 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 | ||
C. | 子代噬菌體的所有部分 | D. | 以上都不正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種tRNA可以攜帶多種氨基酸 | |
B. | 一種氨基酸對應一種密碼子 | |
C. | 反密碼子是位于mRNA上相鄰的三個堿基 | |
D. | 同一密碼子在人和黑猩猩細胞中決定同一種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赤霉素抑制種子萌發(fā) | B. | 細胞分裂素一般在根尖合成 | ||
C. | 脫落酸能抑制生長,保持休眠 | D. | 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A、B、C依次為血漿、組織液、淋巴 | |
B. | A、B、C依次為血漿、淋巴、細胞內液 | |
C. | B、C、D依次為組織液、細胞內液、淋巴 | |
D. | B、C、D依次為血漿、細胞內液、淋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冬季低溫會促進銀杏細胞中的①②過程 | |
B. | 促進③④過程有利于水稻種子萌發(fā) | |
C. | 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受多種激素協(xié)調控制 | |
D. | 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都能促進細胞伸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有選擇地繁殖某一性別的家畜 | B. | 繁殖家畜中的優(yōu)良個體 | ||
C. | 用于保存物種 | D. | 改變動物的核基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宜昌期末)下列關于細胞呼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有無水的生成可以用來區(qū)別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B.底物等條件均相同時,有氧呼吸不一定比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多
C.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共同中間產物是丙酮酸和[H]
D.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不一定能用于一切生命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省黃岡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訓練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黃岡校級期末)歐洲兔曾被無意攜入澳洲大草原,對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極大威脅,如圖是歐洲兔和袋鼠種群數量變化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0﹣a年間,歐洲兔種群數量的增長類似于“J”型,其增長率越來越大
B.a年引入狐貍防治兔災,根據a﹣b年歐洲兔和袋鼠數量的變化可推知,狐貍和袋鼠的種間關系最可能是競爭
C.引入僅對歐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歐洲兔的數量下降,有利于提高該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
D.d年后,歐洲兔種群數量回升,可能原因是黏液瘤病毒導致了歐洲兔產生了抗性突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