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A
2009年廣東省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diào)研考試
數(shù)學(文科) 2009.5
本試卷共6頁,21小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2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首先檢查答題卡是否整潔無缺損,監(jiān)考教師分發(fā)的考生信息條形碼是否正確;之后務必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在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學校、姓名和考生號,同時,將監(jiān)考教師發(fā)放的條形碼正向準確粘貼在答題卡的貼條形碼區(qū),請保持條形碼整潔、不污損。
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無效。
3.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請注意每題答題空間,預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作答選做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涂選做題的題號對應的信息點,再做答。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
5.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參考公式:
若錐體的底面積為,高為,則錐體的體積為;
若圓錐底面半徑為,母線長為,則圓錐的側面積為.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滿分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集合,,則集合
A. B. C. D.
2.“”是“”的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3.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過點作直線的垂線,則直線與平面的交點的坐標滿足條件
A.
B.
C.
D.
4.如右圖,一個空間幾何體的主(正)視圖、側(左)視圖都是周長為8、一個內(nèi)角為60°的菱形及其一條對角線,俯視圖是圓及其圓心,那么這個幾何體的表面積為
A. B.
C. D.
5.已知離心率為的曲線,其右焦點與拋物線的焦點重合,則的值為
A. B. C. D.
6.若奇函數(shù)在區(qū)間上是增函數(shù),又=0,則不等式的解集為
A. B.
C. D.
7.設數(shù)列是等差數(shù)列,且是數(shù)列的前項和,則
A. B.
C. D.
8.已知直線、與函數(shù)圖像的交點分別為、,與函數(shù)圖像的交點分別為、,則直線與
A.相交,且交點在第一象限
B.相交,且交點在第二象限
C.相交,且交點在第四象限
D.相交,且交點在坐標原點
9.在右程序框圖中,當N(n>1)時,函數(shù)表示函數(shù)的導函數(shù).若輸入函數(shù),則輸出的函數(shù)可化為
A. B.
C. D.
10.某賓館有N間標準相同的客房,客房的定價將影響入住率.經(jīng)調(diào)查分析,得出每間客房的定價與每天的入住率的大致關系如下表:
1. 每間客房的定價
2. 220元
3. 200元
4. 180元
5. 160元
6. 每天的住房率
7. 50ㄇ
8. 60ㄇ
9. 70ㄇ
10. 75ㄇ
對每間客房,若有客住,則成本為80元;若空閑,則成本為40元.要使此賓館每天的住房利潤最高,則每間客房的定價大致應為
A.220元 B.200元 C.180元 D.160元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滿分20分.本大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
(一)必做題:第11、12、13題為必做題(第13題前一空2分,后一空3分),每道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
11.已知向量,向量與方向相反,且,則實數(shù) .
12.200輛汽車經(jīng)過某一雷達地區(qū),時速頻率分布直方圖如圖所示,則時速不低于
13.數(shù)列的前項和是,若數(shù)列的各項按如下規(guī)則排列:
則 ,若存在正整數(shù),使,,則 .
(二)選做題:第14、15題為選做題,考生只能選做一題,兩題全答的,只計算第一題的得分.
14.(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選做題)已知點P是曲線為參數(shù),上一點,O為原點.若直線OP的傾斜角為,則點的直角坐標為 .
15.(幾何證明選講選做題)如右圖,、是兩圓的交點,是小圓的直徑,和分別是和的延長線與大圓的交點,已知,且,則= .
三、解答題:本大題6小題,滿分80分.解答須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和演算步驟.
16.(本小題滿分12分)
已知復數(shù)在復平面上對應的點為.
(Ⅰ)設集合,從集合中隨機取一個數(shù)作為,從集合中隨機取一個數(shù)作為,求復數(shù)為純虛數(shù)的概率;
(Ⅱ)設,求點落在不等式組:所表示的平面區(qū)域內(nèi)的概率.
17.(本小題滿分12分)
如圖,已知點點為坐標原點,點在第二象限,且,記.高.考.資.源.網(wǎng)
(Ⅰ)求的值;高.考.資.源.網(wǎng)
(Ⅱ)若,求的面積.
18.(本小題滿分14分)
在直三棱柱中,平面,其垂足落在直線上.
(Ⅰ)求證:;
(Ⅱ)若,,為的中點,求三棱錐的體積.
19.(本題滿分14分)
已知函數(shù),且其導函數(shù)的圖像過原點.
(Ⅰ)當時,求函數(shù)的圖像在處的切線方程;
(Ⅱ)若存在,使得,求的最大值;
(Ⅲ)當時,求函數(shù)的零點個數(shù).
20.(本題滿分14分)
已知等比數(shù)列的公比,且與的一等比中項為,與的等差中項為6.
(I)求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Ⅱ)設為數(shù)列的前項和,,請比較與的大;
(Ⅲ)數(shù)列中是否存在三項,按原順序成等差數(shù)列?若存在,則求出這三項;若不存在,則加以證明.
21.(本小題滿分14分)
如圖,已知橢圓的上頂點為,右焦點為,直線與圓相切.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若不過點的動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且求證:直線過定點,并求出該定點的坐標.
2009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diào)研考試數(shù)學(文科)答案及評分標準
說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C
B
D
D
C
C
二、填空題:本大題每小題5分;第13題第一空2分,第二空3分;第14、15兩小題中選做一題,如果兩題都做,以第14題的得分為最后得分),滿分20分.
11. . 12.76. 13. , . 14.. 15..
三、解答題:本大題6小題,滿分80分.解答須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和演算步驟.
16.(本小題滿分12分)
已知復數(shù)在復平面上對應的點為.
(Ⅰ)設集合,從集合中隨機取一個數(shù)作為,從集合
中隨機取一個數(shù)作為,求復數(shù)為純虛數(shù)的概率;
(Ⅱ)設,求點落在不等式組:所表示的平面區(qū)內(nèi)的概率.
解:(1)記 “復數(shù)為純虛數(shù)”為事件
∵組成復數(shù)的所有情況共有12個:,,
,,且每種情況出現(xiàn)的可能性相等,屬于古典概型. ……2分
其中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共2個: ………4分
∴所求事件的概率為………………6分
(2)依條件可知,點均勻地分布在平面區(qū)域內(nèi),
屬于幾何概型. 該平面區(qū)域的圖形為右圖中矩形圍成的區(qū)域, 面積為
……8分
所求事件構成的平面區(qū)域為,其圖形如下圖中的三角 第16題圖
形(陰影部分)
又直線與軸、軸的交點分別為,
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為……10分
∴所求事件的概率為………………12分
17.(本小題滿分12分)
如圖, 已知點點在第二象限,且,為坐標原點,記.高.考.資.源.網(wǎng)
(Ⅰ)求的值;高.考.資.源.網(wǎng)
解:(1) 點的坐標為,
………………3分
……………6分
(2)(解法一)在中, ,
, 第17題圖
,
………10分
的面積 ………………12分
(解法二)設,由,得
, ………8分
解得:,或
又點在第二象限,故. ………10分
的面積 ………12分
18.(本小題滿分14分)
在直三棱柱中, 平面,其垂足落在直線上.
(Ⅰ)求證:;
(Ⅱ)若,,為的中點,求三棱錐的體積.
(Ⅰ)證明:三棱柱 為直三棱柱,
平面,
又平面,
------------------------------------------------------2分
平面,且平面,
.
又 平面,平面,,
平面,----------------------------5分 第18題圖
又平面,
-----------------------------------7分
(2)在直三棱柱 中,.
平面,其垂足落在直線上,
.
在中,,,,
在中, --------------------------------9分
由(1)知平面,平面,從而
為的中點,-----------------------11分
---------------------14分
19.(本題滿分14分)
已知函數(shù),且其導函數(shù)的圖像過原點.
(Ⅰ)當時,求函數(shù)的圖像在處的切線方程;
(Ⅱ)若存在,使得,求的最大值;
(Ⅲ)當時,求函數(shù)的零點個數(shù).
解: ,
由得 ,.---------------------2分
(Ⅰ) 當時, ,,,
所以函數(shù)的圖像在處的切線方程為,即--------------------4分
(Ⅱ) 存在,使得,
,,
當且僅當時,
所以的最大值為. -----------------9分
極大值
極小值
(Ⅲ) 當時,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
---11分
的極大值,的極小值
又,.
所以函數(shù)在區(qū)間內(nèi)各有一個零點,
故函數(shù)共有三個零點。--------------------14分
注:①證明的極小值也可這樣進行:
設,則
當時, ,當時, ,函數(shù)在區(qū)間上是增函數(shù),在區(qū)間上是減函數(shù),故函數(shù)在區(qū)間上的最大值為,從而的極小值.
②證明函數(shù)共有三個零點。也可這樣進行:
的極大值,的極小值,
當 無限減小時,無限趨于 當 無限增大時,無限趨于
故函數(shù)在區(qū)間內(nèi)各有一個零點,
故函數(shù)共有三個零點。--------------------14分
20.(本題滿分14分)
已知等比數(shù)列的公比,且與的一等比中項為,與的等差中項為.
(I)求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Ⅱ)設為數(shù)列的前項和,,請比較與的大;
(Ⅲ)數(shù)列中是否存在三項,按原順序成等差數(shù)列?若存在,則求出這三項;若不存在,則加以證明.
解: (I)由題意得,解得或---------------2分
由公比,可得.--------------------3分
故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為--------------------5分
(Ⅱ),--------------------6分
,,
.--------------------8分
當或為正偶數(shù)時, --------------------9分
當正奇數(shù)且時, ---------10分
(Ⅲ)假設數(shù)列中存在三項成等差數(shù)列, ---------11分
則,即,---------12分
由知為奇數(shù), 為偶數(shù),從而某奇數(shù)某偶數(shù), 產(chǎn)生矛盾. -------13分
所以數(shù)列中不存在三項,按原順序成等差數(shù)列. --------14分
21.(本小題滿分14分)
已知橢圓的上頂點為,右焦點為,直線與圓
相切.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設是圓上的點,點是定點,斜率為且過點的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若是與無關的值,求點、的坐標.
解: (Ⅰ)將圓的一般方程化為標準方程 ,
由,得直線,
即,--------------------2分
由直線與圓相切,得,
或(舍去). -------------------4分 第21題圖
當時, , 故橢圓的方程為-------------------5分
(Ⅱ)設,直線,代入橢圓的方程并整理得: , -------6分
設、,則是上述關于的方程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解,
-------8分
(Ⅱ)若不過點的動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且求證:直線過定點,并求出該定點的坐標.
解: (Ⅰ)將圓的一般方程化為標準方程 ,
圓的圓心為,半徑. --------------------1分
由,得直線,即,--------------------2分
由直線與圓相切,得,
或(舍去). -------------------4分
當時, , 故橢圓的方程為-------------------5分
(Ⅱ)(解法一)由知,從而直線與坐標軸不垂直, --------------6分
由可設直線的方程為,直線的方程為----------------7分
將代入橢圓的方程并整理得: ,
解得或,因此的坐標為,即---------9分
將上式中的換成,得.------------------10分
直線的方程為------------------11分
化簡得直線的方程為,------------------13分
因此直線過定點.------------------14分
(解法二)若直線存在斜率,則可設直線的方程為:, -------1分
代入橢圓的方程并整理得: , -------6分
由與橢圓相交于、兩點,則是上述關于的方程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解,從而
-------8分
由得,
整理得: 由知.
此時, 因此直線過定點.-------12分
若直線不存在斜率,則可設直線的方程為:,
將代入橢圓的方程并整理得: ,
當時, ,直線與橢圓不相交于兩點,這與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產(chǎn)生矛盾!
當時, 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是關于的方程的兩個不相等實數(shù)解,從而
但,這與產(chǎn)生矛盾! ------13分
因此直線過定點.-------14分
注:對直線不存在斜率的情形,可不做證明.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